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书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415章 旱地行舟的后勤奇迹

第415章 旱地行舟的后勤奇迹


  因为李素要展示的东西比较累赘,不方便挪到屋里,所以李素请关羽马超去校场检阅。

  三人说走就走,上马来到校场。李素走得非常急,连保镖典韦都没喊——反正他左边是关羽,右边是马超,又是在己方城里,还带什么卫队?

  没几分钟,来到临洮城内的临时军营,一个李素的幕僚过来迎候,李素吩咐几句,那人便立刻去准备,并且给关羽马超引路。

  关羽跟在后面踱步,看着那个李素的新幕僚,眼神一眯,捻须低声道:“伯雅,你这个新招的门客幕僚,什么来路?我看他举手投足还有江湖习气,怕不是匪性未褪,是正经读书人么?”

  李素微微一笑,不由想起当年关羽刚见到典韦时的场景,那次典韦还戴着斗笠遮脸呢,就被关羽一眼看出是江湖亡命徒、给人买凶仇杀的那种。

  关羽到底是跟随刘备之前就已经逃难江湖、在道上混五六年了。如今洗白十二年了,还是没忘掉老本行的江湖经验。

  李素:“此人名叫徐庶,原是颍川士人,确实曾经犯下命案流亡江湖。去年跟阎象、黄承彦至弘农,阎象御前辩天惨败给阿亮后,那些被袁术所迫的士人见了大王治下气象,一时好奇,辗转游历观察。到了蜀中机缘巧合,我看他军机调度颇有天赋,才学也还行,带着做个从事,将来说不定能做参军。”

  李素这次北上,当然也会带一些幕僚,好多他去年募集的从事都来了,这次也是趁机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关羽这才没说什么,他只是善意提醒,怕李素没看出来对方有江湖背景被骗了,既然李素都知道还用,那肯定自有其道理。

  站在关羽自己的立场上,他也是混江湖的,对于江湖人士倒是不存在歧视,只要大大方方坦诚说出来,别不敢承认自己的过往就好。

  一行人很快被徐庶引着,先看了一辆在如今的人眼里非常巨大的车子。

  这车的造型,有点类似于西部片里的牛仔大篷车,四个轮子,非常狭长,前后两头的厢板还往外翘扩,跟船头船尾的造型差不多。

  毫无疑问,李素的灵感来源于他上学时对美国“西部大开发”的了解,也得益于荒野大镖客类游戏提供的常识经验。

  车子长度超过了两丈半(接近六米),宽六尺(一米三)。车厢旁边的厢板就高四尺半,但因为车厢底下还有轮轴和半个轮子的高度,轮直径也有六尺,所以全车到厢板上缘足有七尺多高。

  普通士兵如果站在车子旁边,除非是身高八尺的大汉,否则视野都看不到车内,更别提直接拿近战武器砍杀捅刺车里的人了。如果是遇到骑兵近战,骑兵在马背上,大约肩高在一丈二尺,这时候车里的人只要站起来,基本上也跟骑兵差不多高。

  不过这些都还不是关键,在关羽这些汉末的人眼里,这车最奇怪的是为什么要造那么狭长的车厢,还要弄四个轮子,转向非常困难。而且挡板那么高,难道就是为了坐在车里打仗么?就不嫌车本身太过沉重,浪费了运力?

  关羽走到近前,摸了一下车子的木板,居然有一寸半厚(四厘米),估算了一下分量,不由摇摇头:

  “这车光是车厢的木料,怕不得有两千汉斤,多浪费载重啊,若是木板减薄一半,减轻个一千斤,多装一千斤粮食辎重,岂不是好?而且运货的车没必要四面都围厢板,这样到时候卸货还麻烦,至少留下前面不围,直接把货推上推下车就好了,现在你卸的时候还得先扛高四尺才能翻出车厢,都是对士卒体力的白白损耗。

  伯雅,我大致知道你想怎么做了。咱毕竟也是早在幽州剿张纯的时候,就试过车阵破骑了,也见过麹义的先登营作战。麹义也是西凉出身的名将,对付骑兵有一套。我看你就是想用着车,协助随车队的少量弩手固守、确保哪怕遇到数倍的郭汜轻骑兵劫粮纵火,也能成功守住。所以把车子造得坚固加厚、厢板也加高。

  但我在此数月,跟伯起切磋,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西凉骑兵比幽州骑兵更加马匹高大、也更爱以长枪冲刺,不比幽州轻骑喜欢跟子龙、公孙瓒那样迂回骑射。郭汜的战法,更近似于不畏损失顶着几波箭雨,然后冲到近前冲刺砍杀。这些车厢再坚固,挡挡骑射的流矢还好,别的没什么大用。”

  李素静静等关羽发表完意见,这才笑着说:“云长,你也有误判的时候。你以为我这车如此高、重,只是为了防御骑射箭雨、战时才有用?其实哪怕没有遇敌,纯粹就为了运输,这车也比你说的轻车划算得多——我且问你,现在一头牛牵引的轻车能拉多少石?两头牛的呢?”

  关羽捻须算了两三秒,就凭经验回答:“一牛轻车拉十五石到二十石,两牛车至少是四十石。”

  李素得意揭开谜底:“我这车别看重,四牛拉车,也能载重一百石!日行六十里!如果改成六马拉车,载重不变,能日行八十里!我刚到沓中的时候就做过实验了。”

  之所以这种车如此笨重,依然能运载那么多货物(大约一万五到一万七汉斤,折合四吨),单位牲畜拉货量提升两三成,显然是因为四轮车比两轮车节约一点畜力,车子本身就能停稳,不用对牛马的肩背形成负重压力,牛马只要向前用力就行了。

  这没什么好多讲的,李素直接上实验,让车子拉了一万七千汉斤的货,用四头牛拖着跑,关羽看到了实打实的效果,稍微一琢磨,对四轮的省力效果心中也大致有了概念。

  四轮的劣势只是转向不好,李素也没给这车弄转向机构,所以益州那种山区州肯定是没法用的,但西凉是一马平川的大戈壁,本来就一个方向走几百里不用怎么转向,这个劣势也无所谓。

  关羽缓了一会儿,诚恳的说:“四轮确实省力,不过你还没说为什么要装前厢板妨碍装卸货呢。木板再薄一点,更节约畜力和运能。咱要精益求精,不能比两轮车好两三成就满足了。”

  李素得意一笑,也不解释,先用折扇指挥徐庶:“元直,让士卒们把车推到水池里。”

  李素在临洮城里的这处校场上,还真有一个水池,刚才关羽来的时候路过,看到就觉得微微奇怪,但也没多想,以为李素是蓄水饮马的。

  但此刻,当他看到徐庶直接把车子“哗”地沿着斜坡缓缓推下水,车子上本来是满载试验状态,装了一万多汉斤货呢,入水之后居然晃荡了以下轻松浮住了,满载状态下车厢板侧面还高出水面大半尺呢。

  毫无疑问,李素敢装一万七千汉斤的货,而且全车自重两千多斤,那他肯定要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给车子留两万多汉斤的储备浮力。

  车子长六米宽一米三高大约一米,可不得有七到八立方米的理论排水量么,而两万汉斤才五吨,还有两三吨浮力余量呢。

  木板那么厚,除了打仗时遮蔽弩箭,也是怕运货途中过河,底板抗压不够漏水渗水。

  车正前方宁可牺牲装卸货的方便性,也非得挡起来,也是为了围起足够的浮力空间。

  车头车尾的底板要往上翘,也是为了降低水陆两用时排水的阻力。

  事实上,美国西部片里的重型船型大篷车,也是有这个优点的,可以轻易穿过水网。历史上这车在1820年代就很流行了。而美国的修运河狂潮是在1820年代后期,到整个1830年代、1840年代早期发生的,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后,美国才把五大湖区与东海岸十三州彻底用运河网连成一片。

  这种重型防水大篷车,就是在运河网还未修成之前,大展身手,因为它可以水陆两用,可以在两条河之间陆运走一段,从匹茨堡翻过阿巴拉契亚山脉后,从东海岸水网切换到五大湖水网继续前进,还省掉了两次“卸船装车”、“卸车装船”的麻烦,还免得一路上准备两条船、一辆车,三倍的交通工具分段运输,只要一件交通工具就一站式到底了,从纽约到芝加哥不换乘。

  后来运河彻底修好,纽约能直接运河到芝加哥,这种船型大篷车才在中部地区被运河船彻底淘汰,但随即又在西进开发中被牛仔们采用,继续大显身手。本来1840年代末开始,美国人还试图用这招继续开发更西部的土地,但随着铁路技术渐渐成熟,挖运河公司纷纷上岸转型投资修铁路。船型大篷车继续扮演修铁路之前的开拓者角色,一路往西水陆两用,解决了“船无法在多条不连接的河之间移动”的麻烦。

  关羽和马超当然不懂这些历史,所以他们只是觉得很懵逼:“你……你这是为了过河?为了能在水里也开车?”

  李素示意徐庶展开一张西域的地图,然后示意徐庶帮忙讲解。

  徐庶也不客气,拿着一根树枝指点道:“关将军马校尉请看,将来我们进攻武威,是可以先从黄河北岸支流浪水行军的,可是到了浪水源头后,再要往更西前进,原本就只能骑马和拉车了。

  但实际上,只要过了武威郡与张掖郡的边缘,很快就能看到一条在内陆还算挺大的大河,便是弱水。根据《汉书》记载,弱水长一千八百里,从张掖,经酒泉,最后达到居延泽,当年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第一次抵达过居延泽,按霍骠骑留下的记载看,弱水之流,其实很多地方是可以行船的,但因为地处戈壁,也多有浅滩。

  我们现在换了这种车之后不但可以解决‘弱水流域没有船’的问题,不用再到张掖郡现造船,而是水陆两用、旱地行舟把武威浪水的船当车开到弱水后再下水。

  而且弱水一千八百里,浅滩无法通航者不下十余处。往年若是纯靠船运,就算在张掖造了足够多的船,航行每不过百里就被浅滩所阻。除非人力拖船盘滩而过,或者就要在浅滩的另一侧重新造船,靡费巨大,根本不可能实现。

  现在,遇到了浅滩,就让船队上岸继续用牲畜拖行,拖过浅滩继续下水,岂不美哉?而且弱水上游在张掖,下游入居延泽,所以坐船还能利用一部分水流自然的推力,落差大的河段几乎不用耗费人力畜力,牲畜只要跟着船在河边走就行了。

  遇到河面窄而流缓的地方,让牲畜在河边拉纤前行,河面实在宽阔不适合拉纤的,那就让士卒坐在里面划桨摇橹。”

  徐庶大致把这个车船的运动原理讲解明白,关羽马超听得也是大开眼界。

  李素原先其实还想过弄曲轴明轮配合脚踏板,让水手蹬船,但最后觉得拆卸轮子、在车厢上方另装曲轴等等操作都太繁琐,而且需要携带的额外零部件备件太多,搞得太复杂。加上初步实验后,发现车厢相对于明轮而言还是太浅,轴的位置过高人得抬着腿蹬,很费力,除非给蹬船的士兵再架一个六七尺高的凳子坐着蹬。种种不利因素,李素最后也就放弃了。

  因为人力明轮的效率也没比划桨摇橹高多少,优势只是在于人的大腿力气比手臂强,所以像蹬自行车一样蹬船看似更轻松。

  标准化和简洁化也很重要,步子迈太大容易造成后勤灾难。

  能顺流的时候顺流漂,漂不动就牛拉纤,不好拉纤再切换人摇橹,摇橹都没效率至少还有开上岸沿着河边牛拉这个最终选项呢。

  够用就好。不管怎么说,已经比全程牛拉更省力很多了,关键是地形适应性好。

  “伯雅真是什么都略懂,怎么给你想出来的。”关羽不由叹服。

  徐庶却还没说完呢,他也急着卖弄一条他后来想到的战术应用,向关羽献策:“关将军,用了此车之后,我军将来在辎重队的行军路线上,也能做更多有利的调整,这都是拜此车所赐。”

  关羽眉毛一挑,想看看徐庶的斤两,毕竟这还是徐庶第一次献策:“哦?愿闻其详。”

  徐庶指着地图说:“我们西征,左侧是祁连山,右侧是浪水、弱水。因为地势的关系,左侧西南方向祁连山间的谷地,往往有小河汇入浪水、弱水,来源或是雪山融水,或是高原来河。

  而浪水、弱水右侧、东北方向,则是一望无际的大戈壁,一条汇入这些河的支流都没有。若是咱没有装备这种水陆两用的篷车,往常运粮肯定是要沿着右侧东北方河边走的,这样能避免没走百余里又要渡过一条浪水、弱水支流的麻烦,可以一路不用过河。

  但这也导致一个弊端,那就是郭汜如果集中轻骑奔袭,从戈壁方向劫杀夺粮,我军的反应时间会更短。而现在我军已经不怕多渡几次小河,所以哪怕不能在大河里顺流走水路的河段,我们非走陆路不可,也能尽量选西南侧左岸,靠着祁连山一边。

  如此郭汜要来偷袭,反而得让他的骑兵迂回寻找弱水、浪水浅滩,渡过这两条河,然后才能袭击我们的粮队。我们准备的时间岂不是大大增加?据我估算,除非郭汜是一头扎过来,不怕在相对水深的地方泅渡、还被咱迎头半渡而击,那么他至少要耽误小半个时辰,给我军被偷袭的粮队列阵备战。”

  关羽眼前不由一亮,他这种打了十二年仗的老江湖,当然知道车队在被骑兵偷袭时,多小半个时辰准备,能有多大的差距。说难听点,骑兵的突然性被压制得那么惨,还好意思叫“偷袭”么?

  “伯雅新招的这个幕僚,还有点东西。虽然这车是伯雅发明的,但他能因地制宜因械制宜,很快想到基于这个优势发展出来的变种战术,也不错了。”关羽心中暗忖。


  (https://www.qkshu6.com/shu/16182/641602805.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