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深化合作
在莫斯科河畔的一个刚刚开放的民航机场,风刮得很大,天气也更冷。机场的停机坪上摆放着大约10架福克.F5和容克J.23,有客机型号,也有运输机型号的。
这些飞机不是属于苏联民航总局,就是属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这家航空公司是由米尔希创立的劳埃德航空公司和容克公司下属的容克斯航空公司合并而成的,在德国政府和军方的支持下,这家航空公司的规模扩张很快,哪怕是在马克飞速贬值的岁月中,它也不遗余力扩大机队,现在已经拥有了超过180架各类飞机,航线更是遍布欧洲。
赫斯曼一家这次就是乘坐着汉莎航空的飞机抵达莫斯科的,在新落成的非常气派的机场航站楼的一个特别通道出口,赫斯曼一眼就看见身穿着绿色毛料外套、戴着小圆帽,身材高挑而且丰满的娜塔莉.列辛斯卡雅。
“娜塔莉,你是来机场迎接我们的吗?”赫斯曼说着,朝前迈了几步。“我听说你被调回国了,现在是在外交人民委员部工作吗?”
娜塔莉.列辛斯卡雅本来是作为柯伦泰夫人的助手,常驻在波罗的共和国首都里加。苏联在那里设立了一家很大的外贸公司,除了和赫斯曼控制的经济促进公司合作,还和英国、美国的贸易公司做生意。不过它的主要业务就是出口石油、木材和粮食给德国,用来支付德国出口给苏联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和技术图纸以及苏德合作企业的利润汇回。
根据早先赫斯曼和苏联方面达成的协议,苏德之间的贸易及合作尽可能不产生国家间的现金支付,全部按照以物易物的原则进行结算——而对德国的私人企业而言,它们在苏联取得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会变成对经济促进公司的应收款,在经济促进公司变卖了从苏联取回的原材料后,就能得到现金。
而为了顺利出手从苏联得到的原材料(主要是石油),经济促进公司在过去几年间,还和德国的化工巨头巴斯夫和拜耳化学合作,在德国开设了几家专门提炼巴库原油的大型炼油厂,还计划在德国和波罗的境内数千家加油站。
因为在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后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特别是粮食、木材和石油产量都显著提升,有了较强的对外支付能力,使得苏德合作的规模迅速扩大。
这当然也是因为愿意和苏联做生意的国家并不多,主要就是德国和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则因为和苏联之间存在债务和投资纠纷(苏联的国有化政策让英法损失惨重),所以对苏联实行了一定的贸易制裁。
或许是因为在外贸活动中取得成功,娜塔莉.列辛斯卡雅在1923年底就被调回了苏联,听说还升了职。
不过今天的娜塔莉.列辛斯卡雅看上去还是显得有些忧愁,可能是在为列宁而伤心,看见赫斯曼才勉强挤出一些笑容:“不,我还在对外贸易公司工作,我现在是负责汽车和飞机业务的副总经理。”
“娜塔莉,见到你真让人高兴。”克洛伊拉着小鲁道夫走了过来,和娜塔莉拥抱了一下,然后把三岁的儿子介绍给了娜塔莉,“这是我和赫斯曼的儿子鲁道夫……现在整天缠着我,只好带他一起来苏联了。”
“真是太可爱了,”娜塔莉摸了摸小家伙的脸——他长得像克洛伊,非常漂亮,有些害羞地看着娜塔莉——然后有些感慨地说,“我也想要个孩子,可惜一直没有机会。”
没有机会?这个女人看上去可不像嫁不出去啊。赫斯曼望了娜塔莉一眼,发现对方也在看自己。两人的目光碰了下,然后又各自转开。
“列宁怎么样?”赫斯曼不动声色地问。
娜塔莉看了看四周,没有发现民航的工作人员。
“大部分时间昏睡不醒,医生说他时日无多,”她说,“生命已经到了最后时刻,所以才把你这样的老朋友请来,看看能不能在他苏醒的时候见最后一面。”
“是这样啊……”赫斯曼想:自己在苏俄领袖们心中的地位还不低,这对以后双方的合作很有好处。
娜塔莉又说:“这次安排你们住民族饭店,那里刚刚装修过,非常漂亮。”
那是为了列宁同志的葬礼而装修的……预计会有许多外国友人和兄弟党的领导人来苏联。所以必须要给他们留下一个好印象——莫斯科必须在各个方面都显得蒸蒸日上。
机场的航站楼外,三辆黑色的奔驰6轿车依次停在路边。司机穿着黑色的制服,站在轿车旁,看见娜塔莉走来,立即拉开了车门。
“上车吧。”娜塔莉笑着对克洛伊说,“您不介意和瓦西里.黄同志坐一辆车吧?”
“当然,当然不介意了。”克洛伊笑着抱起儿子,冲着赫斯曼点点头,然后就和瓦西里.黄上了排在最前面的一辆车。
娜塔莉和赫斯曼的关系一直很亲近,在她在苏联对外贸易公司工作的时候,就经常会去柏林拜访赫斯曼。如果赫斯曼去里加,他们也会在见个面吃个饭啥的。而这种交往,克洛伊全部都知道,她并不介意,因为她知道赫斯曼是个很正派的男人,也非常爱她。和娜塔莉交往,只是工作上面的需要。
赫斯曼则和娜塔莉一起钻进了第二辆奔驰车的车厢,他的副官保卢斯上尉则拎着两大箱行李上了第三辆车。
“路德维希,”娜塔莉并没有在车上和赫斯曼说什么悄悄话,而是谈起了汽车,“你觉得这辆车怎么样?”
“已经和德国生产的一样好了。”赫斯曼笑着回答。
他知道这辆奔驰6是在彼得格勒组装的,是全散件组装,后世的专业术语叫CKD——这是德国向苏联输出技术的一种形式,不管是飞机还是飞机,都是从CKD开始的,然后才会逐步将零部件生产转移到苏联。
历史上,苏联的汽车工业是从美国得到了技术转让,一开始在苏联设厂的是福特公司。
在这个时空,奔驰公司替代了福特,同苏联重工业人民委员部合资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开设了大型汽车总装厂。不仅生产奔驰6轿车,还生产两款卡车,算是抢了福特公司的生意了!
“但是目前我们只能用德国的零部件组装汽车和飞机,国产化的进度比预计的要慢……”
娜塔莉和赫斯曼说起了正事儿。苏德合作在过去几年德国面临经济危机的时候,一直都是德国经济唯一可靠的动力。
在超级通货膨胀中可以保持增长的公司,如克虏伯、奔驰、莱茵金属、容克斯、巴斯夫、拜耳化学、西门子、FK-BF、BMW和M.A.N等等,几乎都受益于和苏联的合作——历史上其实也是这样!
比如著名的克虏伯公司就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帮助他们建设了年产三十万发炮弹的图拉、列宁格勒和施吕塞耳炮弹工厂。
而容克斯公司和FK-BF联合公司还有BMW公司则联合参加了代号为“R计划”的苏德合作项目,向苏联输出了飞机总装技术和生产线。通过CKD的方式,帮助苏联生产至少三款“最先进”的军用飞机。还通过易货贸易向苏联出口了大量的军用、民用飞机。
而巴斯夫和拜耳化学,则向苏联输出了毒气工厂和炼油厂。西门子公司,则承建了不少燃油和燃煤发电厂——苏联的煤炭产量一直上不去,但是石油一直很多,所以就建设了很多重油发电厂,因此苏联的工业对巴库和格罗兹尼大油田非常依赖。
可是在涉及到关键技术的转移问题上,进度就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了。
————
求收藏,求推荐
(https://www.qkshu6.com/shu/13718/306932153.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