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书 > 江湖与彼岸 > 第三十九章:亦文亦商、入世出世、向死而生

第三十九章:亦文亦商、入世出世、向死而生


  《怪兽显形》

                  作者:徐敬亚

                  徐敬亚简介:

                  中国当代最锋芒毕露和最具影响力的评论家,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著有震动海内外并必将载入文学史的诗歌评论《崛起的诗群》、《圭臬之死》、《隐匿者之光》及散文随笔集《不原谅历史》等。曾主持轰动八十年代的“1986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展”,并主编《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

                  诗人朱凌波者,北大荒威虎山人氏。其貌瓷实不驯,有上将军凛然摄人之气。遇谈每每正襟不苟,吝语如佛,作敬听人言状,间或插语曰“你说你说”,声色慢中有急,欲催故缓。待人言毕,朱突发一语如匕首投去,随后发出一声撕裂长空爆笑,尴尬轰堂。

                  八十年代中,天下诗起,江湖水满。恰逢朱荷尔蒙生,脑力飞天之际。朱联手宋词,起兵牡丹江谷,号《体验诗派》。将一瓶瓶墨水胡野涂于白纸,纷纷扬扬甩向黄河南北大江东西。除却诗外,朱更如枪棒教头般写得一手好诗评。其野心大有占得北荒面南称王之势。故江湖人称凌波大仙。

                  1986岁末,大展毕,群朋至。一日,我正于家中小宴诗酒之徒。朱一人入门,报得姓名后一言不发,虎脸而坐,半夜未语。多年后索问其因,朱诡称不忍挫败前辈酒兴也。不料数日后忽惊知,朱骑车失蹄跌落门齿。我随即携纹银三百两赶赴蛇口,见凌波大仙婴孩般笑卧病塌。月余,朱父出差赴深还银并自蛇口取走其儿之最小遗骨两枚。

                  后闻其发达,某大公司总帐房金融大鳄出入灯酒云云。亦偶闻其诗心不死妖气不散,悼顾城,挺广场,行为艺术满城红布震大连云云。世纪初,余供职豫中房地商家,招凌波闲来助阵。朱初涉陌路,数月寡言,耳听笔录,观色察言,终窍得真经。翌年余病,朱离豫。突摇身房地高人,重薪受命,数跳后跃入京城,经年修炼,终成房界高僧朱院长,且前置二字定语曰“金融”。

                  诗如恶犬,诗事难料。

                  近年,朱院长如狂犬病潜伏期发,突离经叛道,日渐逍遥商事,淡泊红尘。常借故周游天下,遍访古刹名寺。回得京城后,大班台前亦无言凝坐,出神入化,甚或彻夜无眠一一究其恶果,有众友手机屏幕字据为证:朱再次祭起《体验》法宝,借微信微博短信,如箭如簇,一首首诗频频发出。其诗怪异,内有异香,亦露凶险,暗含游移。

                  余纵观之三十余载,此猛兽半文半武,半商半旅,佛道不明。亦或可称其,诗不诗商不商佛不佛道不道仙不仙尘不尘。

                  不

                  正是:

                  商界视之:不务不业,不始不终,不伦不类;

                  佛界视之:命悬一线,若即若离,不知所终;

                  诗界视之:如醉如痴,如血如泪,如命如天。

                  余伤其类而叹之:法眼在此,怪兽还不快快显出原形!

                  甲午春日于黟

                  《爆裂的石头》

                  作者:包临轩

                  包临轩简介:著名新生代"诗人和评论家。曾荣获《诗探索》杂志2012年度诗人称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最高奖韬奋奖得主。曾任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黑龙江省文艺评协会副.  主.  席,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兼职副.  主.  席。

                  遥想凌波当年,海魂衫、牛仔裤,长发纷披,尽显摇滚青年的全部特征。他在诗歌写作中也对“长发”青睐不已,尤其是少女的飘飘长发,一度成为他青春期写作的一个关键意象。当然,倒不是唯一的意象。

                  步入职场之后,他似乎变得干练冷峻了,西装革履,板寸,沉默,成为他的全新形象。但是这一切不过是表象,狂放不羁的诗人个性,并无改变,那种骨子里的激越,只不过是在等待某个恰当的时机和机缘来引燃而已。

                  在商海中,在咖啡、酒吧和大饭店等场景的辗转中,他的洽谈之类,充满专业主义气息。但是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个诗人不得已的“业余”活动,生存之道虽然被冠以所谓追求发展和成功之名,但对诗人而言,这终究是形而下的“走动”。唯有诗歌,才是他生命的皈依。无法抗拒自身的反叛气质,如同一种宿命。但在现实中,却要努力温文雅致,貌似妥协,所以我猜得出他的内心,一定纠结不已。但是这一点,反而成就了他的诗歌写作的一个思想源头。他的诗歌孤傲不羁,奇崛的语句层出不穷,一颗充满矛盾与挣扎的灵魂,左冲右突,有如石头爆裂,其间不乏振聋发聩的力度。对精神向度的倾斜与对功名的某种怀恋,奇特地交织杂陈,尽袒诗人内心世界血与火的底色。但是,假如你未能触碰他的诗歌,或者没有与他走得很近,他或者会以商海一声笑,把那内心的灵光都掩饰过去了,虽然留下斑斑痕迹。

                  这些年,我和凌波聚少离多,但是每次见面晤谈,诗歌都是我们的核心话题,记得有两次和诗有关的戏剧性时刻,一次是,大学毕业不久,他从外地出差来哈尔滨,我去接他,在11路公共汽车上,两人聊得过于投入,完全忘了时间,以至于作坐了站,车到终点,只剩下我们两个人,两个屌丝。乘客都走光了,乘务员提醒我们,这是末班车,我们只好相视大笑,然后只能踏着月光回到我当时的宿舍,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租车这码事。

                  许多年后,我们又重复了类似的错误,也是他来哈,我俩在宾馆彻夜长谈,意犹未尽,他要继续旅行,去另一个城市,带着预订好的车票,我们匆匆赶到火车站,结果,闸口关闭,停止检票,眼睁睁看着火车在站台上缓缓启动,离我们而去。这就是一个诗人的真实状态,可能外人无从了解。但是我知道,我和他与诗歌有关的往来,只是他的诗歌生活的一个小小节点,更多的,是他一个人行走在诗之旅途,孤寂生涯中,有着别样的充实。

                  2014  年4  月9  曰于哈尔滨  包临轩

                  《诗狂•道长》

                  作者:宋词

                  宋词简介:“校园诗人”和“第三代诗人”。1989年独自骑自行车旅行全国。著有旅行文化随笔集《走来走去》和《宋词短诗选》。

                  曾任《珠江晚报》副总编、珠海市记者协会秘书长。

                  18年前我请凌波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写序,他豪气地写道:“老友宋词约我为他写序,我一诺无辞。

                  因为一一舍我其谁!”

                  又18年过了,朋友老到这种份上,凌波忽然电话约我写这个短文,哇靠,就算正被车拉着送火葬场,也得先起来给他写完再说呀。

                  但我也没忘侃他一句:“本以自己老道入定,法莲无尘,谁料扔块豆饼还能引回圈。”足见诗歌一道乃此君死结。

                  我这调侃有来历。十余年前这家伙去了一趟四川青城山,告诉我他在山路上看见一个道士,一袭白衣,飘然而过,如何超凡绝尘,其后,原来的朱凌波就变了。虽然我远在珠海,他在北京,但我知道他白天红尘奔波,夜里却常常打坐,甚至通宵,还不时透漏点神秘的体会。他的诗风也起了变化。过去的诗虽然就很空灵,但热烈激荡。其后就变得冷静多维,像多棱的冰块,折射出各种生命追问之光。

                  早在1984年深秋,我在牡丹江日报作文学编辑时,就跟刚从长春一所大学毕业回到家乡的朱凌波成了兄弟。那时他的诗前卫得让全体牡丹江的年轻诗人敬仰,加上他的长发,厚平底眼镜,和杀手枪口一样的演说口才,很快就成了一方青年领袖。那时的朱凌波是个诗狂,除了上班,几乎夜夜关在他老爹的书房里写诗、写诗评,与各地诗友通信或筹划各种活动。我只要我上他那,他新写出来的一堆东西和各种新想法就会像雪片一样飞舞而来。终于在不久后,他和他在长春读书的诗友苏历铭、包临轩等弄出一本自印的合集《北方没有上帝》,引来官方查处,开始了他的不平人生。但他从不沉寂,86年跑了趟深圳,会了徐敬亚、吕贵品、孟浪等诗人,虽然不慎摔断了下巴,回来时还钢丝锁口,仍带上我一起参加了“86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展”。

                  那时候有的刊物发诗没稿费,寄一堆刊物来,我俩就跑到大街叫卖,换钱喝酒。就那样他也狂的在诗里说:“用目光能使少女怀孕。”我至今不知他如何怀。

                  1989年我独自骑单车全国旅行,他在家赶上风波,受点风寒,干脆辞职跑到大连下海从商去了,这么多年没发财也没淹死,诗照样写,坐照样打。踏遍青山人未老,不必“呜呼”,这还远非悼词。

                  2014年3月31日于珠海

                  《诗人凌波》

                  作者:孟  浪

                  孟浪简介:20世纪80年代“海上诗派”和“第三代”代表人物。

                  孟浪是一位将诗歌使命和人类情怀融为一体的优秀诗人,也是华语思想文化圈绝无仅有的独立出版人。曾任晨钟书局总编辑,创办溯源书社。他编辑出版的书藉无不体现独立批判精神、时代创伤反思与民族记忆的唤醒,尽来自他自身崇高的悲剧意识和鞠躬尽瘁的献身勇气。

                  1992年,获首届现代汉诗奖。

                  1995年~1998年,任美国布朗大学驻校作家。

                  1995年~2000年,任《倾向》文学人文杂志执行主编。

                  2018年12月,病逝于香港。

                  快整整二十四年了吧,那年诗人凌波已从“林海雪原”——牡丹江扎到了“北方香港”——大连:嘿,下海了!      我呢,刚好相反,正从深圳抽身往上海撤呢。      那年,是1990年,夏天,应凌波之邀我去了趟大连,后来我自个儿还去牡丹江晃荡了一些日子,和凌波在老家的那些艺文圈友人,诗人宋词、摄影家张晓禹、画家王文江等,几乎天天泡在一起,或把酒谈兿,或出游揽胜,现代文人、艺术家的“雅兴”硬生生地压住了那块土地上传说中的“匪气”——哈,凌波的牡丹江,文艺,太文艺了!    自此之后的这二十多年,在诗人圈子里,大概也只有我,在“地理”上,也在诗人兄弟精神张力交汇闪烁的“物理频谱”上,与凌波是最近的,又是最远的——哦,这是诗性世界强大的弹性空间?!1993年夏天开始,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我和凌波成了同事——也是凌波的邀请,我成了他创办的“一行广告策划公司”暨“一行影视制作公司”文字总监——两个诗人每天八小时凑在一起,可着劲儿要唱艺术-人文-市场三位一体的一台戏。戏的落幕是1993年12月26日毛诞辰100周年纪念日那天——凌波和我二人策划的“包装中山广场”巨型全景式现代公共艺术行动,在行政强力干预下的流产。诗人介入市场、反思社会、提升文化之梦的“破灭”,让我和凌波几个月面对面的诗意活化、思想激荡也嘎然而止。我不得不离开了大连。我们两个老友之间从“最近”这一端,开始摆荡向“最远”。凌波仍然在“海”里,我呢,既没有真正下海,也无所谓上岸,就在“海”的边缘徘徊着。两年之后,1995年秋天,我离开中国,去了美国。再一次与凌波相会,那已是11年后,2006年秋天的北京。凌波,依旧是在“海”上飘逸行走的诗人,内心的诗歌江湖依旧气象万千,那次我们在京城很畅快地喝了一台酒,诗性世界强大的弹性空间,又有几次把这台酒搬到了我人生“摆荡”中落到的香港——诗呢,有啊,此后我的手机里时不时收到凌波发来的。又有好几个年头了,若有一阵子不见凌波来诗,我会感觉失落了什么。我记起了诗人凌波早年的三行诗句:我这个人有点怪/要么走在最前头远远地/要么走在最后头远远地想到这诗,我倒觉得刻与诗人凌波又一点儿不远。一点儿不怪。2014年4月于香港

                  《卡夫卡·朱前传》

                  作者:韩博

                  韩博简介:

                  前卫诗人,艺术家,戏剧编剧、导演,旅行作家。

                  美国爱荷华大学荣誉作家。曾参加2009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2014年法国巴黎第37届英法诗歌节、2015年德国第十六届柏林国际诗歌节。

                  曾经主编《外滩画报》、《星尚画报》,以及瑞典、意大利、英国前卫时尚杂志《Rodeo》中文版等多种周刊、杂志。

                  如果卡夫卡活着,他或许会受惠于今日所谓的互联网精神:写你喜欢的,自然有人喜欢你。这是一种乐观的假设,甚至是过于乐观的假设。在他的年代,卡夫卡只是布拉格的囚徒,德语的囚徒,字纸的囚徒,他被他的存在规定,这就是卡夫卡式的困境。我不敢肯定,在今天,所谓信息社会的当下,那种困境会在多大程度上有所改善。信息的流动是扁平的,而卡夫卡是纵深的。信息流动的规模是否有助于偏爱向纵深处发掘的诗人觅来更广阔的时代的回应,而非作为零星个体的高山流水的知音?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在中国东北一隅,一座叫做牡丹江的小城,在一位高中生的眼里——他正在学习写诗,并因此而对自身的处境初感绝望,也就是说,他正悬于渴望“生活在别处”的年纪,无论那个别处是地理意义上的还是心灵意义上的,他所置身的家庭,他的学校,他不得不依从的社会,实际上,是一位出走之后的娜拉的化身,那位娜拉已经出走了几十年,挣扎于创建一个新世界还是无家可归的困顿之中——有一位在报社上班的诗人,在分行的文字作品中表达出这样的态度:有时候,他喜欢走在所有人前面,远远地;有时候,他喜欢走在所有人后面,远远地。

                  高中生几乎武断地认定,这就是一位本地版本的卡夫卡。卡夫卡姓朱,有一个颇具古典色彩的甚至性别难辨的名字,凌波。卡夫卡·朱戴一副硕大的黑框眼镜,就像民国时期的革命者那样,长发及腰,就像当时流行的武侠小说中的侠客那样——实际上,也许他本人更愿意将这种波西米亚风格与嬉皮风潮联系起来。这种形象就是一个符号,旗帜鲜明的符号,在那个以工业和犬儒主义态度安身立命的城市里,这种形象就像卡夫卡的小说一样令人费解。

                  然而,八十年代的文化风气却并未使那座小城对这种形象产生过多的排异反应。高中生首先结识了宋词,他与卡夫卡·朱共同创办了体验诗派,这个诗派成为了决定整个八九十年代诗坛格局的“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展”的一员。在宋词家里,高中生结识了卡夫卡·朱,但后者显然不如宋词平易近人,这是高中生的第一印象,直至1989年,宋词骑上单车周游全国,高中生开始频繁拜访卡夫卡·朱,他总是在傍晚时分前往报社,爬上顶楼,在卡夫卡·朱的办公室里,听后者谈论诗歌、哲学、八卦以及一切信手拈来的东西。高中生已经在宋词那里收获了对于现代诗歌的基本看法,以及如何提炼语言的方式,而在卡夫卡·朱这里,他的更多收获是文化观点,以及一种激进的社会态度。

                  在那间朝北的办公室里,高中生几乎看到了当时所有的民间诗刊,他借阅并抄写,那是促使他成长的真正的学校。卡夫卡·朱时时谈论现实的荒诞,乃至抽象层面的存在的荒诞,然而,他无法跳脱这种荒诞。1989年之后,朱凌波被迫离开那座小城,与此前的自己分道扬镳。某种意义上,他由卡夫卡变成了兰波,成年之后的兰波,离开故乡,走入非洲,成为一名军火贩子,只不过,兰波·朱在中国的非洲推销的是房子。

                  此后二十余年间,当年的高中生与兰波·朱很少见面,甚至不超过五次。1989年将八十年代的诗人分作两种:一种是文字诗人,一种是时势英雄。兰波·朱无疑属于后者。有一次在上海见面,当年的高中生正在策划民间电影节,兰波·朱温和地劝慰:凡事顺势而为。不久之后,其更成为统摄中国式军火行业的院长,一位令人仰视的资源整合者。虽然他仍以文字著诗,兴致一起,即经由互联网发送至所有朋友的移动终端,但他的命途本身,已比任何诗歌更专擅记载中国的卡夫卡式一面。

                  最近一次见面,是在上海浦东世博馆中的一个意大利主题大型派对上,当年的高中生已逾不惑,为生计而疲惫。他少年时那位精神上的父亲则神采奕奕,自信之态丝毫未减于八十年代。那时,卡夫卡·朱只有二十七岁,那时的高中生深信,除了写作,别无它途可以在荒谬的存在中掘出一只望远镜。卡夫卡·朱鼓励他:你必须考上大学,离开这里,只有那样,你才能获得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世界仍在继续,他依然走在所有人的前面,远远地。

                  2014年春,瑞士—塞尔维亚—香港

                  本书作者简介:

                  朱凌波(笔名灵坡居士)

                  地产金融专家、商业地产专家。

                  曾任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商业不动产专委会主任,亚太商业不动产学院院长。

                  .1984年大学金融本科毕业后,在国有商业银行和党报工作6年;

                  .1990年后,在大连、深圳和北京的金融投资机构和房地产企业任高管12年;

                  .2002年1月,应邀担任清华-哈佛《全球化城市与地产运营商UEO》培训计划首席教学顾问;

                  .2003年1月,以“第一中国房地产(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的身份参与了“第一中国不动产基金”的策划和设计工作;

                  .2006年6月,策划和主持了国内首个商业地产培训和研究计划“清华大学《国际商业不动产运营商CREO》。

                  .2008年,发起成立“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商业不动产专业委员会”。

                  .2010年,发起成立国内商业地产界的黄埔军校“亚太商业不动产学院”。

                  先后发起并参与创立亚太系院办企业“亚太商业不动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亚泰合盛投资有限公司”,“亚泰聚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五八亚太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

                  .被业内和媒体誉为中国商业地产的布道者和中国REITs的探索者。荣获相关行业协会颁发的“中国商业地产风云人物”和“中国商业地产行业终身成就奖“等荣誉。

                  .  曾出任海内外上百场金融、商业及不动产专业论坛的演讲嘉宾、评委和主持人;是中国业内最早赴JCSC日本购物中心协会和ICSC国际购物中心协会(美国)出席年会并做主题演讲者。

                  .  曾接受国内外上百家媒体的采访并发表专业文章百余篇。

                  .  曾先后担任几十家商业不动产企业和项目的战略顾问;

                  第三代诗歌评论家、诗人、体验诗始人:

                  .创作了几百篇诗歌及评论文章并入选了《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后朦胧诗全集》、《中国诗典》和《中国跨年诗选》等几十种诗歌文集并在国内外数十种报刊和网媒发表。


  (https://www.qkshu6.com/shu/36188/48868798.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