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书 > 季汉大司马 > 408.第404章 魏高祖?

408.第404章 魏高祖?


第404章  魏高祖?

    建安二十二年,五月五日。

    趁天色朦胧之时,汉军乘舟舸从肥水向南撤军,刘备结束了首次北伐。

    此次北伐,若从所得战况来看,淮西虽无较大的战果,但淮东进展颇大。如占据淮阴、钟离、盱台等淮南据点,除寿春未下外,汉军已将战线推至淮水沿线。

    除了所得淮南城邑外,还斩擒孙观、朱光二将,擒获六七千魏卒,掠民约有四千户,所获军民合有三万人左右。在霍峻的主持下,尽数迁至淮南腹地,充实凋敝的江淮地区。

    在淮北屯兵的曹操,得知刘备乘舟舸撤军后,考虑到瘟疫肆虐与水势大涨的原因,放弃了追击刘备的想法。继而召见诸将,下令大军撤退。

    大帐内,驱邪用的熏香袅袅升起,刺鼻的气味在帐中弥漫开来,蚊虫不敢入帐。

    孙权从人群中站出来,问道:“启禀大王,水贼乘舟舸遁走,不知跨江追击否?”

    曹操捋须摇头,说道:“刘备兵力未损,舟舸进推从容。渡江追击,恐反遭水贼所败。今军中多疫,伤亡者不少,不如撤军休整。”

    江淮夏季,河水水位大涨,刘备撤军从容,曹操作为知兵之人,今下自是不敢跨江冒险追击。

    当然年岁渐老的曹操,经过多次南征的失败,心中已暂时默认南北分治的格局。今下不如求稳,逼退刘备的北伐便好。若是跨江追击失败,则又多生波澜。

    且因南汉北魏的格局初现,曹操当下的心思已不在战争上,而是将精力放在稳固自己的统治上。如他该当周文王,还是自为汉高祖。

    这周文王与汉高祖两人的不同,则是代表了曹操接下来该走哪条道路。是成为周文王,扫清称帝上的困难,便与曹丕称帝;还是成为汉高祖,由自己称帝建国。

    思虑间,曹操看向夏侯惇,说道:“刘备举大兵北伐,多赖元让固守城郭,方保城池不失,君当多有功绩啊!”

    夏侯惇睁着独眼,拱手说道:“臣不敢居功,八公山大营被刘备所据,险酿大错。幸得大王来援及时,否则臣则有愧于大王。”

    夏侯惇之前的性格火爆,但随着年岁的增大,脾气渐渐改善了许多,不再因独眼而怒,能听得进忠言良语。之前夏侯惇也多有建议曹操先伐刘璋、张鲁,后顺江而下灭刘备,颇有坐镇一方将领之风。

    今下的夏侯惇回到博望之战时,大概率会听取李典建议,不会深入追击刘备。

    曹操面露笑容,说道:“刘备举大兵而来,士气正盛。元让将寡兵,越河守山,多有不易。久守难援之下,被刘备所据实属正常。今刘备兵退,此卿之功也!”

    顿了顿,曹操问道:“今刘备虽撤,但水贼在南,日后必会进犯。元让镇守寿春多年,多知山水地理,不知可有备敌新略?”

    夏侯惇犹豫几许,说道:“启禀大王,寿春临近淮、肥二水,每逢雨季之时,水势大涨,淹没城邑。若水贼以肥水决城,惇恐外城失守,故欲在城中再建内城,与旧内城互为呼应。”

    “三城互为呼应,仓库储粮,多蓄兵甲。纵敌寇举重兵来犯,臣坚守不战,足够可保寿春不失。”

    曹操沉吟少许,说道:“元让所言于城中再建内城,孤以为深感可行。然此为守内而无御外,非长远之计也!”

    夏侯惇抖擞精神,说道:“恕臣愚钝,请大王示下。”

    曹操捋着胡须,说道:“八公诸山错峙一隅,周围百余里。其南望肥水,北临淮河,巍峨险峻,怪石嶙峋,屏蔽寿春。今欲御外,可在山上险要之所,修筑山城,与寿春成掎角之势。”

    “于山城中深挖水井,储备数月之粮。纵水贼举兵进犯,凡欲克寿春,必先取山城。粮草水源充沛之下,将士坚守山城,寿春兵马呼应。纵刘备再行断水取营之策,此将是难成也!”

    在八公山上修筑山城,不可不谓妙棋。

    之前夏侯惇命军士在山上扎营,延缓了刘备攻取寿春的进度,直到法正献策方才拿下八公山。如今在山上修筑城池,不仅是法正之前的断水之策则难以复制,寿春防御体系将上升一个难度等级。

    建成后的山城居高临下,可见周围状况尽收眼底。只要寿春不失守,山城内的军士凭借城内的粮草与水源,就能坚守下来。

    按照曹操设想,寿春与山城分守肥水东、西两岸,形成连环的组合城。山城凭借山势,寿春依仗水流,将形成堪比襄樊的防御工事。

    夏侯惇犹豫几许,说道:“若依大王之意,是否是舍内城,建山城?”

    曹操毫不犹豫,说道:“寿春当内外兼备,山城与内城一同兴建。然顾忌次重之分,当先建山城,后建内城。时建成之后,外有寿春水城、八公山城,内有嵌套小城。如此营造城防,寿春则非人力所能破。”

    四座城郭,兼顾山水险要。在曹操眼中只要守将不是蠢蛋,或是出城作战,即便自己兴倾兴国之兵南征,也唯有饮恨寿春城下。

    “请大王放心,惇当竭力为之。”夏侯惇答道。

    “元让性情急躁,温扬州当多进言,归正元让行举!”曹操说道。

    “诺!”温恢应道。

    曹操满意地点了点头,夏侯惇或许能力差了点,但胜在听话,能听取正确的建议,这点比夏侯渊、曹仁好多了,不用让他那么烦恼。

    继而,曹操环顾众人,说道:“今刘备已撤,各部按军令陆续拔营,不得有误。”

    寻机,司马懿出列问道:“启禀大王,臣代兖州刺史询问,军中身患疫病将士,当如何安排?”

    曹操沉吟少许,说道:“行动不便者,留于淮北;尚能行军者,随军撤退。一切交让伯达安排调度,若有紧急之事,可上书表奏。”

    “诺!”

    对于瘟疫的概念,曹操与众人仅有浅薄的认知,既不知道空气传播,也不知蚊虫、血液传播。

    在他们眼中隔离就是隔离患病军士,至于没患病的人就没有问题。对潜伏期这个概念,他们都闻所未闻。

    认知差异下,刘备与曹操的撤军有天壤之别。在霍峻的主持下,刘备将会隔离帐下所有军士,避免将疟疾带到武汉。而曹操撤军与往日并无区别,或许疟疾会被曹操带回邺城。

    北伐或许告一段落,但与疟疾的战争才刚开始!

    少顷,伴随着议题结束,众人纷纷告退。

    曹操从案几上,拿起毛笔,将在空白的巾帛上书写诏令。然曹操即将下笔,却见孙权走到帐口,又折返回来。

    “仲谋莫非有要事禀告?”曹操问道。

    孙权凑到曹操身前,面露犹豫,似乎有话难说。

    迟疑半响后,孙权说道:“启禀大王,臣斗胆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曹操抬头看去,见孙权这般吞吞吐吐,皱眉说道:“卿但说无妨?”

    “诺!”

    孙权整理思绪,说道:“启禀大王,恕臣斗胆。天下咸知汉祚已尽,群雄割据,异代方起,得赖大王平之。天下自古以来,能除民害者,为百姓所依附者,即可言得民心。殿下征戎三十余年,功德显于寰宇,为天下之所望。”

    “今臣以为大王何不如顺天应人,开国建制,诏封天下,褒奖诸将,收取人心,以正汉室既亡,魏室大兴之实。”

    “嗯?”

    曹操目光凌厉打量着孙权,说道:“天子既在,仲谋何出此无君之言?”

    闻言,孙权对曹操既当婊子,又立牌坊的操作,心中多有不屑。让自己毒杀皇后、皇子时,怎么就没想到许昌天子?

    今下刘备无功而返,不趁势登基建国,岂不可惜?

    孙权低着脑袋,说道:“启禀大王,汉室自安帝之后,已失体统,外戚、奸宦霍乱朝政,所辖之地尽限司隶。汉室之运,得是终结。”

    “大王奉时运而起兵,讨黄巾,征董卓,擒吕布,覆袁术,灭袁绍。所到之处百姓无不箪食壶浆,喜迎大王之军。”

    “今大王上承天运,拯救国难,扫荡诸寇,广得民心。权愚以为大王当顺天命,应臣心,以虞、夏为鉴,效三代之政!”

    “承天意,应人心?”

    曹操幽叹一句,说道:“仲谋劝孤进位,则是欲让孤违背往昔之言也!”

    曹操口中的往昔之言,是指曹操之前所颁布的《述志令》。曹操在《述志令》中,强调自己的政治抱负与平生志向,表达了自己无取代汉室之意。

    今下如果曹操称帝,不就自己打自己脸,且将多受无聊士人讥讽,也会成为南汉君臣抨击的把柄。

    孙权神色恭敬,说道:“臣以为大王当从孔子大仁之语,管仲不为公子纠而亡,却为公子小白效力,难言小仁之德。然管仲九合诸侯,尊王攘夷,是为大仁之德。今大王岂能计小仁而舍大仁?”

    “自黄巾之乱以来,华夏震荡,黎民多灾,胡虏南掠。无大王起兵,不知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即论仁德,高皇帝违诸侯盟誓之语,然大王以为高皇帝可为仁乎?”

    “高祖可言仁!”

    曹操犹豫良久,说道:“高祖得天命,开辟汉室,孤不敢比之。今仲谋所言,容孤深思一二。”

    得闻‘天命’之词,孙权不由露出深思之色,曹操口中的天命是为何意?

    谶语?

    祥瑞?

    战功?

    如果是前两者,孙权可以分分钟变出来。若是战功的话,他可真没办法帮曹操搞到。

    思索归思索,孙权也听出曹操让他退下的意思。

    “臣斗胆妄言,请大王恕罪!”孙权道。

    “善!”

    望着孙权离去的背影,曹操微叹了口气。

    他都走到当下这一步了,不可能没有称帝的念头,然他心中总有怪异之感。自己当初嘲笑荀彧拧巴,但没想到自己在称帝上也犯了难。

    孙权离开营帐以后,对曹操口中的天命,心中多有深思。揣测间,孙权则是来到刘晔的营帐里。

    被刘晔引进营帐,孙权开口问道:“子扬,大王若欲建功,除水贼外,不知可伐何处?”

    或被孙权突如其来的询问,刘晔有些猝不及防!

    沉吟良久,刘晔捋须说道:“公孙盘踞多年辽东,或可讨之!”

    (本章完)


  (https://www.qkshu6.com/shu/37762/32004.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