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大灾之年,过分了啊
李素的京兆尹生涯,就暂时这么古井无波地展开了。
整个五月中旬,因为蔡邕、刘巴、国渊等人才还没到位,他也没有大动干戈,只是单纯组织百姓扑蝗、挖渠、造简易的翻车,每天听听汇报,与民休息。
十几天整顿下来,不少严重缺水的田地暂时救了回来,庄稼也能再撑一段时间,李素不懂种地,就亲自下到田间,一个个县巡视,拿着田里的庄稼,每个乡问当地的老农,让他们评估一下粮食能救回几成。
根据百姓老农们的反馈,各地今年歉收至少三四成是最少的,而更主要的问题是庄稼的生长期会延长——这一点李素一开始倒是不知道。主要是他也不懂农学不懂植物学。
而实际上,植物在缺水状态下,也是会有一定的应激休眠的,新陈代谢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都降低,糖分淀粉积累也变慢。所以原本七月份可以秋收的庄稼,补水挽救说不定最晚拖到八月份也能收割上来。
但缺水更严重的那些,就没办法了,到了九月,日照和积温都剧烈降低,麦子就无法灌浆饱满了,到时候还没熟收的都会完蛋,最多高粱粟米这些比麦子相对耐寒、日照要求低的作物,还能再稍微延长一些生长季。
李素亲自下到基层民间,每天抓紧时间了解,对灾情有了那么多认识之后,他也动脑子,自己想办法,跟部下懂农事的官员商量,还注意跟老农请教,比如“发现明显挽救不了的缺水麦田,在农历五月份重新灌溉后,是否还来得及铲了半枯死的麦苗,重新种上能到深秋还继续生长的高粱”。
如果有这种可能性,就还要让小吏们下乡劝说,加急修翻车和水渠,然后马上给田地浇上水,把注定救不回来的麦子尽快铲了,翻耕到地里变成肥料,然后改种高粱。
高粱的产量比麦子低不少,一亩地未必能有两石收成,但好在更耐寒耐旱。要是特殊情况高粱都种不了的,只好再退求其次种豆子。豆子更加容易在深秋活下去,但产量也更低,一亩地一石半都未必收得到,却也好过完全没有,就当是为第二年春耕肥地了。
这种活儿可不轻松。在李素之前,还没有京兆尹官员那么实事求是的。因为从来组织生产都是百姓自己的事儿,或者说是世家豪强自有帮他们打理庄园的专业人才,哪里需要朝廷管那么细。
所以李素管得那么细,也着实会触犯一些豪强的利益。
一方面,是汉末并没有“专利法”,也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所以很多豪强庄园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方法,只能用保密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独门利益。
这一点,看看东汉后期的农书《四民月令》就知道了,很多都是世家大庄园式的经营宝典,跟后来北魏以小农经济为主的《齐民要术》完全不是一个风格。
而李素派人干涉那些大地主们怎么规划种植、派小吏强行贴身视察,过程中肯定会发现某些私藏了绝活儿的世家庄园主们的独门种田秘密——虽然这些秘密,李素自己未必会觉得先进,但毕竟还不是所有人都懂的,他们藏着掖着,还是可以赢得多年的相对竞争优势的。
要是大家都学会了高效的有科技含量的种田技术,那岂不是不读书的穷逼都能种田种得好了?生产科学知识一普及,还怎么指望没文化的穷逼们荒年过不下去、不得不卖地维生?那还怎么土地兼并?
不过这些矛盾还算小的,主要是关中世家好歹也被董卓李傕郭汜残害了两轮了,头铁的死了不少,活下来的多多少少也害怕军阀不讲道理,所以李素也懒得搭理。
乱世看军阀,战事平息了才看门阀
要不是在现实世界里,而是换到那种拿“如何与世家豪强作斗争”水文的三国小说里,这点戏份起码能欲拒还迎水个十来万字。
但是,除了这方面的矛盾,李素的精细化管理,还有惹出其他一大堆矛盾。
首先是他大修翻车的事儿,见效慢,一些老派官员觉得他劳民伤财。加上技术本身不普及,是李素推广的,有些以清廉著称的硬骨头文官多少怀疑他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贪工程款。
毕竟外行审计官员看不懂技术的时候,是最容易怀疑工程师黑钱的,这一点古今皆然。而李素这人向来生活奢靡,这方面恰好容易让人联想黑点。
最后,就是李素逼着百姓灭蝗,在民间信仰和鬼神方面也触及了不少人的盲区。历史上直到唐朝,姚崇灭蝗的时候,依然很多人觉得蝗虫是天意,是天降灾异惩戒人君修德的警示,要修德才能驱蝗,不能武力扑杀。
还有人不顾李素的《殿兴有福论》明明已经取代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成为新官方意识形态了,只因为他们自己老了、年轻的时候读书读的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天人感应论,就继续跳出来攻击李素不敬神明、败坏德政。
最后,因为李素组织苦役营的囚徒、战俘大规模吃蝗虫,也鼓励安定郡北地郡冯翊郡的最贫穷流民吃蝗虫。虽然他教导了具体该怎么吃,但毕竟受限于通讯与监控手段,到了地方上执行肯定有走样,很多蝗虫吃法有问题,难免吃死了人。
那些觉得不能灭蝗的老夫子,就把吃蝗虫吃死人也算在李素头上,言之凿凿私下流言说“吃蝗虫吃死的都是上天在警戒汉中王和京兆尹,不能试图妄改天意,不能以术代德”。
李素是没空腾出手来收拾他们,他每天一个个县一个个乡走访劝农视察整改情况都来不及呢。
一直到五月下旬,随着刘巴、国渊、蔡邕他们分别到了。刘巴可以在免税和财政手段方面支持李素,而国渊可以在种田的工程科技方面支持李素,有了这两个大司农丞/工曹级别的副手,李素才能腾出手来管管意识形态方面的瞎流言。
另外,跟着刘巴一行人同时抵达关中的,还有刘备的一些家眷,和李素留在汉中的婢女,以及一些被要求留在关中的将领们的家眷、外加该回到万年县就藩的万年公主刘妙。
这些人都是四月底的时候,刘备觉得长安快拿下了,传信回去让他们来长安,五月初启程的。
刘备的正妃吴苋还是没来,主要是嫡长子刘永才两个月大,实在怕旅途舟车劳顿对小孩子不利,所以继续住在南郑。
蔡邕来的时候,当然也没带女儿蔡琰,蔡琰算算时间大约要今年九到十月份生产,如今还住在成都。
其余关羽张飞等将领的家眷全部没来,因为关中粮食太短缺,张飞在五月十五这天,已经启程带着全部残余的两万多南方蛮族山地兵部队回益州了。
而且是直接把军队带回巴西和南中四郡暂住,未来两年哪怕要平定凉州,那也是骑兵部队作战为主,没必要征发那么多山地战的蛮兵部队。未来就算要用山地兵,估计也是为了南方战场的统一了,或者是对荆州北部地区动手。
而关羽也带着几万汉族步兵和数千骑兵,回到汉中驻扎,而且在汉中就地转入屯田。今年已经五月份,种主粮作物是来不及了,但还可以种一季豆子,或者到上庸郡的沼泽地区多种一些芋头,解决部队本身的口粮,自给自足。
所有高级将领当中,只有赵云的妻子樊娟来了长安,后续还需要赵云和马超的骑兵部队防守郭汜,或者是来年粮食缓过来之后收复西凉。
其他一些擅长骑射和北方作战的中层将领,如太史慈、高顺、徐晃也会留下,转隶赵云部下,他们的家眷也都接来了。
……
五月二十三这天,锦瑟绣瑟姐妹俩,带着二十个美貌侍女,坐了几辆马车,慢吞吞进了长安。
跟她们一起的,还有万年公主刘妙。刘妙按说是要回万年县的,但她说万年县的公主府邸多有残破,大灾之年也不想靡费钱财修复,就想在宫里借一间地方住。刘备当然也不会为难她,就允许了这个名义上的侄女儿在长乐宫找个个偏殿住一年先。
她们跟李素都是四个月没见了,当然也会关心北伐成功之后,李素作为主要谋士,功业声望如何。所以一路上也微服隐瞒身份,故意想找本地士绅询问“新任京兆尹政绩如何”。
可惜的是,一开始问道的不少士绅,说来说去都是“京兆尹狂妄,不知敬天法祖,一味倚仗人智,逆天强行”,要不就是“奢靡贪腐,大造翻车,有灵帝时之昏乱”。
刘妙和锦瑟听了这些话,当然是非常气愤,但她们本来就是隔着车帘子,让仆婢出面问的,所以也不好发火。
还是锦瑟心细,后来让人多问了些泥腿子受灾百姓,才觉得李素不错。但让他们惊讶的是,百姓也未必念了李素多少好,主要是觉得劳民伤财。
刘妙她们生了好久的气,锦瑟才想明白,宽慰道:“公主,别跟那些愚夫置气。如今不是才五月份么,百姓们自己不懂,当然是身边的士绅怎么说他们就怎么以为。
而救灾是需要时间来验证成果的,没到秋收之前,百姓们怎么知道这样搞有没有效果?至少他们不知道多收的粮食,跟眼下花下去的代价,哪个更高,百姓都是不会算数的。等到秋收的时候,百姓自然知道先生的好了。”
“气死我了,这样的大好人还得先被冤枉两个月!这些愚民!”刘妙恨恨啐了一口,这才暂时不生气了。
锦瑟蹙眉忧道:“也不知道先生的奢靡之风,可有稍稍收敛,不管他平时如何,眼下做了京兆尹,大灾之年,还是收敛些好。一会儿到了府里,怎么说我也得劝他两句。现在可不是在大王面前避嫌求田问舍的时候。”
几个女人聊着聊着,马车队已经到了京兆尹府门口,然后居然就破天荒地赶上一队给京兆尹府装浴池的士兵被赶出来了。
李素居然亲自站在府门口作秀:“大灾之年,过分了啊!”
(https://www.qkshu6.com/shu/16182/636646766.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