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书 > 医汉 > 第 133 章

第 133 章


转眼到了四月底,马上就该是端午了。

        苏轼他们的时空由于霍善的昼夜双开而过得稍快一些,这时候苏轼已经在过年了。在这期间霍善过来义诊了两次,成功获得了土人们的喜爱,吃上了不少儋州特色美食。

        苏轼邀请霍善到儋州陪他守岁,于是霍善在绍圣四年的年二十九那天溜达到海南岛玩耍,体验一下大宋的新春是怎么过的。

        过了年,就是大宋绍圣五年,也是绍圣这个年号的最后半年,到了这一年六月大宋会改元为元符。

        之所以有改元这样的大动作,一方面是这一年出了点祥瑞,另一方面则是朝廷对西夏的战争捷报连连。

        苏轼刚到儋州那会儿在驻军面前还不敢说什么,因为他弟弟苏辙当初曾以皇帝还小为由赞同把朝廷占领的西夏城池还了回去,这一点是挺糊涂的,苏轼也不太赞同。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驻守在西夏战线的是苏轼的好朋友章楶。

        章楶和章惇都是浦城章家人,按辈分来算称得上是章惇的同族兄弟,比苏轼他们年长十岁左右,只是早年因为家事蹉跎了许多年,进入官场要比苏轼他们晚挺多。

        因为有章惇这个共同熟人的原因,苏轼和章楶很快也成为知交好友。

        乌台诗案之后,章楶是第一时间来信安慰苏轼的那批人之一。

        苏轼当时还按照章楶信中所写的词回了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就是那首著名的“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苏轼刚到岭南那会儿,也是在章楶他们的照顾下才能开开心心地“日啖荔枝三百颗”。

        可惜他实在太爱得瑟,过得不好要写诗文调侃一下,过得好也要写诗文感慨一下,他的快乐日子一传到京师,不少记恨他的一听他那快活劲就恨得牙痒痒,这才把他一路踢到海南岛来。

        像是同样被皇帝记恨的状元才子杨慎,得知嘉靖皇帝经常要跟人问起“他在云南还好吗”,当场来个女装插花上街,俨然成了个人人皆知的酒疯子。只可惜杨慎这样装疯卖傻,终究也没得到什么优待,一把年纪后想回老家养老也被人连夜逮回云南去。

        这么看来,反正都是要被记恨的,放纵肆意一点其实也没什么不好。

        苏轼跟人吹嘘起来,很有点“朋友的成就就是我的成就”的骄傲感,这会儿把霍善邀请过来了,他便和霍善夸起他的这个牛逼朋友章质夫:你看看我这朋友,比我大十岁,还奋战在西夏战线,而且屡战屡捷,打得西夏不敢再作妖,到处找人想跟大宋和谈!

        听了西边传来的捷报,苏轼觉得自己又可以了,虽然弟弟在这方面夸不了,但他朋友在这方面还是很能夸的。

        其实以大宋的兵力和装备,每次上下一心去打仗基本都是屡战屡捷,比如靖康之难前联金灭辽那也是手到擒来。只可惜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而皇帝以及跟他“共治天下”的士大夫一熊……那后果可真是灾难性的。

        算起来宋

        朝存续期间基本都是呈“三足鼎立”之势,始终达不到汉唐的一统版图。()

        赵煦这位宋哲宗在位期间,也算是获取了对外战争难得的胜利。而为赵煦打来这场胜仗的,正是苏轼的朋友章楶章质夫——这人在奔赴西夏战线之前都是个进士出身的文官,甚至还是状元!

        §本作者春溪笛晓提醒您最全的《医汉》尽在[],域名[(()

        有这么一个朋友,确实值得苏轼吹上十天半个月。

        霍善这个听众也很捧场,听苏轼夸他朋友听得津津有味。

        等一大一小踏着独属于儋州的冬日暖阳出去遛弯,霍善又听苏轼跟别人吹了一轮“你知道我朋友章质夫吗”“你怎么知道我朋友章质夫又打了胜仗”,心里顿时头油然生出几分羡慕来。

        “我也要交这样的厉害朋友!”

        霍善信誓旦旦地说道。

        他虽然可以吹嘘舅公、吹嘘他爹,但那和拥有厉害朋友又不一样。

        霍善也想和人吹嘘自己朋友!

        苏轼乐道:“你怀着这样的想法去交朋友,别人是不爱搭理你的。”

        霍善道:“为什么?”

        苏轼道:“别人若是带着目的来结交你,而不是想和你本人当朋友,你乐意和他们玩吗?”

        霍善不懂:“那怎么办?”

        苏轼面色有些怅然,叹着气说道:“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以前我妻子也说过我,不管好的坏的我全当好的,根本不懂分辨他们值不值得结交。”

        如今他两任妻子都已去世,侍妾朝云也已深埋泉下,只余他自己带着儿子苏过来到这偏远荒僻的儋州。若非遇到霍善那个神秘的医馆,他应当是怀着有去无回的心情渡海的。

        “有时候我也会想,我这样也挺好,全天下都是我的朋友,谁来了我都跟他把酒言欢,一辈子都不用考虑什么尔虞我诈。”苏轼哈哈一笑,“就是我的朋友们可能会不大高兴,毕竟大家心中各有好恶,很多都玩不到一块,难免会埋怨我跟这个也好、跟那个也好。”

        霍善恍然了悟:“多交自己的朋友,让别人为难去吧!”

        苏轼:“……”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咱能不能说得委婉一点?

        苏轼目前还住在官舍之中,霍善跟着他出了官舍,溜达在县城的街道上。

        已经是年二十九了,哪怕是这偏远的昌化军中也有了点年味,街上的摊贩热情地贩卖着各式各样的年货。

        霍善兴致勃勃地来到一处摊位前问苏轼上头卖的都是什么,很快认识了宋朝五花八门的年节用品。

        门神、钟馗之类的守护神自不必说,还有各种印有驴啊鹿啊的贺岁帖子,都各有各的说头。

        比如这胖胖的驴拉着柴,柴通“财”,所以叫“财门钝驴”,可以给人带来财运!

        比如这身姿轻盈的鹿驻足回首,鹿通“禄”,就叫做“回头鹿马”,可以给人带来官运!

        足见升职加薪、升官发财是人们亘古不变的淳朴心愿。

        霍善把这些说法挨个问了一遍,全都记在心里的小本

        ()        本上(),准备以后印来掏别人钱袋子。

        街上还有卖爆竹的。

        爆竹的起源还与东方朔有点关系v()v[(),据那本挂在东方朔名下的《神异经》记载,有些地区的人们认为过年时会有“年兽”出没,碰上“年兽”的人会得寒热病,所以人们往往会用爆竹来吓跑“年兽”,以求来年阖家平安、远离病痛。

        只不过那时候的爆竹是真·爆竹,取的是竹子燃烧时发出的响亮的噼啪声。

        到了唐朝许多人嫌弃原始爆竹声不够响亮,决定往里头添加一点……火/药。

        这时候的爆竹才终于有点声如霹雳的感觉了。

        到了宋朝,纸张的应用越发广泛,人们拥有了更适合过年燃放的纸炮。

        纸张包裹着火/药做成的纸爆竹,深受小孩子们欢迎!

        霍善没玩过这东西,听苏轼介绍了玩法以后就有些走不动路了,杵在摊位前不愿意走。

        要这个!

        要这个!

        苏轼很光棍地给霍善看了看自己空空如也的钱袋子,说道:“家里的钱都是阿过在管,我没钱。”

        霍善不敢置信。

        苏轼这么大个人,怎么可能没有钱!

        苏轼十分坦然:“可能是因为我干出过刚发俸禄就全拿去买砚台这种事吧。”

        发俸禄当天花光所有钱的结果就是……剩下那二十九天就全靠别人接济。

        霍善跟苏轼熟悉得很,向苏轼讨要东西还是挺理直气壮的,但他和苏过没那么熟,便不那么好意思张口了。

        见霍善眼巴巴地看着爆竹摊子,苏轼便建议他们也支个摊子卖字去,等赚了钱自然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至于为什么不摆摊给人看病,当然是因为大过年的很多人都不想吃着药过年,不吉利!

        这会儿苏轼还没被赶出官舍,笔墨之类的也不太缺,所以一大一小很快张罗好摊子给人卖门联去。

        宋朝人还没有贴门联的习惯,而是家家户户都挂桃符,也就是往桃木上刻上擅长捉鬼的门神挂在门口。

        但是儋州这种“南荒之地”并没有此类风俗,街上有卖桃符的也不过是卖给苏轼他们这些外来者的。所以苏轼把明朝人爱贴的春联拿了过来,准备跟霍善一起充当大宋春联推广大使。

        从此家家户户贴春联的习俗,从大宋儋州开始!

        霍善觉得这个想法很不错,他们那边的贴春联习俗必将从他家庄子开始!

        怀揣着这样的宏伟设想,一大一小两个好事分子很快让人支起了春联摊子。

        霍善前头过来义诊两次,效果还是有的,哪怕大伙并不知道春联是怎么回事,得知苏大文豪和霍小神医正当街摆摊,大都欣然过来捧场。

        由于摊子的具体分工是苏轼负责写春联,霍善负责吆喝揽客,所以霍善积极地给围观群众介绍春联用法——

        只需要稍微抹点浆糊,就可以把纸春联贴到门口了,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见,进进出出都能感受到春联上那诚挚美好的祝愿!

        许是受过小神医恩惠的人不少,又或者是大家都想收藏大文豪的墨宝,所以苏过找人杀完猪回来,瞧见的就是官舍附近多了个被人围得水泄不通的摊子。

        苏过:?

        这是在卖什么?

        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苏过挤进人群里面想看看到底是怎么个情况。

        等他挤到了最前头,赫然看到……

        他爹运笔如飞地写好一副春联。

        接着他爹那位霍小友,则是用他脆生生的小嗓儿念出他爹正在写的两句春联,并且舌绽莲花地解释其用词之巧妙、运笔之精绝、寓意之美好,最后才发问:“谁想要的可以出价了!”

        为首几个衣着光鲜的本地富豪开始争相叫价。

        出不起价的人只能在旁边看着,准备等这些个有钱人买完了再看看能不能继续按原价买上一副。

        有钱人都争着买的好东西,他们也想要!

        苏过:?????

        他只是请人去杀了个猪而已,怎么感觉像是走错了回家的路?!!


  (https://www.qkshu6.com/shu/18782/32279.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