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书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五百九十八章 飞鸟尽,良弓藏

第五百九十八章 飞鸟尽,良弓藏


  “倒是没出什么事,就是那帮翰林院的翰林,整日里放纸鸢落入院中,不过也是发乎于情,止乎于礼,未曾有逾越之举。”汪皇后简单的说了下巾帼堂的现状。

  翰林院和国子监那帮翰林与太学生最喜欢的去处便是巾帼堂,偶尔还会一起踏青,  一起参加诗会,时日一长,自然是眉来眼去。

  朱祁钰颇为担忧的说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无不可。但是娘子主持这巾帼堂诸事,定要小心,莫要落人口实,巾帼堂朝中本就非议,  这要是出些事儿,  那就是大事。”

  上一世的时候,  朱祁钰高三高考体检,他们学校有个女同学查出了身孕,这一下子就惹得议论纷纷,无数人对姑娘指指点点,最后这高三同学,年仅十八岁,从实验楼上一跃而下。

  这还是后世发生的事儿,那般开放的年代里,流言照样可杀人,若是此时的大明朝巾帼堂,这学堂里传出了这样的丑闻,这方兴未艾的巾帼堂,  怕是很难再办的下去了。

  未婚先育这种事,其实大明也不稀奇。

  正如吴敬所言,  大明的这些明公们,  女儿们也是读书识字明理,  抚琴吟诗作对,  偶尔参加诗会之类的事儿,  这些女子多数都在家学私塾。

  这家学私塾,也会看对了眼,荷尔蒙之下,哪里还有礼法?

  最后闹得丑闻一桩,两家奉子成婚,弄的彼此难堪,比比皆是。

  朱祁钰提醒汪皇后一定要小心,因为那些想要破坏新政的人,如同草丛中的毒蛇,随时准备扑出来咬上那么一口。

  汪皇后点头说道:“夫君安心,我知道轻重。”

  花萼楼里一时间有点沉默,汪皇后先开口打破了这份寂静,低声说道:“夫君可是有话要说?”

  “娘子以为,澄儿,能守得住皇位吗?”朱祁钰没有吞吞吐吐,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朱祁钰就这个性子,有话直说。

  济儿要抢,澄儿不见得能守得住。

  朱祁钰和墨翟的思想很接近,那就是人死一抔土,哪里管得住身后事,所以他只做当下,对于身后事,他其实不是很在意。

  “守的住!”汪皇后斩钉截铁的说道,她知道皇帝的潜台词,就是说朱见澄才不配位,试探她对换太子的态度。

  汪皇后的态度很明确,她不同意。

  朱祁钰看着汪皇后的表情就知道,这件事,没得商量。

  汪皇后是朱祁钰的正妻,孩子是嫡子,按照皇明祖训的规矩而言,这朱见澄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继承制度的设计,不同于单项决策,制度的设计,是追求尽可能的普适性,规定的是下限。

  嫡庶有别的继承制度的目的,是依靠制度设计和惯性,来维持统治的稳定延续。

  统治的稳定延续,代表了朝堂的安定,也代表了大明万千黎明百姓的安定。

  立贤?

  什么是贤?根本没有关于贤的统一的、客观的、量化的标准,依赖裁判的主观判断。

  贤不贤的,全看屁股坐在哪边罢了。

  而且这立贤,是最容易引起党争之事,最终可能会变成奥斯曼王国的近卫军继承法,或者干脆变成唐中期以后,宦官废立皇帝。

  朱祁钰的确是庶子登基,是因为嫡子朱祁镇被人俘虏了…而且朱祁镇出生的时候,也是庶子,后来胡皇后被废,朱祁镇才做了嫡子。

  朱祁钰十分郑重的说道:“洪武年间,有中书省丞相,上承天子,下统六部各院,后因胡惟庸独揽朝纲,独运神器,至永乐年间,复设内阁,聊备顾问,以大学士兼衔,位不过五品。”

  “历经宣德、正统、景泰年间,六部明公廷推内阁,承旨办事,不能专断,文渊阁票拟,权柄愈重,景泰初年,考成法行至今日,内阁考成六部,阁臣始专。”

  朱祁钰聊起了大明权力核心变化。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说的大明权力核心构建之中的文渊阁的地位。

  汪皇后是后宫之主,按照大明祖制而言,应当不应涉前朝政事,但是正统年间,主少国疑,张太皇太后不得不垂帘听政,主持朝政以来,这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基本上已经废的一干二净了。

  大明的群臣对待祖制的态度,也颇为灵活。

  朱祁钰很少和汪皇后谈论朝堂之事,既然谈起,自然是有他的用意。

  汪皇后沉思了片刻说道:“陛下,我朝文渊阁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本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汪皇后就差点名说杨士奇了,最后杨士奇也是恶有恶报,儿子不争气,晚节不保。

  汪皇后继续说道:“常人皆言,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依臣妾看来,其实不然。”

  “入阁办事者,不过批答,犹如开府书记耳,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

  “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皇后见地非凡,正式如此。”朱祁钰颇为赞许的点了点头,汪皇后虽然不理前朝之事,但是并非对朝政毫无见识,相反,理解非常深刻。

  汪皇后说的就是大明文渊阁的困局。

  第一,始终无名无分,文渊阁设在文华殿对面,在皇宫之内,和半间房的司礼监面对面,是权力核心中的核心,但是文渊阁有实无名。

  文渊阁,始终挂名在翰林院之下,就是翰林院掌院事也是从四品官职,比文渊阁大学士的正五品还要高一级。

  这种无名无分,却处于权力的最高一级,就时常与各部各院发生冲突争执,权力始终运转不畅。

  第二,则是汪皇后所言百凡皆奉圣断,因为文渊阁只有票拟,而批红掌管在司礼监手中。

  大明的首辅,除了张居正以外,其余首辅皆是政绩寥寥无几,尤其是和汉唐宋相比,如云泥之别。

  第三,部务尽听主者,文渊阁考成六部,却被六部处处刁难,掣肘极多。

  文渊阁在大明更像是秘书室,首辅更像是秘书长。

  这搁后世,国务院的头儿管不了财政部,不乱套了才怪。

  在原来的历史线里,大明第一个可以称得上是首辅,并且有一定作为的人,就是此时在江南的应天巡抚李贤。

  之后大明的首辅才算是正式登上了舞台。

  “宰相。宰,太宰,持刀宰杀九牲主祭;相,丞相也,皇帝之佐贰。”朱祁钰解释了下宰相的具体含义。

  历朝历代,都没有宰相这個官职,宰相是一种尊称。

  秦汉都为相国、丞相,唐朝为群相的中书令、尚书左右仆射,宋朝…宋朝的官制太过混乱。

  于谦说有完全之法,自然是恢复宰相之位,皆可周全。

  朱见澄是个平庸之人,守成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若是连守成也做不到,朱祁钰肯定会行废立之事。

  朱祁钰说起丞相之事,就是想恢复宰相制,为大明探索出一条君权和臣权不那么拧巴的道路来。

  大明的皇帝和朝臣弄的跟仇寇无二,到了后面撕扯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大明朝堂的正常运转。

  比如万历和朝臣拧巴了十五年,就是为了立一个太子,最后拧巴到万历干脆躲了起来,不上朝,不理政。

  “于少保封世侯,加少保,领兵部事,朕打算令其兼任华盖殿大学士,入内阁办事,任首辅之位,朕只希望澄儿一世平安。”朱祁钰十分郑重的开口说道。

  朱祁钰之所以告诉汪皇后,就是安定汪皇后略微有些担忧的心。

  朱见澄若能登基,即便是平庸,也真的能守得住江山。

  “谢陛下隆恩。”汪皇后因为紧张攥紧的拳头,才慢慢舒展开来,她最担心陛下不管不顾行废立太子之事,到那时,就是覆水难收。

  “只是陛下,臣妾僭越,于少保本就是位高权重,如今再加大学士,入阁办事,徒惹朝中非议?”汪皇后不无担心的说道。

  朱祁钰明白皇后的意思,压根不是什么朝中非议,而是担心于谦的权柄过重,即便是于谦不想,也会有人给于谦黄袍加身,这天底下,最不缺乏的就是投机之人。

  “皇后所虑,朕都仔细想过了。”朱祁钰摇头说道:“皇后某要担心,朕信于少保。”

  历朝历代,皇帝被俘,皇城都被攻破了,唯独于谦做到了,瓦剌人带着大明的皇帝来到大明京师,却吃了大败。

  于谦是值得信任的。

  而此时的九重堂内,于谦的夫人董氏,给在书房发呆的夫君端了一杯茶过去。

  于谦回到九重堂后,就一直在发呆,他的面前有几枚印。

  少保印、文安侯印、京营提督军务印、讲武堂祭酒印、陛下刚刚赐下的火牌。

  这是于谦的官印,每一个都位高权重,每一个都是实权,再过几日朝会之后,于谦还会收获一枚印,华盖殿大学士。

  “官人有痰疾,不如就此致仕吧,也算是功成名就,急流勇退了。”董氏看着发呆的夫君,低声说着自己的意见。

  她家夫君可能要做宰相了,她也是知道的,于谦回到家里,也会和儿子于冕说些朝中的事儿。

  于冕寄情于书画,对朝中之事,也就是听听作罢,但是董氏记在心里,颇为担忧。

  致仕之后,就只剩下一个文安侯印,这样一来,于谦府中上上下下,才最安稳。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戏,董氏也听了大半辈子了,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于谦此时距离权臣只有一步之遥,只要踏出了这一步,要么是于谦死,要么是皇帝死。

  而于谦的性子而言,于谦必败无疑。

  所以,此时致仕,的确是一个上佳的选择。

  “夫人以为陛下长相如何?”于谦将印绶放到了盒子里,归置到一旁,只要坐班,这几枚印绶,他都得带着。

  董氏想起了御道两侧,那些延颈探望的京师女子说道:“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英气十足。”

  “好端端的怎么说起了这个,说你致仕的事儿。”

  于谦看着那些印绶,再看看满桌子的军机要务,颇为笃定的说道:“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范蠡遂去,所以才齐遗大夫种书说,飞鸟尽良弓藏。”

  飞鸟尽这句话的出处,就是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完成卧薪尝胆之后,离开越王的时候,说的一句话。

  因为范蠡觉得勾践脖子长,嘴像鸟喙。

  于谦拿起了那写厚重的题本说道:“陛下不是越王,我也不是范蠡。大明看似歌舞升平,却是暗流涌动,此时我走了,何谈为臣之道,实乃不忠之臣。”

  “我本就不擅长明哲保身,得陛下庇佑,方有今日。”

  于谦不是全能的人,甚至他有很多事做不到。

  他就不会贪腐,跟陛下玩桌游《反腐抓贪》无论如何都赢不了一局;

  他不会明哲保身,王振问他入京送什么礼物,于谦说他送两袖清风;

  他不懂得如何虚与委蛇,在山西巡抚,盯着还是大同总兵官的石亨弹劾,最终结下了梁子,而且是生死之敌;

  他更不善变通之道,一句言南迁者斩,把所有人的退路都堵死了,也把所有人都开罪了,一旦京师之战不顺,到时候大家都得死。

  于谦就是这么个人,现在他又明白了一件他做不到的事儿,急流勇退。

  他放不下。

  “官人早些歇息吧,陛下可是明旨过了亥时,官人还要看书阅本,就要我禀报陛下严惩不贷。”董氏合上了于谦手中的题本,这都已经亥时了,于谦不下班,就是抗旨不遵。

  董氏犹豫了下说道:“其实我觉得,夫君和陛下无论如何也闹不到君臣互为仇寇的地步。”

  于谦无奈的看着满桌子的题本,他是忠臣,皇帝的话他得听,他有些好奇的问道:“哦?你为何如此觉得?”

  董氏试探的说道:“就是感觉,可能因为陛下还年轻,今年也不过二十七岁罢了。若是陛下此时五十七岁,无论如何,我也会劝夫君致仕的。”

  “而且陛下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若是有隙,说清楚便是。”

  于谦恍然大悟,颇为认真的说道:“夫人言之有理。”

  人老了,就容易犯糊涂,更容易犯疑心病,但是陛下才二十七岁,说好听点那叫雄心壮志,说难听点,那叫极度自信。

  董氏说的真的很有道理。

  董氏拧暗了一些石灰喷灯说道:“夫君无宰相之名,但是做的事,桩桩件件,哪一件不是宰相才该做的事儿?既然陛下愿意给名分,夫君又不能致仕,那就接住便是。”

  “这老话说得好,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与其担心那些有的没的,不如做好眼前的事儿。”

  中原王朝的文化,向来讲究一个名实相副,名正言顺。

  自从京师之战后,于谦做的事,一直是宰相做的事儿,但始终是无名无分,在权力的巅峰之上,如此不清不楚,实属大忌。

  “夫人一番话,真是让我茅塞顿开,当局者迷,还是夫人看的清楚。”于谦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

  道理他都懂,但是事在他身上的时候,他还是会有些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迷茫。


  (https://www.qkshu6.com/shu/14048/707461488.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