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书 > 贞观俗人 > 第221章 乡贤

第221章 乡贤


  傍晚,随着钟声响起一天的活结束。

  岸上,饭菜早就已经香喷热乎的在等着大家了。

  洗干净手脚的众人排着队。

  晚餐有炖鱼,有山药炒河蚌,还有王八汤,有炒青菜。

  没有了鸡鸭萝卜,但份量依然充足,蒸饼、炒面管够。或许是中午许多人吃太饱,晚上这顿大家倒是饭量减少了许多,蒸的饼甚至还有剩。

  老王在那跟个人发脾气,是中午吃了十二个蒸饼的竹竿,他晚上只吃了六个,但暗暗的藏了六个在身上,老王早就盯着他,所以看的清清楚楚,这会让他拿出来,弄的很不好看。

  “老王?咋回事?”

  “我都说了几遍了,这里随便大家吃,三郎仁义大方,管饱,但不能再偷偷的拿回家去,这是不行的。可这人就是不听,偷藏了六个。”

  秦琅笑着对竹竿点头。

  竹竿有些羞愧。

  “我····我想带点回去给我老娘吃,她年纪大又有病在身,卧床不起,我来这里做工,老娘在家饭都吃不上······”

  秦琅拍拍竹竿,“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在哪个庄上,家里除了老娘还有什么人?老娘得的什么病?”

  秦琅仔细询问,竹竿认真回答,他家就老娘跟他相依为命,家里实在太穷,所以这里招工,便赶来做事,老娘也只能独自在家。

  “有孝心的汉子,不愧是咱们三秦男儿,做的好。”秦琅不仅让老王把那六个蒸饼还给竹竿,还又让人去抓了两只鸡两只鸭过来,又从厨房装了些萝卜白菜,最后抓了点鱼鳖。“我大唐以孝治国,你这般孝顺,值得尊重。”

  竹竿推辞,不敢受。

  “你先带这些回去,给你老娘做顿好吃的,我明天亲自去你庄上瞧你老娘去,带上大夫去瞧,若是你娘愿意,我把他暂接到我庄子上去医治看护,你呢也可以放心在这里做工。”

  这番话,引的旁边的人都惊叹不已。

  毕竟竹竿跟秦琅又没什么关系,只是今天过来做了天工而已,秦琅也付过报酬了,但现在秦琅不仅不怪竹竿不守规矩偷拿蒸饼,还如何待他,真是让人惊叹。

  “诸位,若是家里有困难的,尽可以告诉我,我秦三郎做为乡里乡亲,也一定会想办法尽量帮忙。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叫远亲不如近邻,也还有句话,叫做扶危济贫,咱们谁都会有困难的时候,大家守望相助!”

  竹竿激动的跪下磕头感谢。

  秦琅赶紧扶起来。

  “咱们可不兴这个,快起来。”

  “时间也不早了,要回家住的,也赶紧动身,大家结伴而行。”

  秦琅让给他们先发粮,因为天晚,所以也不先不管今天赚了多少工分,这顿粮能折多少,先统一每人预支一升粗粮,回头再算。

  领到粮的乡民们十分高兴,对秦琅感谢连连。

  一个乡民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揭开却是些骨头。鸡骨头鸭骨头鱼骨头·····

  “老丈这是?”秦琅不解。

  老头不好意思的道,“先前吃剩下的骨头,偷偷拿了,想带回家去,实在不应当,现在还回来。”

  “?”秦琅一脸问号。

  这吃剩下的骨头有什么用?

  结果这老头一带头,好些人都从身上掏出了骨头,全是吃剩下的,真是骨头,啃的一点肉没有,吸吮的干净。

  还是那老丈解释,秦琅才明白过来,原来虽然都是些吃剩下的骨头了,可他们却还是不舍得扔掉,是要拿回去再炖汤。

  炖汤?

  秦琅惊到。

  “放锅里小火慢炖,骨头里的骨髓、味道都能炖出来,放点野菜,可是十分美味呢。”老丈说道。

  在秦琅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他们眼里很正常。

  而一边老王过来解释了几句,原来不仅是乡民们会这样,就是地主家也常这样,当然地主家不会自己啃剩骨头,据说在农忙的时候,地主有时会请人收麦子等,一般这种时候,都会加个餐,然后吃剩下的骨头会回收,然后再煮汤喝。

  什么猪骨头羊骨头鱼骨头鸡骨头······通通都可以回收再利用。

  秦琅觉得很震惊。

  然后他突然想到了一道菜,好像叫什么婆鱼羹来着,据说最早的时候,有个老太婆很早死了丈夫,一人拉扯年幼的孩子,孤苦无依,她在饭馆帮工,每天晚上把客人吃剩下的鱼骨捡回家挑出鱼骨髓给儿子炖汤喝,后来那孩子长大后努力读书,一朝考中状元·····

  总之好像是这么一个故事,当时他读的时候是不相信的,可今天想不到居然真有这种事情发生。

  细细思量也对,平时连饭都吃不饱的百姓,菜都吃不上,油荤更别说了,骨头再炖,似乎也不奇怪了。

  这只能说是物质贫乏的一种表现,而不是什么陋习陈规。

  他能说什么?

  秦琅良久,也只能心情沉重的让大家把这些带回去,并说以后若愿意,都可以把骨头带走。

  “这样,以后每人每餐定量六个蒸饼,两勺菜一碗汤,大家若是吃不饱,可以再添。若是吃不完,可以把你那份剩下的带回家。”

  “三郎,一餐六个饼太多了,而且老少男女食量也不一样······”

  “老王,不要说了,以后就按我说的办吧。”秦琅打断了老王,他是故意这样定的,就是知道会有不少人想带些饭菜回家,毕竟会有不少人孩子太年幼或父母太老等不能过来。

  “你们若是有孩子放在家中不便,又比如妻子有孕在身,父母体弱等,也可以带来工地这里,也不需要他们做什么,就在这里烧个火什么的也好,我别的帮不了,但管两顿饭还是行的。”

  “三郎!”老王有些急。

  但秦琅还是坚决了自己的想法,这不是什么圣人之心,只能说他有这个能力,对身边的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也符合这个时代乡贤士绅的行为规范,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做这些不会增加多少开支,但能收获的却是乡民们的赞赏拥护。

  名声,其实也挺重要。

  秦家的庄子在这里,以后与大家做乡邻,需要麻烦乡邻的地方还有很多,所以经营一个好的名声很有帮助。

  ·······

  这天之后,秦琅的善名果然远扬,人人称赞秦琅乐善好施,仁义豪爽。秦家的工地又新增了许多人,也有不少人来庄上寻求帮助,有来借粮的,有人看病的,甚至有来请求主持公道,裁决纠纷的。

  隐约的,秦琅天王之名倒是越发坐实,之前大家为秦家父子立生祠,还主要是认为他们除蝗有功,除蝗有灵,而现在则是认为秦琅大善人。

  工地上现在两三千人做事,进展很迅速,三原县下有这么多人聚集做事,刘审礼十分重视,倒不是担心秦琅要聚民生乱,主要担心人多了出乱子,于是安排了胥吏带了些衙役过来帮忙维持秩序,其实来了后,倒成了蹭吃的,毕竟这里井然有序。

  转眼间就快要过年了,在几千人的努力下,秦家的这个工程也初步完工,一切按照秦琅的规划来的,原来的千亩低洼荒地,已经大变样。

  低洼处挖深成为深塘,等开春后雨水一降就能蓄水放鱼苗了,而在这其中又有一块块填起的圩田,都是十亩几十亩一块的抬田,还有些几分一二亩的小地间杂其中,这些如同一个个土山一样的石头地,会用来养瓜果蔬菜,种果树。

  四周围起的圩堤,则待开春后栽种桑树,按秦琅的规划,一亩桑在养蚕之余,还能再喂养四五头羊,而一头羊能够沤草粪三千斤,能够肥田三亩。

  沿堤的塘边到时再种上莲藕,水里养上青鲢等鱼,沿岸搭棚养鸡鸭猪,粪可喂鱼,鱼屎深入塘底,年底清塘再铺进稻田肥地,鱼塘里的水还能够浇水稻,可谓是生态循环不息。

  虽然眼下鱼塘还是干的,堤上也还没栽桑,但鱼塘、稻田、果坡、桑堤、猪舍、鸡棚等规划已经明显。

  如张出尘这样整天盯着秦琅,日夜在研究秦琅的精明人眼里,一下子就看出了其中厉害。

  “倒是让秦三琅把这宝地给占了去了,可惜。”

  张出尘细算了一下,如果真的一切顺利,那这千亩废地还真要成聚宝盆了,不说别的,光是那整出来的六百亩水稻田,一年就能收获超过千石稻米了,长安的米比粟麦贵多了。

  “我之前怎么就想不到呢!”

  李庄头也暗暗叹气,“要不咱们再去其它地方寻块这样的地方?也如秦家这样雇人改造?”

  “秦三郎那法子咱们学可不好使,你看他这次搞那片地,花了多少本钱?”张出尘摇头,秦三郎的手法学不来的,成本太高,再说了,这附近哪还有这样合适的好地方。

  “娘子,秦家把猪舍都修起来了,看那栏舍,起码能养三千头猪呢,咱们要不也养猪?”

  “猪崽从何而来?”张出尘也知道紧跟着秦琅肯定没错,问题是猪崽难弄啊。

  “那秦三郎修这么多栏舍,要从哪弄那么多猪崽呢?”

  主仆两个不由的沉思起来,是啊,秦三郎又要从哪变出那么多猪崽来?


  (https://www.qkshu6.com/shu/21034/524051010.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