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书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390章 神特么汉使!

第390章 神特么汉使!


第390章  神特么汉使!

最终,经过个把时辰的短暂休整,商队重新出发,沿着大河向西而去。

——事实上,关于继续往前走,还是掉头回去的讨论,一度得出了‘回去’的结论。

但最终,商队还是因为一个意料之外的变数,而改变了最终计划。

商贾原本担心的一切,都没有发生。

没有人因为继续往前走感到不满,更没有人嘟囔着想回去。

甚至就连商贾承诺的‘只要继续往前走,把货物都交易出去,回去就没人发三十万钱’的好处,商队众人都似乎有些不大在乎了。

分担如此,商队后续的交易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半个月后,商队来到了在草原上遭遇的第二个部族:且渠部。

和在哲别部截然相反的是:此次交易,商队付出了一半的货物,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

准确的说,是没有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回报。

而后又走出去几百里,将剩下的货物也送出手,商队便立即折返,朝着河套的方向径直而去。

又过了两个月,时间来到天子荣新元二年秋。

七月二十六日,一封自河套传回的奏报,也随之送上了刘荣的御案之上……

·

·

·

·

“河西~”

“河西……”

未央宫,宣誓殿。

看着手中,那封自河套传回的奏报,刘荣眉眼含笑,嘴上不停地反复着两个字:河西。

对于河西,刘荣原本的规划,就是在最近两年,试着将汉家的影响力,以河套为中心向西扩散。

等到明年秋天,匈奴单于庭西征归来时,汉家至少要保证在河西地区,有一定程度的掌控力。

实际掌控,又或是占领土地倒不至于,但起码得军事威慑,以及外交途径的渠道,总归是要建立起来的。

刘荣原以为,这些事最快也得等到明年开春,才能拿出一个方案,然后再去具体实施。

却不曾想,自己都还没打定主意该怎么做,便是一个好大的惊喜从天而降,不偏不倚的砸中了刘荣。

“说说;”

“那只商队,是个什么路数?”

低头看着奏报,刘荣嘴角可谓是比重机枪还难压,嘴上却也不忘问起此事的具体经过。

见刘荣心情不错,郎中令——准确的说,是绣衣卫指挥使周仁的腰杆,也不由得挺直了稍许。

“是春二月,一支打算自梁地出发,前往草原奸兰出物的商队,于暗中招募护卫。”

“而我绣衣卫,早在太宗皇帝晚年,便在睢阳布下了不少探子,以备关东宗亲诸侯举兵作乱。”

“——先孝景皇帝年间,吴楚七国之乱平定,我绣衣卫得先孝景皇帝之令,暗中打探梁孝王起居。”

“后梁孝王薨,绣衣卫布于睢阳的探子收回了一些,但先帝担心关东诸侯有所反复,便下令在睢阳留下一些人,继续打探关东。”

说起陈年往事,周仁总是一副不带丝毫感情,完全客观阐述事实的淡漠语调;

但紧接着,周仁的语调便隐隐带上了些许自豪,眉宇间,也莫名带上了些许激动。

“春二月,听闻有这么一支商队打算远游,却又去向不明,睢阳的探子预感此事另有隐情,便分出五人,混进了这支商队。”

“春三月,商队自北地、上郡之交的山间小道潜逃出关,踏足幕南。”

“到春五月,于高阙西北百七十里,遭遇匈奴哲别部,与之易货。”

“——据探子回报,商队与哲别部一易,原价不过数十万钱的货物,便换回了三匹匈奴公马,外加二百匹老马。”

“据那梁商私下所言,这些马,尤其是那三匹公马,那梁商有门路卖给太仆,以换得千金之利。”

“于是,得获百倍暴利的梁商,萌生了就地调转,打道回府的念头。”

“便是那时,探子们自爆身份,并自作主张……”

说到最后,饶是对那五个胆大包天的下属感到无比自豪,周仁也还是难免心虚的低下了头,并适时的止住了话头。

而在周仁身前不远处,刘荣略显懒散的坐在御榻之上,手握竹简反复查阅间,听闻周仁这番描述,也不忘挑起眉角怪笑一声。

——这件事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倒也复杂不到哪里去。

太宗皇帝年间,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情报机构:绣衣卫,在太宗孝文皇帝授意下,经监国太子刘启之手正式建立。

由于这个机构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应对关东宗亲诸侯可能发动的武装叛变,所以在绣衣卫建立后不久,探子、眼线们便大都被散去了关东各郡国。

而梁国,作为关中东门户在函谷关外的最后一道防线,以及关中-关东往来沟通的桥梁,自然就成为了绣衣卫的情报汇总中心。

探子、眼线们在关东各国收集情报,再各自汇总到位于梁国的临时总部,而后一并转送长安,送到指挥使周仁,以及天子刘启的面前。

也正是通过这个情报网络,长安朝堂才能在吴楚之乱爆发之前,对每一家关东宗亲诸侯的动向,都保持‘细致入微’的掌控。

比如:齐王哪天见了吴王刘濞的使者啊~

楚王和刘濞的使者聊了些什么啊~

赵王刘遂派谁北上,和匈奴人交涉啊之类。

凭借绣衣卫所提供的情报,长安朝堂始终‘先敌一步’,并最终看似惊险,实则游刃有余的,仅凭三个月时间,便彻底平灭了声势浩大的吴楚七国之乱。

而后,自然就是真正的戏肉:削藩。

虽然吴楚七国之乱的平灭,基本奠定了长安中央强硬削藩的事实基础,但先帝刘启谨慎的性子,使得这支情报网络并没有被第一时间收回。

恰恰相反——在吴楚七国之乱平灭之后,长安朝堂对关东宗亲诸侯的监控,无论是绣衣卫这个特务情报机构,还是明面上的军事戒备,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了避免关东发生第二场七国之乱,先帝甚至决定牺牲部分边防力量,用于加强对关东宗亲诸侯的监控。

于是,曾经的绣衣卫睢阳临时总部,便也基本原封不动得保留了下来。

只是保留归保留,吴楚之乱终归已经平灭,需要绣衣卫从关东搜集的情报,其实也已经没多少了。

刘荣前不久才刚看过这几年,绣衣卫从关东收集的、关于宗亲诸侯的情报。

什么,河间王刘德舞文弄墨,不问国政啊~

什么,中山王刘胜好色成性,白日宣淫啊~

什么鲁王刘余酷爱游猎、江都王刘非嗜武成痴之类——全是些狗屁倒灶的私密八卦。

真正有价值的情报,也就是关于岭南赵佗的几则,类似于天下第二架黄屋左纛重见天日、南越武‘帝’重现人间之类。

这就导致原本为了打探关东诸侯,而专门设立的情报机构:绣衣卫,在吴楚之乱平定之后,虽然没有被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但也多少有了些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

绣衣卫上下都很急!

因为没有活干,就意味着这个部门没有存在的必要!

若是别的部门倒也罢了——顶多就是部门被裁撤,人员被分散安排到其他部门。

可绣衣卫,他是个特务情报机构啊!

随便拎出来个小虾米,把脑袋里藏着的事儿抖楞抖楞,都能编出一本完整的野史!

这么一个部门,一旦裁撤,怕是只有指挥使周仁本人能全身而退;

剩下的人,死不死且不提——能死的好看一点、体面一点,都很可能是奢望。

于是,绣衣卫开始到处找活干。

一开始还谨慎些,说梁王疑心孝王之死,心怀鬼胎、淮南王图谋不轨,意欲作乱之类。

虽然言辞夸张些,但也基本还算基于事实去夸大。

后来,见长安没有反应,睢阳绣衣卫直接演都不演了——连临江王刘淤意欲谋反这样的事儿,都拿出来冲业绩了!

这样的假新闻,别说是刘荣了——就连周仁这一关都过不了,根本不可能送得到刘荣面前。

于是,实在闲的不信,又无比担心‘失业’的绣衣卫,便开始无所不用其极的搜集大新闻。

这次的时间,无疑便是这种心态下,弄巧成拙、歪打正着下的产物。

——五个胆大包天的绣衣卫探子,出于好奇心,或者说是‘探究真相,搞个大新闻’的上进心,意外混入了一支前往草原的走私商队。

明确商队的来路后,这五个人一路上都在想:这么好的机会,得搞点业绩回去!

一开始,他们想的是脱离商队,潜伏在草原上,打探到有价值的消息再回去领赏。

只是这个做法周期太长,也太过凶险,他们始终在犹豫,却始终没有下定决心。

结果在告别哲别部后,商队领头的梁上出人意料的顿悟‘知足’二字,打算回去;

于是,这五人一咬牙一跺脚,决定自爆身份!

作为优秀的情报人员,自爆身份这种犯忌讳的事,他们显然不可能无缘无故去做。

而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么做,是为了一场豪赌。

——他们告诉那梁商:我们都是陛下派来,打探草原的密探!

他们还声称,他们此次出关的任务,是和河西地区的部族初步构建起联络,为日后,汉家谋夺河西做准备!

然后,他们就扯着刘荣的虎皮,临时‘征用’了那支商队,并用商队剩下的货物,作为了他们开拓河西‘市场’的资金。

至于那梁商,在得知自己身边,居然混入皇帝老子的眼线之后,为什么没有杀人灭口?

因为那五个混账,替刘荣向那梁商做出承诺:只要事情办成,当今天子,重重有赏……

这种事儿~

刘荣该怎么说呢;

啧。

这就好比某地发生天灾,某位官员矫造诏谕,以刘荣的名义大开粮仓,以赈济灾民。

你说他矫诏吧?

他是好心的,而且事儿办成了;

你说他忠心吧?

胆敢矫诏的‘乱臣贼子’,怎么看都和‘忠心’二字不沾边。

此时的刘荣,就大概是这样的心理。

——从本心上来讲,对于这五个敢混进走私商队,涉嫌踏足草原,并最终搞出如此动静的绣衣卫,刘荣相当佩服。

都不说别的,区区五个人,敢混进一支上百人的走私商队,甚至还敢在塞外草原自爆身份!

这份魄力,就不是寻常人所能比。

但要说纯粹的欣赏,刘荣心里,却也多少有些别扭。

毕竟任谁做了皇帝,被某个不起眼的手下代替做主给人承诺,都不会觉得心情愉悦。

至于这件事……

“河西~”

“河西……”



“且渠部~”

“日逐部……”

又是一阵喃喃自语,刘荣终是将手中竹简丢回御案,双手撑在身后,稍仰起头,悠然发出一声长叹。

对于这五个混账,刘荣大概也有了决断。

——忍着恶心,认他们一功;

同时,对于绣衣卫眼下的尴尬境地,刘荣也暗暗记在了心里,并将绣衣卫的未来规划,也纳入了即将完成的几项九卿属衙改制的范畴。

至于这件事,对刘荣未来针对河西地区的谋划,能产生怎样的积极作用,却是需要刘荣好生思考一下的。

那五个人——准确地说是那支梁国商队,分别和河套-河西之交,距离河套不过数百里的且渠部,以及位于河西正中心,甚至更靠近西域一些的日逐部分别达成了口头协议。

当然,是以商人身份,而非‘汉使’身份。

他们与这两支商队约定:这一次,双手奉上商队一半的物资,全当和这两个部族结个善缘。

往后,每次出关来到草原,也都会在经过这两个部族领地时,无偿送上商队一半的货物。

而且是往返都送!

从汉地带来的十车货物,先给且渠部五车,再给日逐部三车!

剩下两车运去西域,换回来的所有货物,也会再次分出一半给这两个部族。

而作为回报,这两个部族需要在商队经过领地时,提供必要的保护。

说好听点是保护,说白了,其实就是保护费——只要他们不去攻击商队,那就没谁能威胁到这支商队的安全。

就这样,商队和且渠、日逐这两个河西地区的重要部族,以及河套前往西域的必经之路上的两个部族,达成了过境协议。

而这份协议,使得这支商队在理论上,具备了可以轻易横穿河西,往返于河套-西域之间的客观条件……

(本章完)


  (https://www.qkshu6.com/shu/28942/32006.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