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书 > 犯罪心理 > 第266章 反社会人格

第266章 反社会人格


众人皆全神贯注地聆听着郭教授所言,甚至到菜肴全部上桌后仍浑然不觉。直至叶子提醒大家可以边吃边谈时,众人才如梦初醒般纷纷动筷用餐起来。

  大家又开始边吃边聊了起来,郭教授说道:“其实还有一种在心理学上叫做(反社会人格)。”

  小王连忙问道:“什么叫反社会人格?”

  小雪对着小王说:“你不要打岔,听郭教授说。”

  然后郭教授给大家讲解起什么叫反社会人格:“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或社会性病态,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患病率在发达的国家为4.3-9.4%,我国台湾地区为0.3%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然而这些均属相对的。

  “反社会”一语虽系政治社会用语,但也从这一侧面突出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的危害,这类人在监狱和劳教机构占相当大比率(40%-78%),不少是累犯或惯犯,往往因发生反应状态而送精神病机构要求医学鉴定。

  反社会人格障碍虽然经常发生违纪行为,但与一般犯罪是有区别的,尽管二者对所犯罪行为均负有完全责任能力,司法精神科医生和司法工作者应区分反社会人格犯罪和不法分子作案:一般犯罪者往往有计划和有预谋地达成犯罪,反社会人格多不能;犯罪者违法目的明显,反社会人格多受情感冲动支配,犯罪动机较模糊;犯罪者在他人受害时作案手法隐蔽和狡诈,企图逃避罪责,反社会人格害人害己,而对自己的危害尤大;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较少造成凶杀或其他严重案件以致判处极刑;一般犯罪的人格固然是有缺陷的,但未达到人格障碍程度,而反社会人格则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沉重的影响,反映在生活的各个侧面出现持续和长期的行为障碍。

  早期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统亲属中有17%-19%为反社会人格,但未得到后来研究的证实。”

  陈述赶紧问道:“那么郭教授,这类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和危害吗?”

  郭教授继续说道:“高度攻击性:反社会人格患者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已众所周知,然而却有一些并无攻击行为。Cleckley(1941)区分病态人格为两类,一类为冲动-攻击型,一类为社会退缩型。Buydeus-Branchey等(1989)发现15岁以前有暴力行为的人到成年较之那些15岁以前无此类行为者易于发生暴力。他们将反社会人格分为具有攻击型行为和不具有者两类,前一类具有终生发生身体暴力的倾向。

  无羞惭感:认为此类人无羞惭感,缺乏与焦虑相关的自主神经反应(包括皮肤直流电反应)。James等(1983)对反社会人格和非人格障碍者各524人进行焦虑和抑郁的观察,结果发现25%的反社会人格患者存在焦虑和抑郁,其发生率与对照组并无显着区别。James等称谓那些伴有焦虑和抑郁的反社会人格为“心绪恶劣性精神病态”,这类人与不伴焦虑的反社会人格患者比较,表现智力功能困难、存在自杀观念、易于激惹、伴发其他神经症特点,住院时间长,对治疗反应不良。他们认为伴发焦虑和抑郁的精神病态可能代表一种特殊的综合征。Blackburn建议将精神病态分为焦虑和非焦虑两型,前者为继发性人格改变;后者为原发性精神病态,相当于(1948)的真性精神病态。

  行为无计划性:精神病态患者的行为大多受偶然动机、情绪冲动、或本能愿望所驱使,缺乏计划性或预谋。Arieti(1967)区分精神病态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二型均系自我中心,但单纯型的反社会行为一般缺乏预谋,而复杂型精神病态患者往往在事情发生前有计划,而且可以达到行为的目的。因此单凭计划性有无而确定攻击行为的性质是不适当的。

  社会适应不良:ICD-10(1992)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常因其行为与公认的社会规范有显着背离而引人注目。适应不良是精神病态患者的重要特征。由于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从经验中取得教益,因此本症是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行为的模式。然而,一些学者曾提出适应良好的病例。Henderson(1939)提出创造性精神病态状态,而且举出2名病例在不同道路上发挥创造力,但2例彼此之间甚少共同之处。

  它发病的原因是,父母养育方式不仅与父母自身文化、经济情况等有关,还与另一方的情况,如配偶是否  健在以及家庭婚姻的状况息息相关。这进一步证实了家庭微环境复杂而微妙地影响着成员间的行为方式。而良性的家庭环境,父母正性的养育方式对极具塑造性的未成年人来说,意义无疑更加突出。

  发病机制: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群的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通常在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方面具有异常的行为模式。常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18岁以前)就出现品行问题,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近年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遗传学因素在犯罪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已发现人格障碍与某些基因的多态性或基因突变存在关联。但人的行为改变绝非单一基因变异所致,重视环境因素,尤其是个体早期成长生活的家庭环境,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群的防治尤具积极意义。

  所以遇到这种人最好就远离他们,因为你不知道下一步他会做出些什么来。”


  (https://www.qkshu6.com/shu/40330/32136.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