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书 > 蜀汉之庄稼汉 > 第1230章 三路并进

第1230章 三路并进


  远在潼关的冯永,自然没有感受到陆逊的目光。

  更不可能听到陆逊内心的的呼唤。

  此时的他,正坐着太师椅,双手搭在椅子两边的扶手上。

  连人带椅靠着墙壁,藏在阴影里,沉默不语。

  从他这个位置,可以把仅一门之隔的作战参谋室情况收在眼底。

  作战参谋室的人,一抬头也能模糊地看到中都护的轮廓,却是没人能看清他脸上的神情。

  参谋团连夜忙碌的大屋子,点满了在魏国只能是皇室和顶级豪门才能用得上的大蜡烛。

  照得整个作战参谋室一片通明,有如白昼。

  中都护府的参谋团总部,在接到中都护的军令后,一刻也没有耽搁,从长安出发,仅仅是比冯都护迟一天时间赶到潼关。

  参谋团的到来,终于带来了冯都护最需要的整个战局最新战况——当然不可能是当日的前线战报,但已经后方所能掌握的最新消息。

  到来之后,他们没有任何休息时间,就必须立刻根据眼下的战况制定作战计划。

  各种局部放大的地图,仓促制成的沙盘,还有凌乱的文件……

  作战参谋们有的争论得面红耳赤,有的时不时拿着本子对照地图写写画画,有的嫌太热,干脆光着膀子,只穿了一件背心……

  姜维和柳隐也参与其中,他们正在沙盘上进行战棋推演。

  也不知是天太热,还是太过紧张,两人的额头已经是细汗密麻。

  他们身边都有人在出谋划策,或者查漏补缺,指出可能疏漏的地方。

  制定作战计划不是随意在地图划一下,大手一挥说大军怎么走就行。

  而是要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如兵力,粮草,等等。

  再根据所掌握的地理情况,要考虑到哪里会是可能的战斗地点,行军路上会遇到什么,如何处理,如何应对……

  世事无常,战事更无常,再好的计划,也不可能把所有意外都能考虑进去。

  但正所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考虑得越多,就能多出一分把握。

  前方的战况很不乐观——不管是从目前掌握的消息看,还是推演出来的预后看。

  参谋团不但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推演出最可能出现的战况。

  同时还要根据这些战况,制定出对应的计划。

  时间紧,任务重。

  不少人眼睛已经布满了血丝,他们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合眼。

  但几乎所有人都是喝了浓茶,没有人想在这个时候睡觉,都表现得很是亢奋。

  原因很简单。

  原本从一开始是无关紧要的高都之战,现在已经演变成为了一场大战。

  而从推演的战况来看,大汉与洛阳、河内魏贼大军的决战,很可能已经提前到来。

  不知不觉,窗外已是露白。

  公孙徵拿着一份文件,急冲冲地从穿过门,从作战参谋室走到冯都护跟前:

  “中都护?”

  冯都护垂下去的脑袋,听到声音,下意识地立刻抬起来。

  同时用力地把双眼闭起来,再甩一甩头,似乎是想把劳累甩出去:

  “怎么?”

  “中都护,这是大伙整理出来的预案。”

  公孙徵是陇西人士。

  从丞相第一次北伐,攻下陇右,冯都护正式成立参谋团时起,公孙徵就一直是参谋长。

  这些年来,参谋团的人,换了一波又一波。

  大多都是进入军中,担任军中军官骨干。

  但公孙徵从来就没有挪过窝。

  在陇右时他是护羌校尉府的参谋长,到凉州就是凉州刺史府的参谋长,至于现在,则是中都护府的参谋长。

  虽然都是参谋长,但含金量肯定不同。

  平日里,冯都护把握大方向,关将军负责军中主要事务。

  但涉及军中具体事项,如粮草调配,记录赏罚,整肃军纪,营地安排等等,还是要吩咐公孙徵去安排人手。

  可以这么说,如果关将军是冯都护的随军长史,那么张小四就是留府长史。

  但关将军时不时要领军出征,所以公孙徵,就是关将军不在时的长史替补。

  沉甸甸文件压在手上,很厚的一本。

  冯都护随意翻了一下,上面的字比较潦草,估计是太过匆忙,没有时间重新抄写一遍。

  看了几眼,冯都护感觉眼睛更加干涩了。

  “不错,让厨子煮些好吃的,让大伙吃补补身子,再去好好睡一觉。”

  冯都护合上手里的预案,吩咐了一声。

  身为主帅,他还要把他们做出的所有预案都要细看一遍,至少要对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个心理准备。

  时间很紧,冯都护也很急。

  但他再急,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手里的兵力不足。

  从草桥关调回来的兵力,仍在路上。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安正在抓紧时间运送一批粮草到潼关。

  不过想来应该用不了太久,最多也就是五六天时间。

  这个要感谢孝武皇帝。

  因为孝武皇帝征伐匈奴时,因为渭水运力不足,于是就在渭水旁边,另行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

  这条关中漕渠,西起长安的昆明池,与渭水并行三百多里后,最后的末端,在东边汇入渭水。

  (这条运河一直用到晚唐时期,现在已经消失,但被考古了出来,有兴趣的可以去看《浐灞长歌》第三集)

  渭水也好,关中漕渠也罢,虽不能行驶大江里那些大船乃至巨船。

  但胜在水流比大江大河平稳。

  运粮运兵的船只,又不是出去打仗,船小承载量不够,那就用数量来凑。

  再怎么样,也要比单纯陆运强得多。

  所以这几天的时间,要做好随时出征的准备。

  “伯约,休然,你们二人留下来,我有话要说。”

  天亮了,灯烛的阴影,就显得有些淡了。

  再加没有人挡住烛光,一直藏在阴影里的中都护,终于也可以勉强看得清模样了。

  一个晚上都极少说话的中都护,同样是一脸倦容。

  待众人都退下,姜柳二人上前,行礼道:“中都护?”

  “过两日从长安运来的粮草估计就差不多了,你们二人,今天好好休息一天,明日整军,后天出发。”

  在后方给前线大军筹措粮草这方面,蒋琬一直是值得信任的队友。

  而不是像魏延那样,是个猪队友。

  “出发?”

  柳隐一怔。

  “去哪?”

  姜维眼睛一亮。

  冯都护揉了揉额头,语气有些疲惫的有力无气:“去函谷关。”

  “函谷关!?”

  “对。”

  冯都护点头。

  实在是懒得起身指点地图,反正这几日以来,眼睛一直盯着地图,两人差不多也应该记个大概了。

  冯都护所说的函谷关,自然是指秦函谷关,而非汉函谷关。

  汉函谷关是孝武皇帝想要扩张关中地盘,于是把函谷关往东挪到洛阳门口。

  所以汉函谷关虽也算是个关口,但更多意义上的,是行政地理概念。

  相比于汉函谷关,更靠近潼关的秦函谷关才是真正意义上军事险关。

  当然,这是对于以前来说的。

  以前的秦函谷关,西据高塬,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

  高塬上还有密林,猿猴难攀。

  而北边的大河,河水汹涌,船只不通。

  唯有中间一条崎岖险道可行。

  藏于山谷中的关口前面,还有一条深深的绝涧,作为天然的护城河。

  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只是到了后汉中后期,高塬上的密林已经被砍伐得差不多了,阻挡大军的作用大减。

  最要命的是,在后汉中晚期,开始进入小冰河时期,气候逐渐变得异常。

  函谷关北边,原本作为天险的大河,水位下切,露出了大面积的河床。

  大军可以从平坦的河床上直接绕过关口。

  所以函谷关也就失去了作用。

  现在的潼关,基本就是河水未下切前的秦函谷关缩水版。

  之所以是缩水版,是因为潼关北边与秦函谷关相同,虽有大河作为天险。

  但南边却不是不可攀援的绝壁,而是连绵不断的条状高塬。

  如此一来,想要守住潼关,就需要在高塬上布置不少兵力,防止敌人从不同位置偷爬上来。

  比秦时的函谷关要稍逊一些。

  不过秦函谷关虽然失去了险关的作用,但仍可以作为一个驻军的前沿要地。

  魏国,或者说司马懿,把它作为阻挡大汉从关中进军关东的一道防线。

  平日里魏军驻扎于函谷关内,待汉军过来,则提前在露出来的河床上安营扎寨,以壁垒营寨阻挡汉军继续前进。

  露出来的河床,对于商队旅人来说,足够宽大。

  但要作为战场,那可就有些狭小了。

  正面进攻时,兵力无法全部展开。

  不指望能挡住汉军东进的步伐,但只要能拖延上一些时日,让洛阳那边做好准备,就算是成功。

  作为镇守潼关,遥遥与函谷关相望的姜柳二人,自然是特意了解过函谷关的情况。

  听到冯都护的吩咐,二人不禁就是有些意外。

  姜维忍不住地说道:

  “中都护,魏贼在函谷关,只怕是早有准备,吾等二人这些兵力,就算是攻下函谷关,只怕亦无力直捣洛阳。”

  冯都护闻言,脸上不禁露出有些诧异的神情,他看向姜维:

  直捣洛阳,你可真敢想!

  司马懿是什么人?

  怎么可能会留下这么大的破绽?

  更别说从秦函谷关到汉函谷关这一段路,犹有陕县、黾池、新安等城关,皆可驻兵。

  司马懿可是只老乌龟,从他把关中布置成刺猬般的防御就可以看得出来。

  若非冯都护所领的凉州铁骑,是跨越时代的骑兵,能从凉州绕道并州,直插司马懿的后背。

  关中一战,要打多久,要牺牲多少将士,还是个未知数。

  从长安出潼关至洛阳的这条路,多是崎岖险径,司马懿怎么可能让大汉长驱直入?

  真要一路打过去,莫说需要多长时间,就是以大汉现在的实力,恐怕得举国之力,才有可能打通崤函古道。

  潼关到洛阳之间的大河水道,并不是说不能利用。

  前汉孝武皇帝为了征伐匈奴而开挖关中漕渠,漕渠所运输的粮食,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从关东运过来。

  只是效率极低,而且要耗费大量的民力物力。

  特别是弘农到陕县(即灵宝到三门峡)这一段,最为危险。

  需要先在大河两边的悬崖上开凿栈道,再让纤夫在栈道上拉着船只艰难而行。

  否则的话,船只根本无法在大河行驶,要么是被汹涌的河水吞没,要么是撞上河里的暗石而翻船。

  饶是如此,运粮的船只,最好的情况,仍不过是十存三四,超过一半都喂了大河里的鱼虾。

  这样的运输方式,就是在国力强盛时期,都难以长久持续。

  要不然孝武皇帝后期,怎么会造成“城郭仓廪空虚,民多流亡”“天下虚耗,人复相食”的惨状。

  在人口稀少的三国时代,除非迫不得已,否则是不可能干这种事的。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曹叡想要把长安的铜人和承露盘运往洛阳,却无法利用大河运输的原因。

  因为那个时候的魏国,面对季汉强大的压力,已经是在苦苦支撑,哪还有多余的民力?

  就算是有民力,也有超过一半概率会在大河里翻船,疯了才会用大河运输。

  虽说季汉的大军后勤压力,相对于同时代的魏吴两国来说,可能会轻松一些。

  但想要保障后勤通畅无阻,肯定不可能光靠崤函古道这条崎岖险径。

  终究还是要征发民夫去重修栈道,去当纤夫拉船。

  真要那样干,能统一天下还好说。

  万一还没统一天下,季汉就先耗尽民力崩掉了,那阿斗可就妥妥是汉炀帝了。

  司马懿极有可能也是看出了这一点,故而这才想尽办法袭取上党,然后控制并州。

  他这就是想要阻止季汉仿秦国灭六国故事。

  战国时代,秦国屡屡从函谷关出兵关东,皆不能全功。

  而到了秦王政时代,秦军不走崤函古道,而是从并州之地或南下吞韩,或东进灭赵,进而一统天下。

  所以司马懿这想要逼大汉走最难的那条路啊!

  但见冯都护摇了摇头:

  “伯约有志打到洛阳,这个很好。只是这一次,我不强求你们直捣洛阳什么的,只要打下函谷关就行。”

  “当然,就算是打不下……”

  冯都护略一沉吟,最后还是没有说出后半句,而是转而说道:

  “不管如何,你们能打多远就打多远,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声势越大越好,我不会干涉。”

  说到这里,他坐直了身子,加重了语气:

  “若是司马懿只顾谋取并州,导致洛阳空虚,让你们一路攻打过去,趁机到达洛阳城下,那自是最好。”

  不过这种情况,在冯都护看来,乃是想当然耳。

  看到二人面露喜色,他提醒道:

  “只是司马懿此人,领军颇有一套,行事又极为小心谨慎,依我看来,他恐怕不会如此大意。”

  “所以你们一定要记住:量力而为,千万不要过于勉强,真要事有不谐,就立刻退守潼关,明白么?”

  冯都护的目光落到二人身上:

  “上党出了问题,尚还可救,但若是连潼关都要出问题,那么局势可就真正崩坏了。”

  “魏延之事,可一而不可再,明白么?”

  中都护这是拿魏延之事来提醒自己呢!

  姜维和柳隐心里一震,连忙郑重应下。

  在两人准备离开的时候,姜维终是没能忍住:

  “中都护打算前往河东?”

  冯都护打了个哈欠,举起手里的预案文件挡住脸,打完呵欠,这才放下文件,说道:

  “没错,待李信厚(即李球)他们到了,我打算前往河东,会一会司马懿父子。”

  关将军前往太原,在北。

  姜维柳隐前往函谷,在南。

  冯都护前往河东,坐镇中间。

  三路并进。

  冯都护一边说着,一边眯起了眼睛,也不知是累了想打瞌睡,还是在想着什么。

  司马懿,我倒要看看,你打算把重点放在哪个方向。

  只要太原不失,一切就都来得及。

  王平,莫要让我失望……


  (https://www.qkshu6.com/shu/15204/736745752.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