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什么都略懂
结束了“刘家峡工业区”的视察后,李素一行在徐庶的引路下,一路春风得意走马观花进了兰州城。
从刘家峡下游到兰州城,其实整整有六十里路,不过李素一行走起来却不觉得慢。因为一多半的河岸两边都被规划了水车,未来至少能绵延三四十里。
最后二十里的城外河谷,原本是去年水攻韩遂的战场,现在也被规划成了工地,将来会再这儿建设几座通商集散的港口码头,还有很多织棉布的工坊,以及其他不需要水能的行业的手工工坊。
总而言之,兰州城上游六十里,未来就是一片绵延不断的工业区,只不过现在投资规模还很小,很多地皮只是规划了预留着,并没有足够的官营作坊或者民间富商投资。
另外为了尽量少占低洼平整河谷的耕地,规划的时候也是工农间杂,尽量把相对高处、干燥灌溉不便,也不够平整的小丘拿来建工场,能种地的暂时还是拿来种地。
毕竟还是农业社会,西凉也不富庶,外地千里运粮过来很困难,粮食必须自给自足。
诸葛亮跟着看了一路,最后感慨:“官府和富商的投入还是太慢了,这么好的条件,水利都在死命修了,不尽快充分利用起来多可惜?
真想给二姐写封信,让她亲自来这兰州,开个几千台织机的大棉布作坊,益州那点生意反正也是守成吃老本,交给府上的管事就行了,过两年等三弟也稍微懂点事了,也能帮着看看账。”
诸葛亮有此言,显然是见惯了超级富商们打造的大世面,知道当年的“益州速度”搞产业建设有多快。在他眼里,关羽在凉州这儿搞得那么慢,关键还是一个问题:钱没到位。
官府投入不多,是因为官府看不出在这儿大搞建设投入过多,会对未来的天下争霸有多少好处,回本太慢。但民间既然有那么多游资闲钱,又有看得出获利趋势的明眼商人,这时候就该逐利进场。
李素闻言,心中暗忖:这个办法倒是不错,或许将来这些家族会成为大汉朝的产业资本寡头财阀,但眼下也顾不得了。
财阀不一定都是坏的,要是能加快国民产业建设,而且国家需要向边缘地区那些政治账算不过来的地区扩张影响力,财阀就财阀吧。
李素身边那些女眷,虽然不懂这方面的事儿,但看着她们印象中该是苦寒好吃懒做的西凉百姓,居然也能活得那么积极,在官府的组织下干活干得热火朝天,也是心中颇为感慨。哪怕原本有点出世厌世倾向的,生活态度都积极了些。
进了兰州城后,李素也没见关羽来迎接他,毕竟两人身份相近,关羽可能也是确实忙。李素直入州牧府衙,关羽得了通报,才到门口相迎。至于诸葛亮等人,就交给关羽的其他幕僚随便接待了——
主要是关羽自从北伐关中胜利后,就被刘备委任为凉州牧,是刘备阵营最早封州牧的。哪怕当时西凉还没光复,关羽也先驻扎天水郡筹备西征,所以后来诸葛亮的两次高光时刻,关羽并没有亲眼见证。
他对诸葛亮最新成长进度的理解,比张飞还滞后,还停留在“诸葛亮不过是个工巧算学方面非常厉害的偏才”。
李素一时也没注意这些细节,他直接跟关羽谈笑风生地问:莫不是又有军务紧急?
关羽也不多客套,抚髯叹笑:“确实忙,凉州新定各郡,都要劝农教导百姓种棉。还有一些去年未曾彻底平定的地区,要稍稍用兵威慑。幸好劝农的事儿有国子尼奔走,我这边稍稍清闲些。
这不,最近又在计算钱粮,看看去年各郡的秋收,吃到今年夏粮下来之后还能有多少盈余。我们也是量入为出,把余粮筹为军粮,好让伯起、子均用兵多收服一些氐人、羌人、南匈奴部落。这样的话,说不定这些部落今年春耕也能赶上都种棉花,甚至林邑稻。”
去年的凉州之战,只是把几个首恶大势力端掉了,但西凉的官府统治并没有彻底建立起来,还有很多部落是不造反也不归朝廷管的自生自灭状态。还有些部落甚至比去年更壮大了——因为他们填补了被端掉的大势力留出的权力真空。
这种情况,动兵肯定也要动,但不能一味靠武力。而要剿抚并用,一拉一打,培植肯听命于朝廷的代理人部落,把蛮夷渐渐归化成熟汉。
关羽这个凉州牧,应该就是在忙这些。
按理来说,李素今年来,只是带着诸葛亮看看凉州的种田大业,看看棉花产业发展如何能不能改良,这些动兵的事情不用李素操心。
不过,既然遇到了,李素也不介意给诸葛亮一些思考的机会,就当是高中生的社会实践了。他这才想起诸葛亮刚才被领到旁边喝茶吃水果了,连忙让徐庶把诸葛亮叫回来。
关羽见状不由微微好奇:“哦?伯雅,莫非这诸葛贤侄最近两年进益不小?连军略和宣抚蛮夷这些外事都能有所见识?你对他期望不小啊。
我就记得他两年前在长安攻城战中,倒是略有建树,规划望楼阵地,帮咱清晰掌握了长安城内的敌情分布。”
李素赔笑解释:“目前还不好说,但我觉得他读书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或许学什么都特别快吧。多给他机会见识见识,不是坏事儿。就算暂时想不出什么有裨益的点子,至少还有你我这些积年宿将给他把关呢。”
关羽又摸了摸胡子,笑而不驳,但从他自顾自往下说、不等诸葛亮来这个姿态,就看出他多少还是有些不信的。
关羽旁若无人地继续介绍:“今年我目前派出了两支人马,肃清稳定地方,一个就是伯起的骑兵,派到北地郡的‘银川盆地’驱逐收服当地南匈奴和羌人、鲜卑人,建立屯垦区。
不过因为军粮不足,没让他全军出动,总共只动用了七八千骑兵。那些郭汜处抓来的俘虏,目前大部分还是在屯田开荒和修堤堰,只有少数已经改造可靠的,才允许随军。
第二支人马,就是子均(王平)带的,是沿着湟水逆流而上,把去年没有归附的湟中氐人、先零羌全部降服——去年他不是兵力不足么,只占领到破羌县,再往上游当时没能扫清。”
从关羽的几句话中,就简洁地向李素展示了凉州今年扩大统治区的几个主要步骤:马超要搞定相当于后世宁夏的全部肥沃农耕区,建立起统治。而王平要搞定后世青海省的主要经济区湟水流域。
毕竟,去年一整年的西征,只是相当于拿下了一个后世的甘肃省,还有宁夏青海这两个周边地区没搞定呢。
这些地方的征服不一定需要很多兵力,但利益是不小的,属于本小利大。比如一个银川盆地,就是八千平方公里的肥沃耕地,折合一千二百万亩,按照汉亩算的话接近三千万汉亩。
汉朝的税制是按照男丁占田百亩来算的,三千万汉亩可不得够三十万壮丁屯垦了,再算上妇孺,养活七八十万人口都没问题。而整个凉州才六七十万汉人、一百三十来万羌、氐。
关羽刚介绍完情况,诸葛亮也已经被关羽的幕僚马玄带来了,刚好在门口听清了情况。
马玄是江陵贤士家族“马氏五常”的老大,他和二弟马康都已经成年,是前些年关羽攻打荆南夷陵、武陵的张羡、金旋时就来投奔的人才。也就是跟着董和、向朗、李严那批当地人一起来的。
或许是脾气比较相投,用得顺手,所以马氏兄弟被关羽留下当了幕僚,带着到处跑。而把董和、李严、向朗那些人留在荆州当地,后来跟了赵云混。
关羽刚平荆南时,只有马玄出仕,过了几年后马康成年了也做点文职工作。历史上关羽就跟马良关系不错,他也喜欢任用这些“不算名门世家,但自学成才的读书人”,不过现在马良还比较年少,至少还要五六年才能出来做事。
此刻,李素看诸葛亮进来,就诱导关羽又说了一些马超、王平分别平定北地郡和湟中地区的情况、敌情、战前准备。等关羽详细介绍之后,李素就转过来考校诸葛亮:
“阿亮,机会难得。现有湟中数部氐王,心怀犹豫、抗拒朝廷,你觉得王子均该以何种方略平定才好?另外,马伯起讨伐银川羌人和南匈奴,你觉得有什么该注意的?不要怕说错,如今还有我和前将军为你把关。”
诸葛亮倒也不怯场,把刚才听到的情报都梳理了一遍,侃侃而谈:“要臣服湟中氐人,关键还是应该利用去年在兰州之战中、被水淹三军的氐王杨千万的仇人。
去年杨千万部众万余人,在兰州之战中被关将军淹死、杀伤大半,剩余三四千人也都被俘虏沦为苦役。
按照刚才提的那些军情,如今湟中各部只是心存侥幸,都想装作对朝廷的招揽之意不闻不问。仗其险远、觉得朝廷大军难以常年驻扎约束。但是,要逼迫他们归附,没必要真的让王子均常年驻兵,还可以以种棉之利和互市之利引诱之。
比如哪个部落先臣服,就给他们棉花种子——肯定有些部落会抱着‘等棉花普及了之后,肯定能从别的渠道得到棉花种子’的打算,所以觉得不急着归附。那我们就进一步资助他们的敌人,以先投降部落攻击后投降部落。
当然,此法虽然可以短时间内让氐人互相撕咬,便于我们统治,但也要提防长此以往、一旦湟中各部落兼并统一后,团结一心抗拒朝廷。所以,从长远计,朝廷常驻军队于湟中、确保其分化监督,还是有必要的。
所以关键在于如何让常驻的部队不至于形成财政负担——我以为,可以设置官营的商队,或者给驻军缴纳护航费的民间商队,以商养战,垄断湟中棉花羊毛的对外贸易,统购运到兰州供官方的水车纺纱工场加工增值。
另外,我看先代地理书志,言湟水尽头翻过龙夷山,有诸多盐池盐湖。凉州各地都缺盐,益州的井盐和河东的池盐运来都非常昂贵。本地虽然偶尔有小型盐湖,产量却不高,也是对凉州人口繁衍一个限制。如果把湟源盐湖开采起来,以驻军护航,则兵马常驻也不会给朝廷增加财政负担。”
关羽越听表情越凝重,最后砖头问李素:“他说的那些‘地理志怪’杂书,是你写的?”
李素两手一摊:“我哪有空写那么多,地理书我就写了本《大江正源考》。不过阿亮这人读书就是这样的,他读了一本书之后会去找一堆东西发散开来对照着看,知道的东西比较多也很正常吧。”
说句实在话,李素自己也很清楚湟水源头翻过分水岭后,就是青海湖流域了,当地除了青海湖本身就是咸水湖外,还有很多小的盐湖,浓度极高,只要运输解决了,确实很值得开发。
不过李素从来不会吧这些零敲碎打的地理知识点写成书,这些东西其实汉朝的时候已经有人知道了,看书很杂的天才都知道一点,也不奇怪。
只能说诸葛亮这人比较善于联想,把不同门类的事务知识联系起来用。
(https://www.qkshu6.com/shu/16182/646150035.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