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枭雄本色
次日朝会。
同平章事秦琼难得参朝,却在会上奏请外出。
“近闻朔方梁师都又蠢蠢欲动,灵武边境不得安宁,盐州刺史率兵巡边时被伏击重伤,臣请外出代任盐州刺史。”
秦琼态度坚决。
李世民没料到这个,本来这种事情秦琼应当直接奏呈皇帝,或是在政事堂或廷议时提出,现在直接在朝会上提出,让他有几分措手不及。
皇帝不愿意让他离京,因为秦琼是他最信任的大将,勇猛又忠厚,由他在京任兵部尚书,李世民放心。
可秦琼却还是态度坚决。
儿子出人意料的白麻宣相后,父子同拜相这种局面的出现,并没有让秦琼得意自豪,反而让他总是坐立不安。
他始终认为,他不过是区区一武将,能当十二卫大将军都已经到底了,实没才能担任宰相,儿子更没这资格,现在这般局面,实在是高处不胜寒。
盐州刺史遇袭受伤,只是个小插曲,梁师都现在也没有能力对大唐发动什么大规模的入侵,因为渭桥之盟后,大唐跟突厥颉利现在的关系还算勉强,双方都没有开打的意愿。
所以梁师都这条突厥人的狗,就算乱叫也闹不出什么事来。
那位刺史只能算是倒霉,是个意外,他其实之前是梁师都的大将,后来投诚倒戈归附大唐,所以大唐便直接授他为盐州刺史,依然是带着自己的兵,管着自己原先的地盘,只是反过来对付曾经的主人而已。
这次他受伤,肯定也是梁师都针对性的报复,说是私人恩怨也不为过,反正盐州也没丢。
这种情况,正常是朝廷另调一位将军过去就是了,这还是好事,能够把盐州进一步的掌握在朝廷手中。
大唐能打的将军多的是,十二卫衙门里大把整天坐着喝茶聊天的,随便抽签拉一个出来都够了。
何烦秦琼这位现在军方第一人出马?
李世民自然也看的出秦琼这是要回避,不想搞的父子同殿为相的局面出现。
“齐国公,区区梁师都,不过跳梁小丑而已,不必担心,盐州刺史伤了,便接回朝中休养,再调一位将军过去就是。”
秦琼却持着玉笏说愿意亲自前往,还说既然朝廷打算三年灭梁,那么正需要一位大将统筹经略,全面准备。
反正话说这么多,秦琼意思就是京城我呆不下去了。
李世民见他态度坚决,没有回绝余地。
想了想后,最终还是同意了,秦琅刚拜相,还要用他大展拳脚呢。
皇帝授秦琼为灵州都督,都督灵盐丰夏诸州军事,兼灵州刺史。
因为丰州现在郁射设手里,夏州在梁师都手里,所以实际上也就是都督灵盐二州了。不过秦琼毕竟是宰相出镇,所以李世民不但没有免去秦琼平章事头衔,还给他加了个关内道经略使衔。
宰相出镇为使,是为使相。
兵部尚书之职免去,李世民思考来思考去,最后决定授右卫大将军侯君集为兵部尚书。
这个兵部尚书一职,他还是始终交给最放心的潜邸旧部手里掌握。
朝会之后,皇帝又召集宰相重臣们召开两仪殿廷议。
秦琼没来参加。
秦琅则是头一次以宰相身份参与廷议,紫袍玉带金鱼符,坐在殿中感觉都不一样了。
君臣坐定。
气氛立即开始不一样。
秦琅打量了一圈这些大佬们,明显,王珪等昨日虽未能阻止秦琅白麻宣相,但今天并不怎么放弃。
他们似乎早已经达成了一致,今天要有大动作,个个憋着股劲头。
“今日廷议,议一下今年的财政开支计划,怀良跟朕奏陈,说寻常百姓之家,年前也会做过计划,预做明年开支,这样才好用度开支。本来我们去年就要做今年的财政开支预算,但去年诸事烦扰没做,现在补做一个吧。”
李世民做开场,先给今天的会议定了个基调,今天不议人事不议军务,只议财政预算。
“怀良,你现在主掌国计,你先来提几点意见!”
“一年之计在于春,国家也当量入为出,不能过糊涂日子,花糊涂钱。事情当先轻重缓急,国家的财赋也以此为基调拔付倾斜。”
“提前做好预算,然后审计,这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把钱花到刀刃之上。”
李世民对这话很赞同,“此话在理,继续。”
“臣以为朝廷做开支预算,当分为两部份,一是常规开支,如宫廷开支、官吏俸禄、军费开支等,一部份当是特别开支,如水利维修、救灾备荒、或是战争费用等·······”
“今年预计收入主要还是租庸收入,按往年算,租入约为两百四十万石,绢调约六十万匹左右·······”
王珪高声打断秦琅,“今年哪还有什么租调收入可言?去年大旱大蝗,又遇兵灾,朝廷已经免去北方地区百姓的租调,后来朝廷发动百姓灭蝗,让百姓拿蝗换粮,朝廷收了百姓许多蝗,但根本没那么多粮可换,多数都是打的欠条,当初可是说好了,可折抵租调的。”
王珪之意,朝廷今年根本不可能会有什么收入。
秦琅没理会他。
“朝廷今年还有一大笔预期收益,是沙汰佛道并裁天下诸州寺观,收回寺观田产等,据估算可得一千四五百万贯左右收入······”
“住口,竖子只知巧取豪夺,名为沙汰僧道,实为灭佛抑道,之前秦琅在长安推行,已经搞的天怒人怨,先是说考试颁牒,趁机敛财一大笔,结果转头又毁寺禁佛,这是言而无信,出尔反尔,置朝廷信用而不顾······”
王珪一连串的口水喷过来,把秦琅骂的体无完肤,直接就说秦琅是强盗,是骗子等等。
秦琅是刚白麻宣相的宰相,又是在发言,结果王珪屡次无礼打断,还骂秦琅竖子等,实在过于无礼了。
这哪还有半分名门士族出来宰相的样子?
王珪喷了半天,转向皇帝,“陛下,臣请立即停止毁佛灭道,不能再如此胡闹下去了。还有,去年幽州以战时为名,秦琅在北地强行实施的边市政策,也应当立即停止。”
扣大帽子他玩的很溜,可归根到底还是要反对秦琅的新政。
李世民忍着火气。
想不到一个封德彝居然还不能镇住这些家伙。
魏征赶紧跟上,也是发挥了其能喷的本事。
李世民一瞧,好嘛,今天这廷议开不成了。
尼玛有这些一心要反对的家伙,只为反而反,根本不讲道理嘛,这会还开个屁啊。
“王相公且留下召对,其余诸公请回。”
李世民单独留下了王珪。
会议结束。
秦琅跟着长孙无忌等往外走。
“这事情看来还有反复啊!”
“放心,谁挡路就踢开谁。”长孙无忌倒是一副很淡定的模样。
秦琅一惊,难道李世民留下王珪,是要对这位也下手?可为何留下他,这是什么操作?
结果秦琅当天晚上便听到了消息。
参政王珪因泄露禁中语,罢相,贬为同州刺史。
正在院里烤着鸡翅的秦琅听到阿黄跑来告诉的这消息,还有几分不肯相信。
“从哪听来的?”
“长孙相公派人送来的消息。”
王珪被算计了,李世民算计的他,他留王珪说是商议机密,结果当天皇帝跟王珪商议的机密就传的到处都是,皇帝便以此定王珪泄露禁中语罪,这可是重罪,一般情况下砍头都算轻的。
皇帝只罢其宰相,贬为同州刺史,这当然是留面子了。
罢相的旨意,是由翰林学士岑文本起草的,也是白麻。
“难道皇帝算计王珪?”
想不到李世民居然也出这种坏招了。
不过等第二天上朝后,秦琅才知道倒是冤枉了李世民了,因为李世民昨天留王珪其实是劝说他以大局为重,不要处处反对新政。皇帝是亲自劝说王珪。
然后呢,王珪当天晚上跟兄弟和儿子们便说起这事,也没跟外人讲,就是家里几个人关起门来讲。
问题出在王家有镇抚司的暗桩,偷偷的把这个消息上报,然后李世民马上就知道了。李世民很恼怒,我亲自劝你你都不给面子,居然还跟兄弟子侄到处说?
既然你不识趣,那就休怪朕不客气。
于是乎,李世民直接就以泄露禁中语之罪,把王珪罢相贬出京去了。
这操作,也是骚的一批。
但也确实没冤枉王珪,这种禁中语,是皇帝与大臣的机密对话,你怎么能告诉第三个人听?
管你是跟兄弟还是儿子说,说了就是罪。
于是乎永宁县男爵王珪便从参知政事、黄门侍郎贬为同州刺史,黄门侍郎才当两天就没了,也是创下记录了。
总之,这是激烈的斗争。
皇帝跟宰相都已经到了这种撕破脸皮相争的地步了,李世民也确实是急了眼了。
再次早朝。
殿上气氛就又大有不同了,原先那些反改派们本是团结一体,可在封德彝、王珪两个都倒下后,明显已经出现了分化,有些人害怕了,退缩了。有些人,还在坚持,可他们的势头已不复昨日。
(https://www.qkshu6.com/shu/21034/527266353.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