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书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473章 时间是给所有人的

第473章 时间是给所有人的


朱雄英登基后并没有采取什么大动作,这让群臣安心了许多。

    第一条正式行政命令,竟然是招贤令。

    这多多少少有些出乎群臣的意料。

    第一条正式诏令,往往昭示着皇帝的内心。

    招贤说明皇帝是想有一番作为,这其实也是群臣乐于见到的。

    谁不想参与盛世的创建,名留青史呢?

    但区别是,如何开创这个盛世。

    老朱那种行为,没几个当臣子的会喜欢。

    朱标才是大家希望的那种明君模板。

    有想法,有手段,但比较注意方式方法。

    朱雄英作为早早就确定的第三代,自然是大家研究的对象。

    对他,群臣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他不像太圣皇那样残暴,偶尔还能和群臣开开小玩笑。

    很多奏疏上的批复,非常风趣幽默,被大家广为流传。

    忧的是,他做事不如太上皇那样稳重。

    几次出手变革,要么推倒重来,要么平地起高楼,手段堪称霹雳。

    这种激进的行为,是群臣不愿意见到的。

    风险太大了,没必要这样干。

    不过总体来说,大家还是比较满意的。

    毕竟不论是南方治理血吸虫、安抚蛮僚,还是改革鸿胪寺、推行抚慰使计划等等。

    这些工作都不是短期能见效的。

    朱雄英却能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一点点改变。

    这种耐心是一种很优秀的品质。

    尤其是对于处在变革时期的君主来说,耐心更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新政是需要一点点调整的,有时候数年都不一定能见成效。

    君主没耐心,那所谓的变革也不过是朝令夕改罢了。

    王安石变法失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宋神宗着急弄钱,逼的王安石急于求成。

    关键是,宋神宗自己也很清楚,他的行为导致了一系列的恶果。

    他甚至还拿着这些恶果,去问王安石有没有这样的事情,能不能解决。

    可他从来都没有想过改变一下自己,继续逼着王安石搞钱,这才是最致命的。

    这一点上,朱雄英的表现,是相当让大家满意的。

    在大家心里他是具备明君气象的。

    否则,群臣又怎么可能会对他心服口服。

    不会有人以为,他是太子、皇帝,所以大家就会尊敬他吧?

    不过即便如此,朱雄英的第一条正式行政命令是招贤令,还是非常的让人惊喜。

    因为招贤令不但代表着皇帝的远大理想抱负,还意味着对人才的重视。

    古往今来,重视人才的君主,很少有不能开创大事业的。

    而人才在这样的君主手下,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说白了,重视人才一般就不会随意残害人才。

    这对群臣可不就是一个好消息吗。

    按理说,有了科举,这种招贤令影响不至于这么大。

    问题是,去年老朱才暂停科举,大批的读书人出仕无门。

    现在朝廷要招贤,可不立即就引起了轰动。

    而且朱雄英还规定,每个省举荐五十人,府举荐十人,县举荐两人。

    且被举荐的人之间,不能有亲戚、师生之类的关系。

    这一点大家都很支持,防止举荐上来的都是一家人,导致某一个家族在地方坐大。

    皇帝要是连这点防范之心都没有,那群臣反而要担心了。

    太天真的皇帝,也是群臣的噩梦。

    大明目前拥有二十三省,三百余府,两千百余县,加起来要举荐八千余人。

    这八千多人自然要经过考核的,不是来了就给官。

    但这种招贤比科举简单多了,只要不是特别差都能授官。

    区别是,考核成绩好的当大官,成绩一般的当小官小吏。

    要搁正常时候,皇帝要一口气招用这么多人,必然会遭到群臣反对。

    可还是去年,老朱杀了太多人。

    虽然靠着朱标留下的家底,维持住了朝廷运转。

    可官吏数量方面还是有些捉襟见肘,人才储备也见了底儿。

    朱雄英的招贤令,能极大的缓解这方面的压力。

    可以说,这个招贤令,来的太是时候了。

    朝野上下一片称赞,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招贤令也在极短的时间,就帮朱雄英树立了威信。

    额……用树立不准确,而是他之前就积累起来的威信,在这一刻爆发兑现了。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皇宫里朱雄英也非常开心。

    “哈哈……被卖了还帮着数钱,就是这样子吧。”

    陈景恪好笑的道:“别说是他们,我都没想到你会来这一手。”

    “话说,你是怎么想到这一招的?”

    朱雄英得意的道:“你要是能想到才怪,这可是我和妙锦商量了许久才想到的。”

    “大明已经有近十年没有迁徙过富户,现在民间富户可是不少。”

    “我爹当政那几年,推行国家计划,也让不少人发了大财。”

    “关键是,能在国家计划里面发财的,必然和官府有所勾连。”

    “这样的人家,往往对地方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甚至能架空地方衙门。”

    陈景恪深以为然。

    朝廷和地方豪强的斗争,贯穿了整个帝制时代。

    朝廷强势的时候,通过迁徙富户削弱地方势力,确保中央权威能延伸到基层。

    朝廷弱势的时候,无力施行这个政策。

    富户就会壮大成为豪强,垄断地方权力,让皇权很难下到地方。

    大明目前自然没有地方豪强,尤其是陈景恪刚出山那几年,朝廷调整人口分布。

    宗族势力遭到巨大打击。

    但上千年形成的人口结构,不是短期就能瓦解的。

    依然有很多小家族聚居在一起,只不过影响力非常小了。

    可时间长了,这种小家族又能演变成大宗族。

    尤其是朱标执政后,施行国家计划,更是让一大批有门路的人富了起来。

    这些人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家族成员众多。

    人多力量大,家族人口少是很难在地方上站稳脚跟的。

    其二,在衙门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加入国家计划工程中去。

    其三,在地方上具有一定影响力。

    百姓的工作有多难做,接触过的才知道。

    没有地头蛇或者地方上的遮奢人物出面,什么事儿都干不成。

    这样的人家,如果长期放任不管,是必然会发展成士绅豪强的。

    但如果朝廷明牌迁徙这些富户,他们肯定会想办法隐藏自己,把别的人推出来当替罪羊。

    他们有衙门的关系,很容易就能做到。

    所以朱雄英就变换了一下思路,让他们主动跳出来。

    招贤令发布之后,各地衙门必须要推举贤才入京。

    那么,地方衙门会推举谁?

    不排除有清官好官,出于公心推举地方上真正的贤良。

    可对于大多数官吏来说,推举的肯定是有关系的富户。

    而面对出仕的诱惑,地方富户也必然会心动。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有钱了必然会对政治提出诉求。

    古今中外都不例外。

    到时候朱雄英只要按照名单,将他们背后的家族全部迁走,就能轻松解决问题。

    朱雄英兴致勃勃的,诉说着自己的全套计划:

    “我准备在今年,分两批向全国招纳民间贤才,再额外向南方招募两批贤才。”

    “总共招募三万贤才出仕。”

    “如此一来,当能对全国的大户有个大致的了解。”

    “待明年,将这些家族全部迁徙到几个固定的地方居住。”

    陈景恪笑道:“你就不怕这些官吏心怀怨言?”

    朱雄英毫不在意的道:“那怎么办?事实就是,人才大多都是从这些富户家里产生的。”

    “除非我们不顾后果,坚决不用富户出身的人才,但这是不可能的。”

    陈景恪点点头,这就是现实。

    倒不是富户子弟更聪明,而是只有富户,才有资源去系统的培育人才。

    朱雄英继续说道:“迁徙富户,本就是历朝历代都在采用的措施。”

    “那些朝代也是一边打压富户,一边任用富户出身的人才,也没见谁出问题。”

    “事实证明,这些人被迁徙固然难受,但还不至于过不下去。”

    “人,只要日子还能过得下去,就不会主动寻死。”

    “况且,在自己的仕途和家族利益面前,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的。”

    尤其是大明鼓励分户,很多大家族被拆分成一个个小家庭。

    自己小家庭的利益和大家族的利益,哪个更重要这还用说吗。

    更何况,又不是一开始就让他们掌握实权。

    大明的用人制度已经固定,新出仕的官吏,必须去基层观政两年。

    两年后再次考核,根据平时表现和考核成绩,正式分配职务。

    而且也多是从基层做起。

    就算这些人心有怨言,等他们有能力破坏朝纲,都到啥时候去了。

    这么长时间,心里的怨气也早就没了。

    更何况一旦加入这个体系,成为利益共同体的一部分,又有几个人会去毁灭这个体系?

    所以,完全没必要担心这个问题。

    说到这里,朱雄英突然严肃的道:

    “我这么做可不只是为了打击地方富户,也是为了集中资源,打造几个样板地区出来。”

    “然后再以点带面,盘活全国的经济。”

    “你觉得我这个计划如何?”

    陈景恪赞道:“好,实在太好了,此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尤其是打造中心经济圈,以点带面盘活全局,更是可行又务实之法。”

    “在经济之道上,你已经走在了这个时代所有人的前面。”

    得到他的肯定,朱雄英也更加的自信,说道:

    “哈哈,跟着你学了这么久,看也能看出一些门道来了。”

    “不过,你既然知道以点带面,为何前几年不提出来?”

    “要不然,中心经济圈应该已经有雏形了。”

    陈景恪解释道:“时代的进步,不是一两个人推动的,而是需要全民一起创造。”

    “之前官民的思想和认知,依然停留在过去。”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贸然打造经济圈,是得不到万民支持的,事倍功半。”    

    “就算打造成功了,也很难带动周围的经济……”

    “因为大家的思想,依然停留在过去,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加入这个新的圈子。”

    “朝廷之前的种种政策,包括第一个国家计划,真正目的是开启民智。”

    “告诉天下百姓,时代要变了,大致往哪个方向走。”

    “等天下人都有了心理准备,打造中心经济圈就能借助万民之力,事半功倍。”

    “而百姓也能自发的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嵌入这个新的经济圈。”

    “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点带面均衡发展。”

    “而不是吸别处的血,打造几个样板城市,结果导致其他地方更穷。”

    “之前我之所以不将这个计划告诉大家,就是怕圣皇和太上皇心急。”

    “现在你自己琢磨透了这一点,我也就没必要在瞒着你了。”

    朱雄英点点头,这个解释他能接受。

    事实上,大家都知道陈景恪藏着很多东西没说,也能猜到他有顾虑。

    但之前积累的信任,让大家并没有强迫他全吐出来。

    因为都相信,时机到了他肯定会说的。

    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

    时机到了,他自然就说了。

    既然开了口,陈景恪也就没有再藏着,将这方面的东西整理出来,一点点讲给朱雄英听。

    这个课程会很长,更何况陈景恪自己对这方面的理解也非常浅显,很多东西也要摸索着来。

    不知道多久才能讲完。

    不过两人都年轻,有的是时间。

    就在大明皇位更替,新皇雄心勃勃欲大展拳脚的时候,安西也再起波澜。

——

    燕国。

    朱高炽看着眼前这座庞大的全新城池,心中充满了骄傲。

    又有几个人,能在二十岁的年纪,拥有他这般成就?

    半年时间在身毒南部立足,然后半年休养生息,又用一年平定整个次大陆。

    成为该地区唯一的霸主。

    在边角地方还有许多小势力,但已经不足为虑。

    后续腾出手来,随便派一员将领就能平定。

    姚广孝也同样很是自得,当年立下的誓言都完成了。

    得到君主的信任,能施展全部才能,在两年时间就征服敌人建立了一个偌大的国家。

    虽然这个敌人有点不堪一击,但这块儿足够大啊,弥补了这点瑕疵。

    眼前这座城,就是用不到一年时间建立的。

    是身毒上等种姓贵族,为了表示臣服,自己发动当地百姓(奴隶?)建造的。

    而且还是充满了华夏风格的建筑——当然,这一点是姚广孝坚持的。

    其原因,就是怕燕国贵族在身毒建筑里生活久了,被别人给同化了。

    而居住在华夏风格的城市里,就是身毒人被逐步同化了。

    这座城池的规模,比起洛阳自然是远远不如,就连应天城都比不上。

    可在这片陆地……甚至在大明之外的其他地方,都是数一数二的巨城了。

    朱高炽和姚广孝等人商议之后,决定将这里确立为新都城。

    并由朱高炽为其命名:明城。

    叫这个名字的原因自不用多说。

    今天就是他们进入新都城的日子。

    刚到达城门口,就看到了早已等候在这里的张辅。

    张辅是张玉的儿子,燕王府第二代最优秀的人才之一。

    姚广孝称赞其能出将入相。

    在平定整个身毒的战役里,他立功最大。

    若非朱高炽有意提拔任命了几个将领分功,他的功劳还能大上几倍。

    这次迁都,张玉就受命先一步入城,进行全面搜索确认安全性。

    朱高炽他们既然来了,就说明一切安全。

    在张玉的身后还有一个人,蒋英。

    一个让朱高炽内心异常别扭的人。

    倒不是蒋英得罪他了,而是……他是蒋瓛的儿子。

    老爷子将他送过来的时候,特意强调隐姓埋名,不能让人知道他们是蒋瓛的家人。

    朱高炽当时冷汗都下来了。

    这妥妥的是敲打啊。

    不过这也让他彻底卸下了心中的担忧,这说明老爷子是真的不追究张玉的事儿了。

    了解了蒋英的情况,发现他家学渊源,在刺探情报方面很有一手。

    就让他在军情处任职。

    军情处和锦衣卫不一样。

    说实话,他很讨厌锦衣卫这样的机构,但和陈景恪一起长大,他又很清楚情报的重要性。

    尤其是他们在身毒属于外来户,情报就更重要了。

    于是就设立了军情处。

    没有锦衣卫的种种特权,只负责打探情报,主要是外敌。

    蒋英在这个部门干的还不错,这次过来检查新城,朱高炽就将他派了过来。

    一番见礼之后众人正式入城。

    明城被划分了好几个区域,最中心的区域自然是燕王城和燕王宫。

    燕王宫就是朱高炽的办公居住场所,燕王城则是明人居住的地方,也只有明人才能随意出入。

    身毒人里面,只有获得允许的上等种姓人才能进入。

    没有获得准许,就算是上等种姓人也无法进入。

    至于下等种姓人,连靠近都不允许。

    毫不夸张的说,燕王城里扫大街的,地位都比普通身毒人高贵。

    从这一点就能看得出,朱高炽、姚广孝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种姓制度,并对其进行了改良。

    进入都城,朱高炽饶有兴趣的带领大家参观了一下,才意犹未尽的进入王宫。

    不过他并不是个耽于享乐的人,很快就恢复了常态。

    还警告众人:“燕国尚未完全统一,还不是享受的时候。”

    “若非为了稳住雅利安人心,我是不愿意搬迁到这里来的。”

    对于他的表现,姚广孝更加满意,说道:

    “世子所言甚是,比起大明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才刚刚起步。”

    “大明尚且革新不断,太上皇不顾年迈,常年巡游全国……”

    “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懈怠呢?”

    “更何况,下一步我们即将面对真正的强敌,帖木儿。”

    这会儿才建章六年末,朱雄英登基的消息还未传来,所以他们依然称呼老朱为太上皇。

    提起帖木儿,众人都心中一凛。

    人的名树的影,帖木儿当了二十多年的西域霸主,威慑力还是很大的。

    虽然上次败给了秦王,可后续迅速稳住阵脚,与秦国进入对峙状态。

    虽然大明有长远布局,准备三方围猎帖木儿。

    可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在与秦国的对峙里,帖木儿是占据主动地位的。

    秦国虽然实力发展很快,可在领土上却不敢有任何动作。

    这样的敌人,燕国诸将自然不敢轻视。

    接下来话题自然就转到了帖木儿身上。

    “秦王前年就做好计划,秦晋燕三家围猎帖木儿。”

    “只是帖木儿也是老狐狸,虽然某有窥破我们的布局,却也察觉到不妙。”

    “用装病硬生生拖了一年时间。”

    “不过这也正好给了我们一统身毒的时间。”

    燕国起步时间太晚,去年这会儿还在南方休养生息。

    如果那会儿就攻打帖木儿,他们是无力出兵的,实际上就是秦晋两国合谋帖木儿。

    等打赢了,他们燕国就没有资格分润好处了。

    当然,燕国没有想过从晋王手里占便宜,他们只是想要解决一个隐患。

    那就是开伯尔山口。

    次大陆最重要的路上咽喉。

    然而,这个咽喉对次大陆来说,更像是诅咒。

    因为开伯尔山口靠近次大陆的一侧,方圆数百里都是不毛之地。

    真正的鸟不拉屎。

    在这里驻军,粮草军需甚至饮用水,都必须从几百里外运送。

    代价太大了。

    如果次大陆一统,靠着大一统国家的实力,还能勉励支持。

    问题是,这块大陆从未统一过。

    所以,这个咽喉始终处在无人防守状态,反而方便了外敌入侵。

    历史上几次外敌入侵,都是从这里进入的。

    更戏剧的是,开伯尔山口外侧水草相对肥美的多,适宜人口居住。

    外敌甚至可以就地驻扎,就地放牧生产,不断壮大自己。

    等实力强了,就跨过山口去次大陆肆虐一番。

    身毒人没有能力防守这里,燕国很有忧患意识,这种咽喉之地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既然在内侧筑城防守代价太大,那就将外侧的土地划一块出来,筑一座城。

    然而想要达成这个战略目的,就必须在攻打帖木儿之战中做出贡献。

    否则,即便是亲兄弟,秦王和晋王也不会白白将土地让给燕国。

    按照秦王的计划,他们肯定是赶不上了。

    当时姚广孝还忧心了好一段时间。

    哪知老天保佑,帖木儿竟然开始装病,反而帮他们争取到了一年时间。

    燕王府上下都知道这个隐患,心里都憋着一口气,打起仗来完全不要命。

    往往几百人就敢朝着身毒上万人冲锋。

    一次两次三次……慢慢的身毒人的胆子就被吓破了。

    这燕人太能打了,以一当百。

    莫非真是天神派下来统治人间的?

    于是,到后面就演变成了,燕军还未到,身毒人就主动投降。

    这座明城,也是在这种背景下,由投降的雅利安人(身毒高种姓)主动修筑的。

    才刚刚完成一统,还没等他们喘口气。

    安西就传来消息,帖木儿终于不装了。

    不是他不想装,而是没办法装了。

    他装病不但给了燕国时间,也给了死敌脱脱迷失休养生息的时间。

    经过数年的积蓄,脱脱迷失大军扩充到了二十万,终于决定复仇。

    “脱脱迷失发兵十五万,主动进攻帖木儿,让他没办法在装病。”

    姚广孝面色严肃的道:“这也意味着,留给我们的时间也不多了。”

    (本章完)


  (https://www.qkshu6.com/shu/16532/31938.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