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书 > 鉴宝秘术 > 第二七九三章 九国志

第二七九三章 九国志


从十二岁到十八岁,叶天士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无怪后人称其“师门深广”。

        在整个中国医学史上,叶桂都是一位具有巨大贡献的伟大医家。

        后人称其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

        他首先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物,又是一位对儿科、妇科、内科、外科、五官科无所不精、贡献很大的医学大师。

        史书称其“贯彻古今医术”,他是当之无愧的。

        无论其医学理论,还是治学态度都是值得后人珍惜和学习的宝贵遗产。

        特别是他那种谦恭好学、改名换姓求师学艺的精神永远是后世习医者的光辉典范。

        史书称其“切脉望色,如见五藏”,“治病多奇中”,十分神奇。

        他自己也说:“病有见证,有变证,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

        当时的尚书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桂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

        可见当时其知名度之高。

        后人对其医术总结说:诊疾深明病源;立方不拘成法;投药每有奇效;治疗常多变通。

        史书亦称“当时名满天下”,为众医之冠。

        民间则普遍传说其为“天医星下凡”。

        传记载其处理“疑难证”方法:“或就其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医之方,略与变通服法;或竟不与药,而使居处饮食消息之;或于无病时预知其病;或预断数十年后:皆验。”

        虽然史书盛赞其独一无二的高超医术,但对于民间广传的叶天士治病的神奇案例却又不敢相信,称其为“传闻附会,往往涉于荒诞”,因而“不具录”。

        若以当时老百姓的反映而论,叶桂可谓中医史上医名最著者。

        民间传闻,特别是全国性的,绝非空穴来风,往往有其常人不可知解的原因,而“天医星下凡”的说法也只有这一回。

        史官因为自己不能理解和接受,就“不具录”其超常医案,实为一憾。

        可惜叶桂生前伤病盈门、****忙于诊治病人,无暇亲笔著述。

        他留给后学者的宝贵医学著作,全部都是他的门人和后人搜集、整理的结果。

        其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

        此外,题为叶氏所作的医案和著述还有很多,比如《医效秘传》、《叶氏医衡》、《叶氏名医论》、《叶天士家传秘诀》、《女科症治秘方》、《本事方释义》(有乾隆十年自序)、《叶评伤寒全生集》、《柯氏来苏集评批》、《景岳发挥》、《眉寿堂方案选存》、《三家医案合刻》、《南阳医案》等等。

        世间所传叶桂注释的《本草》,其中颇有心得之言。

        铁老哥手上这一套书,虽然也是别人帮忙整理的,但因为与叶天士时代几乎一样,估计是叶天士的帮手或者朋友,上面有不少叶天士的亲笔题注。

        这东西在什么地方张天元都没见过,唯独这一次看到了,不得不说,这真得是一套让人惊奇的好书啊。

        “咦?这些书!”

        张天元惊讶的发现,刚刚铁老哥打开的那个箱子里头,居然还有排列整齐的一些书籍,他一眼看去,就觉得那些书非同寻常,不由激动了起来。

        “哦,那不是医书,那个是闲书,也没什么意思,叫《九国志》,不过好像是历史书,我看着没意思,只是跟这医书一样,是我父亲他收藏的,所以也不好意思扔掉。”

        铁老哥无所谓地说道。

        “九国志!”

        张天元的心扑通扑通直跳。

        据他所知,《九国志》可是宋代的书,宋版书的价值那真是不用多说了啊。

        九国志,这是个书名。

        北宋路振撰。

        四十九卷。

        记五代时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北汉、南汉、闽、楚九国史事,有世家、列传之目。

        其后张唐英补撰北楚二卷,虽足十国,仍因旧名。

        原本久佚,清人邵晋涵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周梦棠重编为十二卷,凡列传一百三十六篇,并补世家目于卷首,略注始末,以便检阅。

        各丛书多有刊本,守山阁本末附《拾遗》一卷,为他本所无。

        路振是唐相路岩之四世孙,路岩贬死岭外,其子路琛避地湖湘间,遂居于此。

        其父路洵美跟随马希杲,任连州从事,因病辞官终老家中。

        路振年幼聪悟,5岁诵《孝经》、《论语》。

        10岁听讲《阴符》到百言而止,父洵美责怪他,希望他学完。

        路振说:“百言说明道理足够了,其余的何必再学?”

        父亲甚是惊奇。

        路振1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怕他荒废学业,天天严加教诲,不管隆冬盛暑,从来都没有松懈。

        太宗认为,科举试诗词,大多文辞浅薄,不能反映出古人之道,因此亲出试题《厄言日出赋》,以观其学术水平。

        当时参加考试的有数百人,都茫然不知所出,即使当时名气很大的人亦有难色。

        路振来自贫寒之家,学习刻苦。

        平时遍访古籍,连京师人家所不知道的地方他也去查找,所作的赋引经据典,太宗很欣赏,便把路振放置在甲科。

        路振及第后初任大理评事,邠州通判,徙徐州。

        召还,直史馆,迁太子中允、知滨州。

        一日,契丹兵至城下,路振兵少,民众惊恐不安,人们都认为路振是文官,不懂防御的策略,于是围在一起哭泣。

        路振亲自加以劝慰,并且说敌人士气正盛,不可跟他们正面交锋,应该坚壁自守。

        几天后,契丹引兵退去。

        北河转运使刘综上书称赞他,皇上下诏书褒奖。

        后入判大理寺,改太常丞、知河中府、知邓州。

        景德中任福省巡抚,不久,路振为编修官修太祖、太宗两朝国史。

        大中祥符初,出使契丹,撰《乘轺录》献真宗。

        改任太常博士、左司谏、擢知制诰。

        路振文词温丽,屡奏赋颂,为人称道。

        尤长诗咏,内多警句。

        大中祥符七年,同修起居注,张复、崔遵多次因书事失误遭降职处罚,由路振与夏竦代替他们。

        路振因嗜酒成疾,当年冬天病亡,年58岁。

        他这一辈子,留下最后名的著作就是《九国志》了。

        (未完待续。)


  (https://www.qkshu6.com/shu/1574/4629368.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