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书 > 逍遥小地主 > 第225章 包圆了

第225章 包圆了


  “契券为凭,到时就可以拿这个来找我们要回本息了。”

  “哦,这样啊。”李逍解释的很简单明了,老王倒是听懂了。

  “借钱嘛,你想找我借钱?”老王望着李逍。

  “对啊,谁要你是大财主嘛,不找你借钱找谁借呢,正好你今天又刚好在这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嘛,你也就慷慨解点囊,支援一点好了。你放心,我们这钱不白借你的,白纸黑字写好契约,而且利息也不会少给,怎么样?”

  李治捏着下巴,“那为何不叫借条,为何要叫债券呢?”

  “这当然还是有区别的。”李逍解释。

  借条嘛,通常就是向某人借款的凭证,上面会写明借贷人和放贷人。但债券不同之处在于,李逍可没打算在债券上写明是向谁借钱,而是只写明借款数额以及利息和到期时间。

  “为何要这样呢?”

  “流通,让债券流通起来。”

  “流通?何意?”李治更不解了。

  “这么跟你说吧,你借给我一百贯钱,我给你一百贯债券,这债券比如每张面额一贯,那么我给你一百张债券,上面有约好的利息和偿还时间。你拿着这些债券,可以留在手里,等到期了来找我们要还本息,也可以转让给别人,到时不管谁拿着这债券,我们都承认他是我们的债主,都可以来找我们要债。”

  “有点复杂,但还是明白了,不过为何要这样呢?”

  “流通啊,让这债券流通起来。”

  流通,这在后世是相当重要的一样属性,比如现金流。

  如果是普通欠条,那一般是不能转让给别人的,但如果是债券,就有流通性,流通代表的是什么呢?是盘活的资产。

  一张债券,上面有标准的面额,有标明承诺的利率以及偿还时间,那么从某方面来说,他是可以当成现金来用的。

  毕竟,只要蓝溪乡有能力偿还的话,那么这跟现金也没什么差别。

  当然,问题是,蓝溪乡既然要借钱,他们又如何能保证到时有能力偿还本金和利息呢。

  这,自然就是信用问题了。

  李治是皇帝,虽然开始有点疑惑,但他很快脑子一闪,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了不得的大事。

  蓝溪乡现在还不一定有这个信用,但如果是朝廷来发行这种债券呢?

  “怎么的,老王,你王家家大业大,一点小忙也不愿意帮?”李逍瞪着发怔的李治。

  “要多少?”

  “十贯不嫌少,百贯不嫌多,你愿捐多少都行。”

  李治微微一笑,“你们打算发多少债券呢?”

  “我们蓝溪乡一千三百余户人家,近万人口。今年夏粮肯定歉收,估计也就四成左右收成,就算朝廷减免田租,可这租调还得交,若是还要折庸更不少。要等到秋粮下来,肯定还有些差额的,就算我们乡里齐心协力,把粮食都拿出来,也还是不足的,我估计起码还得差一到两月的粮食。”

  一个成年男丁,一年需要口粮六石左右,妇女孩童哪怕减半,一年也得三四石。

  近万人口一到两月的口粮,哪怕少算点,最起码也需要五六千石粮食的。如今的粮价节节上涨,斗米近五十文,就算是粟米,也得一斗三十文了。

  买五千石粟,以现在的价格,也得一千五百贯钱。

  “总得一千五百贯左右吧。”

  “利率呢?多久偿还?”李治很有兴趣的问。

  利息啊,李逍捏着下巴有些犹豫不定。

  这年头的利息是很高的,没有什么正经的金融机构,民间借贷多,利率也高。甚至朝廷都放高利贷,隋唐以来,常年战乱,有时只有京官有俸禄,地方官甚至没有俸禄。

  那官员们靠什么养活自己呢?

  靠田,职田、永业田,还有公廨田,大家靠田租收入。甚至就算是衙门的办公费用,也是靠公廨田。后来,情况稍好些,朝廷特别给各地衙门拔一笔本钱,这笔钱就让各衙门自己去放贷,利息就用来做衙门的办公开支。

  这钱,也就叫公廨钱,衙门把公廨钱交给专门的人去放贷收息,一般都是当地有钱有势的人家子弟,这些人也被称为捉钱令吏。

  这公廨钱的利息是多少呢?

  官府给捉钱令吏每人以五万本钱放贷,每月收取息钱四千文。五万本钱,一年利息四万八千钱,年息约达本金百分之百了。

  这还是官府放的贷,年息都达到近百分之百,而民间的借贷利息只高不低,可知这年头放贷利息之高了。

  民间什么九出十三归,什么羊膏利、驴打滚之类的多的是,总之就是越短期借贷利息就越高。

  李逍要发债券,总不能比官府的公廨钱利息还低吧。

  “我打算债券以半年为期,一百文钱为一张面额,月息五分,合年利百分之六十,不计复利,半年到期利息为三十文钱。”

  “这可是比公廨钱还要低些啊!”李治道。

  “我们借钱是为买救命粮度饥荒,大家又哪有多少钱呢,这钱借了,还得抓紧还,要不利息这么高,越滚越多啊。”

  发一千五百贯的债券,半年后蓝溪乡就得偿还四百五十贯的利息,这放后世,妥妥的高利贷啊。

  “你这五分的月息,太低了,官府公廨本钱月息都是八分了。若想借贷,可不容易。这样吧,一千五百贯是吧,我一人包了。回头我派人送钱过来,你们给我债券。”

  “你全包了?”李逍意外不已。

  一千五百贯啊,这可不是一千五百文钱,这可是一大笔钱,足足一百五十万文呢,大唐的一文钱购买力可是很高的。

  一个家有百亩田地的地主家,都没这么多钱,哪怕是寻常有地千亩的地主,手上都未必有这么多现钱。

  一千五百贯,都能买上几百亩地了。后世一亩地值几万,按土地价值算,这就相当于几千万块。

  “真的假的?”

  “我骗你做什么,说到做到。”李治笑着说道,一千五百贯对他来说,小意思而已。他此刻心情大好,觉得李逍这债券是个有意思的好东西。


  (https://www.qkshu6.com/shu/19366/415000974.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