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书 > 医汉 > 第 184 章

第 184 章


卫青和霍去病闻言抬头望去,只见公堂上悬着“明镜高悬”

四个大字。

那字体竟和未央宫中的匾额有点相像。

霍去病:“……”

不是像,看起来就是找萧何写的。

事实证明霍去病想得没错,这就是霍善跑去找萧何题的字。

苏轼的字虽然也不错,不过他擅长的是宋代字体,这种正经的匾额题字不是他的强项,所以霍善就跑去找萧何写了。

萧何虽然不知道霍善为什么老爱找自己题字,但写几个字也不怎么费力,他自然也不在意帮霍善这种小忙。

霍善道:“萧先生帮忙写的!”

他这么说完了,还颇为惋惜地和刘彻感慨,“可惜他不能来江夏郡玩。”

刘彻夸道:“写得挺好。

不过这‘明镜高悬’又是怎么个说法?”

提到这个,霍善话可就多了,他给刘彻说起明镜高悬的由来:据传秦始皇有一面镜子,只要人站在镜子前就会把他的心肝脾肺肾都显露出来,把人有没有坏心照得清清楚楚。

这镜子可真不错,要是纣王也拥有它的话,比干说不准就不用挖出心来证明自己心有没有七窍了。

霍善还曾经让嬴政把这面镜子拿给他照照,让他体会一下扁鹊那种一眼扫过去就能看出五脏六腑病灶的奇异能力。

可惜嬴政当场否认他有这样一面镜子,霍善也无从验证他是不是把它偷偷藏了起来。

霍善当然没有和刘彻提起嬴政不承认自己拥有这样一面“神镜”

的事。

他一本正经地说道:“要是公堂之上有着这样一面镜子,那么不管谁都没胆子说谎了,一说谎就会暴露!”

这奇异的神镜听得刘彻心驰神往。

有这样一面镜子还真不愁底下的人敢欺上瞒下了。

刘彻看了眼那庄严肃穆的匾额,笑道:“可能那秦始皇把它带进皇陵里去了,要不然怎么秦二世怎么能由着赵高指鹿为马?合该拉他去镜前照上一照。”

霍善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当场在交流群里和嬴政说起这个建议。

好东西不要埋进地底下去,得给子孙后代留点,要不然子孙后代很容易被人蒙骗了去!

嬴政:“……”

关键是我真没有这样的镜子啊!

霍善才不管当事人否认不否认,反正李时珍他们说这匾额到处都在挂,怎么可能是假的?

李时珍还给他讲过《包公案》,说里头有位叫包公的,向来被人夸清明如镜,他的公堂上就挂着这四个大字!

霍善还积极地给刘彻讲起《包公案》的内容,开局包公作为钦差出使永州,发现当地有个野庙每年都要周围的黔首上贡一对童男童女以及财帛祭品,否则就要到处兴风作浪,惹得民不聊生。

包公抵达当地后了解了这种情况,顿时感到十分愤怒,你还敢说你是神灵,居然每年都要享用无辜的童男童女。

哪个正经神灵会干这种事?

他下令严禁当地人去

祭祀这个野庙无果(),气愤地向老天祷告说来个雷劈死这个妖邪吧3()_[((),结果三日后当地雷电大作,雷火将那野庙烧得干干净净,只留下一条巨大的蛇尸。

原来这哪是什么神灵,而是蛇妖在作祟,现在它被雷劈死啦!

这说明了神祠不能随便立,你哪里知道自己请来的到底是神是鬼呢!

这些年曾在上林苑里设立了各种神祠的刘·封建迷信爱好者·彻:“?”

有被冒犯到。

你小子是不是在拐着弯骂我?

刘彻决定挽回一下自己的形象,点头应和道:“这种一不高兴就要为祸一方的妖邪当然不能信奉。”

他又问霍善这个包公是何方人士。

这种有干才且还能沟通上天的能人,刘彻非常感兴趣。

霍善道:“别人给我讲的,我也不晓得他在哪里!”

刘彻明白了,这恐怕又是霍善梦中的所见所闻,估摸着在大汉境内是找不着的了。

他说道:“若有机会的话,你得劝他来为朝廷效力。”

霍善连连点头。

苏轼倒是有说起过包拯就是他们宋代人,一度是他们的谏官代表人物之一,光辉事迹是堵着皇帝喷了人家一脸唾沫星子,而皇帝只能对他露出勉强的微笑。

可惜包拯已经去世挺久了,要不然他怎么都得去找包拯讨教一下骂皇帝的正确方法!

一行人逛完了太守府,米粉也能吃了。

霍善和刘彻说起自己要在庙会上卖米粉的事,他们这段时间已经备了不少米粉,到时候一定能让大伙都能尝一尝这样的好味道。

说是庙会,其实也就是借着纪念嫘祖的由头搞个大型集市,方便江夏郡的人聚拢到西陵城中来个互通有无。

在这种热闹的气氛之下,大伙都会比平时更愿意花钱!

上次的元宵盛会可是让江夏郡的商税都多收了不少,府库都比往年充盈了许多!

汉代的商税比秦朝有所减轻,但也没轻到哪里去,光是税钱的话就是五税一,也就是赚一百钱缴二十钱。

征收商税可比从农户们口里夺食来钱快多了。

刘彻没事还爱给他们加加税。

毕竟这些商贾往往不事生产,一天到晚只琢磨着怎么倒买倒卖,钱赚得比农民的血汗钱要轻松许多,朝廷多收他们点税怎么了?

秦朝还直接二税一呢!

刘彻每次翻开相关记载,横看竖看,只在上面看出两个字:亏了!

当然,大汉都已经宣称自己轻徭薄赋那么多年了,贸然提税肯定是行不通的。

只能多搬几批人到茂陵供养皇陵去。

刘彻听霍善要身先士卒去卖红薯和米粉,不由笑着说道:“行,我们一定去光顾你。”

说话间,每个人的面前也都多了一碗米粉,霍善就抱着喇虎酱挨个问他们要不要加点。

刘彻已经听霍善估算过这几种作物的产量,对辣椒成为大汉餐桌常驻调料也有了一定的想法。

这东西

()要是能引种成功,各家自己在房前屋后种上几颗,平时也能拿来调个味。

真要给霍善几年时间,这江夏郡恐怕真的能大变样。

毕竟衣食住行这四大问题,霍善能改善其中两个。

等有了余钱,还愁剩下两个问题没法解决吗?

到那时候江夏郡就当真成为连通南北的通衢大郡了。

对刘彻来说,这当然是好事。

要知道一直到现在,底下都还有人暗搓搓讽喻几句,说他对卫霍两家着实偏爱过了头。

尤其是对霍善这个小娃娃,简直是让人忍不住暗骂昏君的程度!

哪怕是对卫青的几个孩子,刘彻也没有优待到这种程度吧。

这种情况下,自然是霍善做出的成绩越大,刘彻越是脸上有光:看看,看看,就说了朕用人绝对不会有错!

要不是朕宏才大略,哪里能从皇后那几个兄弟里一眼挑中卫青?

要不是朕英明神武,谁敢任用去病这种年方十八的将才?

现在任用朕的甥孙当太守,那更是旁人想都不敢想的一着妙棋!

更重要的是,霍善对发展南方很有想法。

真要叫他改变了江南地区的地广人稀的情况,于大汉国力而言无疑是极大的增强。

还是那句话,谁会嫌弃自己的功绩太少?

刘彻是越看霍善这小孩儿越顺眼,见霍善捧着喇虎酱来问他要不要加进米粉里,他二话不说往自己米粉里舀了一勺。

霍善看在刘彻在吃辣这方面和自己堪称知己,对刘彻的态度都没了那么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了。

卫青他们也意思意思地加了点。

一顿米粉吃得相当和谐。

趁着刘彻心情不错,李长生让霍善把瓷窑第一批成功烧制的瓷器呈到御前,像今天盛米粉的瓷碗就是新上的瓷器。

瓷器发展初期,还没有后期那种花里胡哨的色泽,一般有“南青北白”

之说,也就是南方主要出青瓷,北方主要出白瓷,这主要与各种原材料的特质有关系。

江夏郡这批官方营建的瓷窑坐落于长江南面,算下来也是南瓷,出的基本都是青瓷。

霍善吃饱喝足,才想起李长生还交待了自己这么一件事,于是他转头和刘彻分享起他们面前相当漂亮的青瓷碗。

看到没有,这就是我们江夏今年新烧出来的瓷器!

刘彻他们其实早就注意到了这套新餐具,不过他们今天已经见识过太多新鲜事物,所以打算吃完再问。

来地方上巡视一个劲地问“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

,问到吃饭的时候都停不下来,他们不要面子的吗?

刘彻拿起面前的茶盏啜饮了一口,才问霍善:“这样的瓷器恐怕不容易烧制吧?”

关于餐具的材质,人们从古到今已经做了不少探索,最经济实惠的还得是陶器,诸如象牙、玉器、漆器、琉璃之类的昂贵器皿只有达官贵人用得起。

所以出现新材质制成的餐具对刘彻而言算不

得太新鲜,至少不至于让他太过激动。

毕竟出现一样好东西和出现一样能批量生产的好东西,意义还是不一样的。

霍善道:“是挺难烧制的,这次我们烧出来的成品只够让您带一船回去赏赐给文武百官。

要是他们还想要更多,您就让他们自己去买吧!

()”

刘彻:≈hellip;≈hellip;≈hellip;?()?[()”

你要不要听听你自己在说什么?

敢情你在太守府前卖红薯还不够过瘾,还要把买卖做到长安去?

霍善凑过去和刘彻说悄悄话:“这可都是官窑,赚的钱都是要进府库和国库的!”

刘彻立刻说道:“对于有功之臣和有功之民,朝廷自然不能吝惜赏赐。”

比如那些捐军粮最积极的,就可以赏他们一套餐具,反正是自家官窑产的,约等于零成本。

这些家伙都家大业大的,一套哪里够用,到时候肯定要自己掏钱买。

那些没得到赏赐的心里羡慕得紧,也会忍不住买上几套在家里用!

两人当即就着如何掏有钱人钱袋子这件事热烈地讨论起来,讨论内容诸如御赐的瓷器要在上头弄点特别标记,这样才能彰显它的特殊性。

江夏郡出产的别的新鲜事物,也可以统统作为贡品来进献,以后对外售卖自然也都是贡品的价格。

一招鲜,吃遍天!

他们君臣齐心合力,争取把长安以及长安周边地区的富户薅光!

没办法,刘彻的兴趣爱好全都挺花钱,霍善也是到外头当了官以后才发现随便发展点什么都要靠钱粮来铺路。

钱不够花,真的不够花。

明着抢别人钱又不太文明,只能变着法儿让他们自愿把钱掏出来充实国库(府库)了!

卫青:“……”

霍去病:“……”

怎么感觉这一大一小其实挺臭味相投的。



()


  (https://www.qkshu6.com/shu/18782/32228.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