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章 各方期待与忧虑
数十名朝廷命官,多达数百名的各级将领被撤职查办,牵连人数达到数千人之多,
朝堂对南京京营的处理,不可谓不快,同样,也不可谓不狠辣。
谁都知道, 大明的朝政中枢,是在秦国公的掌握之中。
如此行事之狠辣,也符合这位秦国公的一向行事作风。
而……
现如今,又有几个人会看不出如今的看似辉煌之下的重重隐忧。
更何况,还是在江南这等赋税重地……
随着朝堂决议定下,消息传遍大江南北,一时之间, 整个天下,似乎都平静了不少。
明的暗的,不知道多少目光,亦是立马汇聚在了江南之地上。
担忧者有之,期待者,同样也有之……
孙府之上,几部尚书再次汇聚,他们,无疑便是为此而忧虑者。
“秦公,真的撑得住嘛?”
孙传庭幽幽一叹,满眼忧虑。
“江南若有变,赋税定当迟滞,漕运估计也会出问题……”
“先帝尚在之时,曾从内帑拨了五十万两银子,购了大批粮草存于通州。”
“近两年北疆军事被秦公包揽,户部也有一点存银,也尽皆购买成粮草, 囤积在了户部粮仓。”
言至于此, 刘起元停顿一会,又道:“陛下内帑之中,还存有大量粮草物资,当初山西的那些抄家所得,皆是入了陛下内帑……”
“纵使江南有变,这些也足以保证京城无忧。”
“江南不是可能有变,是必定有变!”
李邦华言之确凿:“江南一变,内外也皆会随之而变!”
“我们,也要加快动作了,要是秦公那边顶着那么大的压力,都没出问题,咱们收尾进场出了问题,那可就没脸见人了!”
……
在辽东,自整军的消息,从京城,传至辽东后,原本纷乱不休的辽东,亦是立马就安静了下来。
这个消息,对已成瓮中之鳖的辽镇与后金而言,意味着什么,无比之清晰。
从古至今,改革者,哪有不被反噬的!
就当初天子脚下的京营整编,都掀起了那么大的腥风血雨,更何况远离权力中心的江南了!
而这一次如此大动作的整编清查,对袁崇焕及代善而言,自然不是什么难理解之事!
自消息传来,无论是袁崇焕,亦或者代善,皆是眼巴巴的望着那江南之地,望着那被李修大刀阔斧砍个稀巴烂的南京京营。
期待!
无与伦比的期待!
期待着江南大变,从而引得中原大乱……
“登莱,山海关,已经全面收缩了,这是个好现象!”
广宁城头,代善一改往日之忧虑,望着那巍峨的山海关,欢欣鼓舞,俨然满是壮志勃发之意。
“那李修行事如此狠辣,江南必定会有大变!”
“江南变,中原便必定有变,到那时候,就是我等的天赐良机!”
“本汗已经派人赶赴陕西四川还有江南,想必定会有不少人愿意和咱们合作一下的!”
“这水,搅的越浑,咱们的机会就越大……”
代善满眼放光,滔滔不绝的诉说着。
一旁袁崇焕却是显得有些沉默,注视着那巍峨耸立的山海关,眼眸深处,却是深藏着一抹难以散去的悲哀。
“袁督,你觉得如何?”
直到代善将话锋转向自己,袁崇焕似乎这才反应过来,沉默一会,才回道:“蒙古那边,也可派人去联络一下。”
“蒙古……”
代善摇了摇头:“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被那李修给打疼了,局势不明朗,他们是不会下注的……”
说到这,代善却是突然一叹:“只可惜毛文龙现在是死心塌地的跟着那秦国公了,不然的话,咱们可操作的余地,那就大多了!”
“中原有句古话,打铁还需自身硬,咱们这边,也要准备好……”
同样是在此刻,就在山海关城楼之上,登莱巡抚卢象升,山海关督师赵武两人,亦是立在山海关城楼之上,眺望着远处的广宁城。
“代善到广宁了!”
赵武随手将手中密信递给卢象升,有些忧虑的出声。
“辽贼这边,也在暗中调运粮草,看样子,是准备趁火打劫了!”
卢象升接过密信一阅,同样是眉头一皱:“登莱这边,随时都可出兵,但秦公的意思是,要抽调登莱以及东江部分水师开赴江南,再加之日常封禁海域,我这边,能给的支援,也不大!”
说完,卢象升将密信还给赵武:“你这边秦公怎么交代的?”
“暂且搁置对辽镇内部的布局,保持现状,转为战略防守!”
“前些日子,秦公还命人送了一批粮草过来,加上以前的存粮,至少可以支撑一年多时间。”
“秦公显然已经预料到了这边的情况,做了最坏的打算。”
卢象升道:“粮草足够,兵多将广,守的话,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赵武摇了摇头:“守应该是没问题的,我担心的是,国内的局势……”
卢象升如数家珍:“京城还有数万京军,还有大半个勇卫营,蓟镇也还有数万大军未动,而且,还有那么多卫所大军………”
“就算有什么动乱,以秦公统兵之能,也足以轻易镇压了!”
说完,卢象升笑道:“咱们就别瞎操心了,做好分内之事,不给秦公添乱子,就是最好的支持了!”
……
陕西,平凉府。
黄土绵延起伏之间,一座绵延军寨,亦是伫立于其中。
和以往的每一位三边总督都不同,周遇吉这位出身武人的三边总督,亦是有着所有武人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喜欢待在后方运筹帷幄,反倒是喜欢亲领大军征战。
如今,在正月回京得到明确指示之后,周遇吉在赶回陕西的第一时间,便调兵遣将,对各地的所谓义军,展开再一轮的大规模围剿。
事实上,在李修主政之下的大明,虽明面上对北地的民乱镇压不甚上心,但事实上,自周遇吉被任命为三边总督后,平贼局势,便被彻底改变。
陕西三边,除去名存实亡的延绥镇,其余两镇,兵将亦是有数万之多,再加之陕西境内其他卫所,以及周遇吉亲辖的宣府大同重兵,以及一营京军。
参与到镇压民乱的大军,实际上已然接近十万之数!
甚至,都远比历史上大明镇压民乱所动用的兵力,不管是从质,还是从量而言,都要强得多。
只不过,似是因李修穿越而来引起的未知影响,原本历史上应该到崇祯年间才大规模爆发的天灾,在天启年间,便已大规模的爆发。
再加之延绥兵变,以及大明战略方向的改变,也使得一直未曾对民乱投入太大的精力。
种种因素导致下,民乱之规模,声势,亦是远比历史上同时期的民乱,要沸腾得多。
当然,民乱再如何沸腾,时至如今,在周遇吉升任三边总督,统辖三边重兵围剿之下,战争的天平,亦是慢慢的倾斜起来。
随着一个接一个草头王被押送京城斩首示众,这沸腾了数年的贼乱,俨然已经有平定之势。
只不过,这种平定之势,在京城整军的消息传来之后,却是又有被逆转回去的势头。
世人皆将注意力放在了江南之地,而动乱反噬,却是在北地首先爆发……
(https://www.qkshu6.com/shu/13840/707122474.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