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书 > 国潮1980 > 第八百一十三章 买版号

第八百一十三章 买版号


  宁卫民在商业合作上最擅长的一招,那就是扮演替对方考虑周到,主动承担大量风险的“实在人”。

  哪怕大多数的人初见他第一面,往往惊讶于他年轻俊朗的外貌,会怀疑他的办事能力。

  但只要谈话一开始,这些人很快就会被他的礼貌谈吐所打动,被他满怀诚意的条件所折服,很难拒绝他的提议。

  就拿郑铭铭来说,哪怕对宁卫民贴身紧逼的谈判方式有些不满,可也对他开出的合作条件一样大为心动。

  张嫱母女更是如此,两人无不被宁卫民亲善和气的态度和处事周全的礼貌打消了戒心。

  尤其宁卫民还有一个相当体面的身份,广阔的人脉,常人难以想象的经济实力,和超越这个时代的见识。

  这就更让他在张嫱母女的眼中,成为了值得她们寄托希望的贵人,早就渴求相遇的伯乐。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内地音乐环境,还没有人拥有成熟的商业运作经验,更没有人有明确的造星意识。

  哪怕是张嫱妈妈这样一个专业音乐人——国家大剧院的小提琴手,也仅以集体公演,视为个人事业的最高目标,出个人专辑想都不敢想。

  可这些机会,宁卫民要想提供给张嫱,却实在太简单了。

  他目前除了马克西姆餐厅的演出,很快还有天坛暑期书市需要张嫱参与演出。

  而且还有把握帮助张嫱尽快录制第一张个人专辑,那张嫱母女还不大喜过望?

  何况宁卫民还非常熟悉张嫱的嗓音条件和大致成名史,直接就为张嫱当面指明了最适合她的曲风——迪斯科。

  并打算以此为基础,聘请专业的化妆师为张嫱的形象提供服务,找专人为张嫱编曲改词,并亲自负责找相关资料和歌曲给张嫱学习参考。

  这就更是让张嫱母女为之信服,把他当成了张嫱的指路明灯。

  不为别的,主要就是因为张嫱虽然沾了妈妈工作的光,较早接触到欧美音乐。

  但无论是她,还是她的妈妈,对欧美音乐的风格全没有个清晰的认识。

  对欧美明星的模仿也停留在肤浅的层次,喜欢什么就照搬什么。

  而且几乎都是张嫱的妈妈用土办法帮张嫱硬追时髦。

  还别看宁卫民的这点对流行音乐的了解和见识,放在网络时代也就是个基础常识。

  可在这个信息传播不畅通的年代,却大大提升了他的咖位。

  那是一出口就震惊了张嫱母女,解决了张嫱心中不知多少疑惑。

  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让张嫱耳目一新,醍醐灌顶的效果。

  就连随便聊聊欧美乐坛的花边新闻都能把张嫱给听晕。

  比方说,迈克杰克逊童年的哪首歌好听,麦当娜的曲风如何,卡朋特兄妹的人生际遇是多么凄凉,瑞典ABBA组合的《Dancing  Queen》曾为瑞典国王大婚而唱……

  自然而然,宁卫民就成了张嫱心目中的偶像。

  一个吱吱冒油嗷嗷闪光的大腰……哦不,欧美流行音乐专家啊。

  更别说,宁卫民还拿来一千块钱作为张嫱的生活补助,留下一个录像机和两盘欧美流行音乐的录像带给张嫱观摩。

  同时他还答应张嫱妈妈,今后可以陪同张嫱参与任何演出活动,并且保证绝自己绝不会勉强张嫱去唱她不喜欢的歌。

  如此种种,就更让张嫱母女把宁卫民当成值得信任的人。

  让她们对未来生活即将产生的巨变,产生无限憧憬和想往了。

  所以当宁卫民提出自己的诉求——希望三年内,由自己全权代理张嫱一切的商演和专辑录制。

  张嫱妈妈毫不犹豫签约了,哪怕条款中还附加了防止违约的惩罚性条款。

  专门写明,不经过宁卫民的允许,张嫱母女不能答应任何人在音乐方面的合作要求。

  不为别的,任谁也不会想到张嫱出道既巅峰啊。

  要按常理来讲,十八岁的张嫱一旦出人头地,怎么看,星途也不会只有短短的三年。

  就这样,电音女王的合同到了宁卫民的手。

  他轻而易举,拿下了早已经历史证明过的,张嫱最有商业价值的三年青春。

  再之后,当然就是开始实施实质性的造星工作了。

  一方面宁卫民利用职权,老实不客气先抽调了一个郑铭铭派来给模特服务的港城化妆师。

  去为张嫱的舞台造型定妆,定穿戴风格,教她怎么穿衣打扮。

  同时还安排张嫱和崔健的七合板乐队熟悉,一起排练,让张嫱选歌,练歌,熟悉舞台环境。

  另一方面,宁卫民马不停蹄的联系出版社的熟人,找音像出版社的关系,联系录音棚,为出专辑做准备工作。

  还别说,原本宁卫民有点担心的“准生证”这一关,居然比他想象中要容易多了。

  一直和他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的《美术》杂志社帮忙牵线搭桥,介绍他认识了华夏唱片公司京城分公司的总经理冯朝年。

  很快,对方就给了他令人高兴的回复,同意他个人出资为张嫱录制个人音乐专辑。

  专辑制作后由华夏唱片公司京城分公司负责发行,但需要从中抽取二十万的管理费。

  说白了,这就是在买卖版号。

  而且录音棚,人家也可以帮他联系,费用还有优惠。

  不得不说,宁卫民是既沾了皮尔卡顿公司股东的光,也赶上好时候了。

  敢情自1979年,国家批准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开始发行本土制造的盒带,共和国的音像出版行业就进入了蓬勃发展期。

  仅当年太平洋公司就靠几盘民歌和美声的磁带收获了近千万的利润。

  随后的四年里,内地便相继成立了三百多家音像公司,如雨后春笋一样去追求利润。

  结果庞大的内地市场不但容纳下了这么多音像出版社,而且还一直保持着渴求不足的状况。

  不用说,这是个新兴产业,钱还好赚,所以音像出版社的管理模式就很松散。

  通常情况下,音像出版公司都是自己去联系当红的歌手。

  只要彼此商定好,就可以出专辑,并且大多都是翻唱。

  也有演出团体为力捧自己麾下的主要演员,主动和出版社联系合作的。

  总之,这年头要想出盘磁带,本身就比出书容易。

  只要歌手有点名气,基本上是和音像出版社一拍即合的事儿。

  演出团体即便要捧新人,如果肯自己出资,自负盈亏也不难。

  难得倒是怎么保证有足够的歌曲专辑供应给市场,目前三百多加影像出版社最头疼的事,就是当红歌手已经录得差不多了,都在自己寻找合适的新人,并且紧盯电视屏幕和各大晚会。

  所以宁卫民这样,要个人出资捧张嫱,而且一发行就定下二百万发行量的,虽然还属于绝无仅有的个例,可运作模式却已经成熟了。

  音像出版社的合同样板都是现成的,只要宁卫民把管理费交了,再给三成预付款,这事就能启动。

  其实作为音像公司一方的负责人,冯朝年只是好奇宁卫民怎么保证资金的供给。

  毕竟售价五块五一盘的磁带,生产成本就三块钱呢,二百万盘就是六百万啊。

  百分之三十的预付款加上管理费,宁卫民前期就得凑上二百,这对个人绝对是不可思议的天文数字。

  对此,宁卫民早就想好了策略,对冯朝年说,其实自己只是一些想捞外快的单位找来的代理人。

  那些单位因为各自企业属性问题,不好出面,也不想出名,才委托他经办此事。

  事实上,宁卫民还真不是骗,他拿给冯朝年的支票,也确实是集体企业的。

  加上他在皮尔卡顿公司任职,自带的信用度,所以冯朝年很容易就相信了。

  要问到底怎么回事呢?说破了也就一层窗户纸的事儿。

  敢情宁卫民做磁带的钱实际上是皮尔卡顿公司、天坛公园以及坛宫饭庄给他出的。

  他以预定工艺品的货款名义,替这三家单位做主,先把几十万不等的支票,分别付给了料器厂、工艺品厂。

  然后他再拿这些街道厂的支票付给音像出版社。

  这样的话,钱不就套出来了吗?

  这就是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好处。


  (https://www.qkshu6.com/shu/15282/723789077.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