去看书 > 问鼎十国 > 第一百零二章 以假为真

第一百零二章 以假为真


  罗幼度手指捏着传国玉玺,左右端详,心底嘀咕:吴廷祚也是的,就不知道洗一洗?

  他哪里知道吴廷祚拿这玩意双腿都在打抖的。

  这烫手的东西,他是一分一秒都不敢留在身旁多待。

  罗幼度注意到传国玉玺的一角金灿灿的,拿着包裹它的布,擦拭了一下,露出了一个黄金角。不免暗笑:“赵普可以呀,下过功夫,知道这玉玺当年砸缺了一角,王莽用金镶嵌补上。”

  他看了一眼殿前诸多大臣,笑盈盈的说道:“朕没见过真的传国玉玺,诸位爱卿,替朕看看,这东西,是真是假?”

  说着,他顺手将玉玺递给内侍,让他先拿去洗洗,然后再给诸位大臣鉴赏。

  洗干净的玉玺还真有几分样子,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

  应该有的,它都有。

  还别说,当今庙堂上真有不少见过传国玉玺的。

  李从珂抱着传国玉玺自焚于洛阳玄武楼,不过是二十五年前的事情。

  朝中已资历晋升的年长者,皆有机会一窥真容。

  王景、符彦卿这样的活化石更不用说了。

  王景自辞去自己节度使之位以后,便到了汴京养老。

  罗幼度给他太师的虚衔,允许他每月上朝一次,什么时候上朝随意,即便不愿意上朝也无妨,知会一声就好。

  这玉玺现世,他自然少不了上朝凑个热闹。

  王景左右不敢去拿,端着木盒,左右端详,道:“陛下,当年老臣跟着石敬瑭一起攻入洛阳,石敬瑭为了找寻这传国玉玺,掘地三尺都未寻得。现今它随着嘉瑞现世,足见陛下贤德,得上苍认可。”

  这玩意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就如指鹿为马一样,即便知道或者怀疑他是假的,也无人敢说。

  毕竟这背后的政治意义太大。

  或许在后世人眼中这传国玉玺不过是一件死物,可在古人这里,意义是非同凡响。

  南北朝时期,晋元帝东渡,就因手中无玉玺,给人讥笑说司马家是白板天子。

  李世民也是如此,传国玉玺给突厥夺了去,他自己刻了几个,也给笑话成白板皇帝。

  契丹为什么一直以正统自居?

  后世汉人将宋朝视为正统,但这个时代的周边诸国更加认可辽朝,就是因为辽朝得到了传承。

  传承是华夏极为重视的东西。

  早年契丹入主中原,将历朝历代传承下来的帝王用具皆带到了上京,就牢牢抓住了传承这一点。

  当然一切都要居于实力为基准。

  而今有了传国玉玺,在正统上稳稳占据了主动。

  再多的帝王用具,也比不上这小小四四方方的传国玉玺。

  识相的人已经高声恭贺:“天降嘉瑞,玉玺现世,正预示着我朝王者有德,天下承平。”

  瞬息之间,满朝文武一同出声:“陛下贤德,神器现世,当礼报百神,大赦天下。”

  到了这一刻,即便是玉玺是假的,也成真的了。

  一直作壁上观的赵普在这关键时候出列说道:“镇国神器与嘉瑞同出洛阳,臣提议重建洛阳宫,修葺洛阳城。”

  罗幼度自身对玉玺的概念并不强,筹谋迁都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罗幼度并不想跟赵宋一样,困在开封。

  开封却有开封的优势,水陆便利,四通八达。

  于动乱的割据时代,开封的优势很明显,能够在第一时间调集物资,攻守随心。

  但真到了太平时候,开封最大的弊端就出现了。

  并非他无险可守,而是当初修建开封的时候,就不是冲着国都的体量去的,就是一个正常的城池。

  这根基决定了汴京的大小,虽说可以向外扩建,可是再怎么向外扩,也不过是增加外城的空间,皇城怎么样,依旧怎么样。

  因为宫城之外,都是密密匝匝的都是民房、商铺。不论从哪个方向扩展宫城,都势必要拆掉一大批民居、商店。

  想要扩建汴京皇城,就得将皇宫周边的王孙贵族,豪绅大户的府邸、商铺统统推倒重建。

  这种大工程且不说,那些占据跟皇宫相邻的王孙贵族,豪绅大户又怎么可能同意牺牲自己手中的黄金地段,成全他人?

  再说就算他们同意,也会毁了开封的整体结构布局。

  故而开封在乱世为都恰逢其时,可一到了太平盛世,就会受到自身的体量所限制。

  洛阳城不一样,当初在布局修建的时候,就冲着国都的体量去的。

  南市北市,皇城街坊,都事先规划的妥妥当当。

  完全不存在商人在皇宫门口做生意,建个酒楼能够将皇宫上下看得一清二楚,或者宰相干了一辈子,在汴京买不起房子的情况。

  在这个时代就没有比洛阳更加合适的都城,地基是现成的,重建、翻新都很简单。

  赵普此话一出,引起了不小的动荡。

  罗幼度在此之前,已经隐隐透露汴京太小的问题。

  现在赵普提议修葺洛阳,明摆着有迎合君上迁都洛阳的意思。

  迁都,于国于民都是重中之重的事情,牵扯诸多的利益,自然少不了反对的声音。

  庙堂上的文武官员大多都常住汴京,已经安家立业,迁都直接让他们这些年的努力化虚有。

  其中户部郎中沈义伦反对得最为激烈,他就是开封人,心自然向着汴京。

  沈义伦义正严词地道:“陛下,天下即将一统,朝廷百废待兴,正是发展之机,此时大兴土木,于国不利。”

  有反对之音,罗幼度并不奇怪,毕竟迁都一事,牵扯甚广。

  但比他想象中的大势抵制,声音明显要小上许多。

  略一思索,也是恍然。

  历史上赵匡胤也有迁都的意思,结果受到了百官的抵制。

  主要原因就是赵匡义在开封根深蒂固,不愿冒险。

  赵匡胤也因为他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遭到了文臣的牵制。

  罗幼度自己就没有这个顾虑了,他一直维持着文武之间的平衡。

  他向着哪边,哪边就占据优势,除非文武同心协力,否则他不会受到任何一方的钳制。

  同时,他的威望远非历史上赵匡胤可以相比的。

  如果不是真的必须,朝臣一般不会直接忤逆他的意思。

  罗幼度见此心底门清,说道:“此事就依赵相的意见来吧,洛阳现嘉瑞,当浴火重生。”


  (https://www.qkshu6.com/shu/12732/724921488.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