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书 > 重生农女战极品 > 第51章 赚钱的主意

第51章 赚钱的主意


“这是准备去哪儿呀?”

  “刚去我大哥那看了我老娘,送了年礼。正巧碰上才青媳妇和几个孩子过去送年礼,我们就跟着回去看看才青去,这小子运气不好伤了胳膊,我们去看看怎么样了。”

  “哟,你们两个做叔叔的,比他爹上心,是什么也没分到吧,一家人都只能先住别人的屋,是该去看看。”

  “才青打小就孝顺,分家是什么都没得,还惦记着让媳妇来送年礼,不过我那大哥眼界高,看不上。”

  “谁不知道张老童生的气性,他眼里能有谁,不过大家也不敢得罪他,谁知道什么时候人就飞腾起来,他又是个小心眼儿,都小心着点吧!”

  “也不知道哪找的算命先生,非把好好的孩子分出去,也不知道是不是老糊涂了。”

  “你们可别当着我的面说这话,回头又要赖我传他的孬话。”

  “哈哈哈哈,不说了,你们赶紧去吧”

  张德福和张德庆在村里人缘极好,一路上不少人打招呼,他都一一笑着应了,遇到那爱闲聊的,也停下聊上几句。

  话里话外都是称赞张才青一家孝顺,隐晦地提及张德来夫妻不喜张才青。

  村里这个年纪的都是人精,有什么看不明白的,幺儿不受宠,觉着不中用了就找个由头赶出去,村里村外这种事也不算少。

  只是这事落在张德来家里,大家瞧着他家里男丁多,又是识字的,没几个敢去明着嚼舌根。

  再有张德福和张德庆亲近张才青一家,就知道不是子不孝,而是父母不慈,张老童生夫妻可不是个好相与的。

  张娴儿感慨,曾祖母的偏心宠爱让祖父养成了自私自利的品性,两位叔公用自己的双手勤勤恳恳靠着土地生活,反倒是踏实善良的人。

  人性真的太复杂了,一个家能养出截然不同的人,到底是生下来就定性了,还是慢慢长成的。

  张娴儿一时间感觉脑袋不够用,那些过往见闻倒腾来倒腾去,也想不出个答案。

  “爹,二叔伯和三叔伯来看你啦!”

  张才青听到声音,放下手上在编的篱笆,高兴地起身打招呼:“二叔,三叔,过年好啊。”

  “之前是听说,你右手都动不了了,今天看,能编篱笆了,果然是好了许多。”张德福乐呵呵道。

  “今天临时说要过来,没带什么,明天我让秋贵给你送只腊兔子来,好好补一补。”张德庆上下打量了张才青,发现瘦了不少,有些心疼。

  张才青连忙摆手:“不用这么客气,应该是我做小辈的先过去拜年,本来想着这两天过去,没想到今天正好你们过来了。”

  “我们就不用这么客套了,说话太费劲,药舍这边真不错,就是偏了些,何郎中能留你们在这,我们也放心。”张德庆满意地看了一圈道。

  张君峰和张君江搬出竹椅招呼着两位叔伯坐下,牛柳叶冲泡了一壶金银花茶,让张娴儿倒茶。

  “你们后面怎么打算,没屋没地的花钱的地方可多了,你爹又什么都没给,你不能真靠着媳妇嫁妆过活,那可混不了多久。”张德福问出了心中的担忧。

  张德庆赞同地点头:“我们两个家里头孩子也不少,大钱匀不出来,小钱还是能帮一把,等你们要盖屋了,我们两家的壮劳力都派给你用。”

  “等伤好得差不多了,我就回商行做事去,攒一攒,到时候就在这边上买块宅基地盖屋,再慢慢存钱买些田,给孩子们留点东西。”张才青指着一旁的空地规划道。

  张德福和张德庆满意地点了点头,张才青所说的规划,是阳关村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在做的事,盖屋买地多生养孩子。

  至于做生意和读书,在村里人看来都是不切实际的冒险,不如脚下的土地来得心安。

  张才青知道说哪些话可以让他们放心,笑着应和着两位长辈的关心和期许。

  张娴儿看着叔公们脸上岁月的痕迹,长期的劳作让他们的脸庞黝黑发皱,笑起来却让人觉得被真诚地关心着。

  “好了,看到你们日子过得有奔头,我们就放心了,你爹偏心,我们都看在眼里,有什么是需要搭把手的,就找我们,一家人就都别客气了。”张德福和张德庆喝完碗里的茶水,站起身就准备离开。

  张才青夫妻连忙挽留:“二叔三叔,就在这用午饭吧,好不容易来家里坐坐,吃顿饭再走吧。”

  “不了,我们啊,等着吃你们的乔迁宴。好好攒钱,该花花不该花费的就攒起来,村里的屋啊地啊,都是这么一点点攒出来的。”张德福摆手拒绝道。

  “叔公,我们一定会盖起大房子,买好多田,请叔公来家里玩。”张娴儿志气满满道。

  张德庆被逗笑:“好好好,小丫头有本事,好好跟着何郎中学医,以后卖草药啊给人接生啊,都能赚不少钱呢!”

  村里人对学医女子的认识都是那些卖药的采药女,给人接生的产婆。

  所以在他们看来,张娴儿学医是跟绣花织布一样的赚钱营生。

  张娴儿笑着没反驳,无论做什么,只要能赚钱,拥有安身立命的本事,她都愿意去试试。

  送走两位叔公,张娴儿神秘兮兮地拉住牛柳叶和张才青:“爹,娘,我有几个赚钱的主意,等会儿你们可以听一听,看看行不行。”

  说到这个赚钱主意的出现,源自张娴儿昨晚在梦里回忆起上一世的两个重要变化。

  上一世,在她八岁那年,祈光县来了一位新县令,做了不少实事让祈光县兴旺了起来,尤其是积极推进码头和河道的修建,成为北上漕运的重要中转点之一。

  离码头不远的一条街从原先的冷清变得繁荣有人气,各地客商往来出货,带动了各色商铺兴起,其中客栈、酒楼、首饰脂粉铺、绣楼赚得盆满钵满。

  同年京城出现了一个外来的高僧,传闻佛法高深,在京郊外的枯梅林内诵经三日,竟使枯木生芽,重焕生机。

  并自称自己能够解梦寻人,此话一出,立即被一顶轿撵请去太后宫中。

  也不知发生了什么,太后宣布茹素三个月,三个月后京城里多了一位年幼的长宁侯。

  自此高僧成了京中人人敬重的枯梅大师,京郊建了新的佛寺,圣上亲自题字-逢梅寺,请枯梅大师入寺成为主持,茹素祈愿之风就此愈加盛行,人们有所求便在佛前发愿茹素,以求得偿所愿。


  (https://www.qkshu6.com/shu/38370/32361.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