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书 > 重生港岛,家大业大 > 第692章 一砖一瓦,畅想美好的未来

第692章 一砖一瓦,畅想美好的未来


“招工了,招工了。”

“新界大浦招人平整山地,有没有要去的?包吃包住,一个月两百港币。”

在深圳的人力市场,一名穿着西装说着一口港普的中年人站在高台上喊着。

刘红旗举起手高声喊着:“我去,我去,我会砌砖头,还会拌洋灰,大工小工我都做得。”

现场中不仅有他一个人举起手,而是一大堆人举起了手。

纷纷嚷着招自己。

今年,深圳人才市场已经有第五波这样的招工了。

都是从内地招人,然后带到港岛去做工。

平整山地,砌砖建厂各种各样的职业,都招过。

前几次,是替大屿山的药厂招人。

中间还有一次是为新界产业园招人。

这些人被招过去,开始都挺糊涂的。

因为沿海已经关闭了前往港岛的通道,凡是要过去,要么经过海关,要么就是偷渡。

这样大张旗鼓在内地招工,还是去港岛打工,这还是前所未有的头一次。

很多人一开始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

谁知道,工资竟然真的有两百港币。

而且在工地里住的地方比他们在内地住的地方都要好。

两百块啊,虽然是港币,但在民间这个汇率还要更高。

这个消息传回内地,直接就震动了全广东。

广东是一个贫富差距极大的地方,沿海比如珠江三角洲肯定是最富裕的地方,而像粤西、粤北等地区,因为是山区绵延不断,缺少城市发展好的地理位置,这种地理位置的欠缺,也是很多广东城市经济发展的阻碍。

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持续吸引着粤东、粤西、粤北等地的人口流入。

但改革开放才几年,劳动力人口也是会有饱和的。

现在港岛竟然在深圳招工,而且离家还不远,待遇又好。

哪怕是没机会拿到港岛的身份证,多打工几年,回到老家也是衣锦还乡啊!

刘红旗家在赣州,离广东近,有好几个亲戚都在广东打工,来到深圳听到港岛待遇好之后,就一直等着那边的招工。

没想到,竟然还真的被他等到了。

而招工的西装中年人,听到他是石匠,也是颇为意外。

这年头会砌砖拌灰就是门手艺了,尤其是石匠这种,就算是放到后世都挺吃香的。

“你到这边,去那边拿张表格,登记下名字。”

中年人,将一些人挑选了出来,让他们过去排队。

现在他们招工已经有了一套标准的流程。

按照职业、年龄、身体状况将人就给划分了出来。

到时候也会分配不同的工作岗位。

被叫到名字的人,喜不自禁的去填写报名表。

他们都二三十岁,不是进过扫盲班,就是上过学。

字还是会写的。

这样的招人,从早上一直持续到了下午。

已经招了有三百多人了。

浩浩荡荡的,中午的时候,还有专人给他们发盒饭。

刘红旗吃饭的时候,甚至发现里面竟然还有肉。

这顿饭,可以说是他从老家来深圳吃过的最好的一顿了。

这也让他对于去港岛打工的日子有了一丝期许。

晚上的时候,他兴冲冲的跑到旅馆门口的电话,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告诉这个好消息。

这个电话安在村支书家里,打过去了,还得叫人来接。

“媳妇儿,我找到工作了,不是在深圳,是去港岛,是去港岛打工。”

刘红旗兴奋地说着。

电话那头满口的讶异:“怎么去港岛了?没在深圳找到工作吗?”

他们村不少人出门打工,但都是在深圳。

她的丈夫跑去了港岛,这立刻让她担心了起来。

她并不担心自己的丈夫找不到工作。

毕竟在老家就听说了深圳在四处建房子,而刘红旗又是个石匠。

正好专业对口。

这些年,靠着手艺勉强在老家立足。

自从分了田之后,他是一边种田一边有了活计就给人建屋修补。

日子倒也过的滋润,至少吃穿不愁。

但手上却攒不了钱。

而且看着出去打工几年,回来的人陆陆续续建房子。

他是看的真眼热。

刘红旗笑道:“你放心吧,招我们打工的是鼎峰集团,鼎峰知道吗?港岛最大的集团公司,听说他们老板是港岛最有钱的人,在港岛有很多产业,咱们内地的那个家电生产基地,就是他投建的。”

刘红旗也不管家里听不听得懂,就说自己听到的让家里人安心。

“阿红,你就在家把家里照顾好,等我过年回去,就把家里给翻新了。”

“你问工资啊,两百港币,听管事的说,做得好还有奖金,兴许过年回去,我还能给家里带台电视回来。”

他是越说越觉得日子有了盼头。

挂断电话后,一晚上他都在憧憬港岛那边的资本主义花花世界,以及过年回来大包小包家里人开心的模样。

不仅是他,这栋被鼎峰包下来的旅馆内的所有工人,都是这么想的。

第二天,他们几百人拿着身份证,过了关口,直接坐船就到了港岛。

第一站就是新界。

从内地招工,是鼎峰集团与广东省、港英政府三方达成的一个协议。

无他,就是因为招工便宜,节省成本。

现如今港岛五百万人口,大部分劳动力,要么是进入了各行各业,跟随着港岛的发展,一步步步入中产。

要么就是进了各大产业园,和各大实业工厂当工人。

不是内地国企,胜似内地国企。

还有一些职业股民,走街串巷的帮派古惑仔,至于码头上扛包的苦力是越来越少了。

一个原因是码头机械化水准的提高,另一个就是工资薪水太低,港岛已经不缺工作岗位了,所以也就没人去。

以至于像什么平整山地,建设厂房这些不大不小的项目。

屈臣氏都要组建自己的工程队去做。

为了严格管控这些没有港岛身份证的内地工人,他们的活动范围很窄。

只在厂区和园区内。

不过这些地方,该有的设施也都有,倒也不至于有什么生活困难。

还别说,因为这个举措,大屿山的药厂、新界产业园的开发,工程进度都很快。

两百块港币的工资,对于内地而言,在这个还是人均几十元工资的八十年代,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当这些情况都反馈到邵维鼎的案头上时。

他当即决定,扩大在内地的招工规模。

在新界再建立一家寻呼机电子工厂,为之后寻呼机制造先做好准备工作。

省的林树鑫回到港岛之后,光有人而没有机器。

另外,鼎峰投资那边收到了好几个项目,都有投资潜力。

而这个投资,可不是只管给钱就什么都不管的。

建立配套厂房,给办公地点,除了给予极大的自主性之外。

鼎峰都会给予援助。

而且,往后的新机场,这么大的工程他也不希望交到其他人的手里。

除了一些项目需要在国际上进行招标之外,一些基础建筑还是可以自己来做,或者是承包给深圳那边的工兵团来做。

绝对是快又好省。

就拿深圳宝安机场来说,1989年5月20日,开始建设正式开工。

到1991年9月25日,深圳机场试飞成功。

短短不过两三年的时间。

而前世的那座港岛国际机场,前前后后一共花了八年时间,耗费一千七百亿港币。

他没那么多时间拿去耗,也不会拿出那么多钱,就为了建一座机场。

所以,请外援,建立自己的工程队,绝对是最划算的买卖。

刘红旗可不管什么大人物的想法。

他现在看到眼前的场景,已经感觉有些眼花缭乱了。

站在山上,他眺目望去就能看到一排排高楼大厦。

这是和内地截然不同的场景。

有人已经看呆了。

喃喃自语:“这就是港岛吗?也怪不得那么多人拼了命都要游过来。”

“也不知道内地什么时候也能变成这样!”

“内地会有未来的港岛这样发达?”

“我不信!”

几人都摇着头,心中直感觉内地相较于港岛,发展差距太大了。

“这可说不定!”

就在这些工人自我怀疑之时,一道声音响起。

为首的是一名穿着衬衫,一脸干练的屈臣氏建设的副经理潘斌。

他现在就主要负责新项目的推进,一路巡视到这里,听到这些工人的谈话,指着不远处道。

“新界的那边就是九龙,我游过来的早几年就住在那里的木棚区。”

听见这话,很多人就奇怪了,一脸的惊异。

看潘斌被这么多人众星捧月,是人都看得出身份地位不一般。

以前竟然住在那种穷地方。

而且竟然还是游过来的。

“这位老板,你以前是哪的?几几年游过来的?”

有人高声问道。

刘红旗高兴看着热闹,却也一脸期待的看着走过来的潘斌。

“我老家是燕京的,我是68年的下乡知青,后来实在饿得受不了,就从宝安游过来了,我记得那是72年的时候。”

潘斌说着。

“呦,这还是老三届的知青呢!”

有人吃惊。

所谓的老三届,就是67/68/69这三届的初三高三毕业生。

国家没有那么多的工作岗位提供,自然就只能让知识青年到广阔天地去奋斗。

也就是俗称的知识青年下乡。

这些人小的十四五岁,大的十八九岁。

等到回城,那都是十年后的事情了。

很多人都在乡下娶妻生子。

而一纸回城令,不知道在那个时候造成了多少家庭的破碎。

可以说老三届的知青就是最苦的一代知青。

潘斌作为亲历者,却是没有一丝苦难的意思,反而笑呵呵道:“刚游过来的那几年,在港岛也过得惨,没有亲戚,没有朋友可以投靠,打零工过活。”

“也就是最近几年好很多。”

“那时候的港岛也没有你们现在看的这么繁华。”

“港岛迎来大发展的时间,也就是七十年代末到现在这几年。”

“可这几年发展的快啊,现在港岛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了,不少家庭彩电都有了,还有各种家用电器。”

一群来自内地的工人,或坐或斜靠着大树或是石头,像听故事一样听着潘斌讲这些。

眼中都带着羡慕。

“潘总,你说这些,我们内地可没有啊,就算是有电视的人家都是少数,有钱还不行,还得有电视票。”

“你说的这些我也知道。”潘斌笑着道:“那你们知道在顺德、珠海这些地方建立起来的家电生产基地吗?”

“我跟你们说,别看现在屈臣氏电器只向港岛和海外提供,早晚有一天也会进入国内市场。”

“等到销量上来了,技术水平提升了,到时候也不用电视票,不只是电视,其他家电都能向内地提供。”

“就不说这,就说港岛,这十年的时间,我亲眼看着港岛这座城市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内地现在改革开放,就这几年的时间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再过几年,城市里的家庭能买上电视根本不成问题。”

潘斌认真道:“咱们国家五千年的历史,前面四千多年都领先世界其他国家,也就最近百年遭了难。”

“未来也一定会回到它应该到达的高度。”

现场不少人都听的神情振奋。

在这个年代,国人还是普遍自卑的。

尤其是看过外面的国人,就觉得中国哪里哪里不好,国外啥啥都好。

能有像潘斌这样,透彻认识海内外环境,且能看到中国未来发展潜力的少之又少。

“潘总,那您觉得,内地要有几年的时间追得上港岛的经济水平呢?”

有人大声问道。

“你这个问题有意思。”

潘斌笑道:“我说不上来,但要说有这个竞争的发展潜力的话,那肯定是尚海广州、燕京,对了还有一个深圳可以比较。”

“以后家家户户都能买到电视吗?我家也能吗?”

刘红旗忍不住问了一声。

“不仅是你家......”

潘斌看了他一眼,又看向其他人:"只要大家好好干,我保证在年底前大家都能带着够买电视机的钱回家去!"

这番话,可比什么打鸡血的话要鼓舞人心的多。

刘红旗不知道,但他是真觉得自己现在有用不完的力气。

好像所有人都有用不完的力气。

(这章可以算做是番外)


  (https://www.qkshu6.com/shu/39326/31719.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