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书 > 风雨大宋 > 第126章 前路

第126章 前路


  得到了杜中宵支持,李复圭的心情平稳下来,说起最近朝廷中的事情。道:“此次幽州一战,除了太尉几人外,立功最大的就是赵滋。他指挥大军极有条理,几乎没有犯错。战后论功行赏,赵滋应该升官才是。只是众人觉得,赵滋武将,无非加节度,官职却不宜升了。若让他做枢密使,只怕会有祸端。”

  杜中宵道:“其实枢密院里,最好是有文有武。没有文官,与中书就隔得太远,做事不便。没有武将,官员对于军事不熟,只怕做不好事情。枢密两正两副,最好是两人文官,两人武将。只是此事牵涉的太多,一时之间,只怕很难做到。”

  李复圭点了点头:“太尉说的是。所以现在大家都认为,枢密使应当如太尉这般,本是文官,却有武略。只是一时间,哪里去找这样的人才?以文改武的官员,大多已不熟悉文官事务,还是不合适的。”

  杜中宵摇了摇头,没有说什么。这是宋朝自己的官员任用问题,以后只有改正了才可以。本来现在的制度,是枢密院管军令,三衙管军政。管军令的人,当然要对军事熟悉,但武将也不合适。以前说宋朝的问题是以文御武,但世界上成熟的政权,有几个不是以文御武的?不以文御武,就会面临军阀问题,或者军队对政事干涉太深。

  文武之间如何搭配,各自如何分权制约,是个大学问。但真正带兵的,应该是武将。枢密院的事务必然掌握在文官手中,有武将配合,才是最合适的。只是一时之间,这些事情哪里能够说清楚,怎么能够让朝臣接受?只能慢慢来,慢慢改变。

  赵滋在枢密院,大略相当于后世的总参谋部长官,地位自然重要。说起来,他是适合升任枢密使副的人员,不过短时间只怕不容易做到。此战真正受益较小的,是三衙官员。比如杨文广等人,由于是管军政的,与军功无涉,一时之间根本没人想到。

  李复圭道:“其实最重要的,是太尉该如何。朝中官员都议论,此战之后,太尉该为宰相。”

  杜中宵笑道:“这有什么好议论的。枢密使再要升,除了宰相还有什么?当然,出朝廷到地方为官也没有什么,只是大战之后,不好如此行事罢了。”

  李复圭忙道:“太尉也以为,自己该做宰相了?”

  杜中宵摇了摇头:“我根本就不管这些事情。说实话,仔细想一想,我现在也难办。政事堂里文相公和韩相公,都甚为称职,换掉不妥。没有位子,做什么宰相。可若是不升官,只怕又惹人闲话。”

  李复圭道:“那是太尉大度,不争夺官位罢了。文相公入相多年,按照常规,也该换位子了。我听人说,圣上有意外放文相公,让太尉入政事堂。只是此事,最好由文相公自己上章才好。可文相公贪恋相位,坚决不肯,是以僵在那里。”

  杜中宵道:“这种事非同小可,不要乱说!朝廷官员如何安排,圣上自有主意。”

  李复圭道:“我也是在太尉这里才说,其他地方,哪里敢多开口!”

  文彦博相对来说,贪权恋位,这话不错。而且他与韩琦一样,少年进士,又有父亲在朝中为官结下的人脉,非其他人可比。做官这么多年,文彦博在朝中的人脉,远非杜中宵可比。此次战后,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文彦博用些手段,杜中宵闭着眼也能想到。不过,文彦博虽然恋位,却还不至于为了位子,用卑劣的手段。这是他跟夏竦这些人的不同,小手段是有,但大节不亏。

  幽州战后,这是朝廷最大的问题。杜中宵要升官,只能去做宰相。但现在的两位宰相,文彦博和韩琦都算称职。若是为杜中宵让位,两人任何一个去相也不合适。

  杜中宵在这个关键时候,主动出来管牢城营,也是向人表明,自己无意争夺相位。正当壮年,杜中宵急着当宰相干什么。难道还能执掌天下权柄三十年?那自己要累死了。

  现在不做宰相,几年之后,还做不了?杜中宵不急。

  李复圭却不这样想。在他想来,有了此次军功,杜中宵更进一步,自己这些多年追随杜中宵的人也就有了前程。从在随州时就跟在杜中宵身边,自己这种资历的,还有几人?也就是赵滋、杨文广和窦舜卿了了几人。他们都是武将,自己不同,可是文官。

  聊了一会闲话,杜中宵道:“难得你出城一次,若是晚上无事,便就在这里待一夜。晚上我备些酒菜,为你接风。初春时节,正是难得时候。”

  李复圭拱手:“如此最好。幽州时事务繁忙,许久不与太尉饮酒了。”

  杜中宵点了点头:“是啊,从离开河曲路,我们这些人就很难聚在一起了。说起来,还真怀念在河曲路的日子。那时想的不多,天天忙碌,却觉得充实得很。”

  李复圭点了点头。那个时候不需要考虑太多的事,只要按照杜中宵的话做就可以了。在外任,也没有什么争官夺利,大家在一起过得开心。回了京城,许多事情都变了。

  站起身,杜中宵道:“外面桃花开了,我们出去走一走,看看春光。”

  两人一起出了客厅,到了后边花园,边走边谈。

  杜中宵道:“现在朝中官员,特别是参与了幽州一战的官员,都想着升官发财。我却担心,此次禁军整训,指挥作战的事情,到底有哪些经验教训,很快就会被忘记了。你是粮草官,此战做得最好的,就是粮草物资。契丹四十万大军,碰得头破血流,最后饿着肚子被包围住,你功不可没。此战有许多的经验教训,你要整理一番,告诉后来人。不要只想着升官,把这些正事给耽误了。”

  李复圭拱手:“太尉说的是。回去之后,下官便招集官员,把此事做了。”

  杜中宵点了点头:“现在我们对契丹的优势很大,但若是不注意,把军事荒废了,数十年后,就很难说了。再是强军,也要时时警醒,才能保持战力。最怕的是,大胜之后马放南山,不闻不问,就此荒废了。从对党项时的连战连败,到现在幽州大胜,可是不易。”

  李复圭点了点头:“都是太尉功劳。若不是太尉在唐龙镇一鸣惊人,哪里有今天!”

  杜中宵摇头:“说是我一人功劳,太尉亏心。此事是包括你在内的许多人,用心做事,才有了现在的结果。有今天不容易啊,不要最后胜利了,把以前的初心忘掉。”


  (https://www.qkshu6.com/shu/19350/532123887.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