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书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210章 都在树典型

第210章 都在树典型


军事上的围堵,结合地方治理上出台的新官田租赁政策,文武并进,效果显著。

    首先是积累不多的小股乱民,本来就是因为活不下去才上的山。

    一开始是因为害怕而不敢下山,毕竟官军真的砍死你。后来一处携带妇孺的乱民撑不下去了,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首领独自下山,主动找到官军。

    “在下王二麻子,此番下山是为贾大人承诺之事。在下自知有罪,不惧一死。但求大人放过山上那些妇孺。”被带到贾琏跟前的汉子是个瘦高个,长期营养不良,一脸的菜色。说话时,眼睛里闪动着一丝希望,他真是来送死的。他明明可以自己吃的好一点,红光满面的。

    贾琏看着正值壮年,名字都没一个正经的首领,忍不住掩面叹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非要说尔等有罪,那也不过是被逼无奈。”

    王二麻子不过是个诨号,得知他并无大名时,贾琏道:“本官赠你一个名字如何?”

    五尺高的汉子推金山倒玉柱,叩首道:“曾闻贾大人在南阳救了不少百姓,能得大人赐名,小人感激不尽。”

    只能说王二麻子的运气不错,贾琏需要一个典型。

    “你诨号王二麻子,二为仲,今得重生,实陛下之恩也,理应牢记。故而,取谐音,赐你忠恩二字为名。”贾琏真不是惺惺作态,主要是一番南下看遍了地方上的事情后,觉得这年代的官僚士绅,真就是一座压在普通百姓头上的大山。

    农耕社会的底层百姓,很多人一辈子的活动范围不过方圆五十里。是他们不想走的远一点么?非也,是朝廷用法律把百姓束缚在土地上,农耕国家没人种地,是要出大问题的。

    郧阳这边山多,百姓在不多的水田里种的大米,他们可一口都吃不到,最多吃一口米糠和野菜的混合物。明末引进,大周朝太祖大力推广的番薯,才是这里百姓最常吃的粮食。

    米糠番薯叶番薯的组合,上辈子贾琏小时候,家里用来喂猪的。

    就这么几样东西,百姓果腹之物,在郧阳这个地界上都不能保证吃饱。

    可见地方上的官绅剥削之狠毒!

    有了大名的王忠恩连连磕头,当着众人的面,贾琏上前扶起他道:“山下有一处荒废的村子,今后改名为王村,尔等下山后安顿在王村。回去的时候,带上一些干粮,让大家吃饱了好有力气下山。”

    除了赐名与赠干粮之外,多余的事情贾琏也没做太多,免得吓到百姓。

    数月来吃了一顿饱饭的王忠恩,赶着牛车回了山上,嗷嗷待铺的妇孺们见了粮食,顿时一片欢呼。蝼蚁尚且偷生,人求活天经地义。舍生取义是民族绵延几千年锻造的责任感。

    其实贾琏觉得,王二麻子应该叫王义才好,可惜,不符合朝廷的需要。

    数日后,下山的王忠恩等百姓二百余人,来到了王村。因为官府乱民下山,官府围剿,本地住户活不下去,纷纷跑路。看见官兵的时候,下山的百姓们还有点害怕,好在这些官兵和颜悦色的,为首者与王忠恩交接。

    “二百零三口,无论妇孺老幼都是二百斤粮食,供尔等度过这个冬天。另外有农具一批,种子一车,旧衣物一车,盐一千斤。斧子、锯子等工具一车,所有东西都在这了,你检查一下,确认无误,按个手印,我好回去向贾大人交差。”

    贾琏不是不想多给点,实在是没法给的太多了,因为今后会不断的有百姓下山求活。

    粮食方面主要为晒干的番薯丝,大米只有两千斤。

    看见这些物资的百姓根本就扛不住激动的情绪,纷纷朝着府城的方向跪下磕头。

    “谢贾大人活命之恩,即日起,王村设贾二公牌位,日日祭拜。”

    王忠恩以首领之名,发布了新村子的第一条集体公约。

    老百姓的要求真不高,能被老百姓逼反的官府,里头的官员真是个个该死。

    破败的屋子简单修缮,加一个茅草屋顶后,先安顿粮食和物资,百姓则靠着残垣断壁,对着篝火瑟瑟发抖的熬一夜。就这,每个人的眼睛里都有光。因为啊,看到希望了。

    人是不能没有希望的,一旦绝望了,要么爆发,要么躺平。

    所以啊,付出没有回报,还要被人抱怨不肯996和007,当下的年轻人不炸窝都是怪事。

    付出了要求回报,是每个人最朴素的要求,也是这个社会公平的底线。一旦这个底线被践踏了,那就别怪别年轻人不给你面子。

    次日天色微明,王村的百姓都起来了,寒风中喝一口热气腾腾的番薯丝米粥,妇孺们收拾家园,清洗旧衣物,小孩们成群结队的去打柴,成年男丁下地。荒废一年的土地,需要翻一下,清理杂草,晒干烧灰,来年才能耕作。

    一直高度关注王村的贾琏,获悉回报后,忍不住叹息:“勤劳已经深入骨髓,百姓的生命力如同野草,给点阳光雨露,就能茁壮成长。一丁点的希望都看不到,才会铤而走险。”

    一个典型诞生后,无数的人跟着效仿。不断有小股乱民下山,一开始还能有点好条件,比如给头耕牛之类的。后来的就别想了,能有粮食种子农具,就已经是竭力支应的结果。

    庆幸的是这一政策得到了承辉帝的大力支持,严令周边各府,不得借机涨价。

    这时候的官府对商人是不讲道理的,一把菜刀,平时卖五十文,现在你敢卖八十文,都能给你抓起来。让伱知道什么叫官府的铁拳。

    王村是一个特例,多数百姓无非是回到了原来的村子,即便如此,产生的效应也是惊人的。山上的乱民,如同一个渐渐被抽干水的池鱼,日子一天一天的难过。

    眼瞅着年关将至,郧阳山里没有下山的乱民团伙不多了。稀稀拉拉的还有六七股,其中为首的徐、丁二人,最近的日子是真的不好过。

    别人敢下山,这哥俩是真不敢。身上拉了太多来自官府的仇恨,还有就是沾的人命太多。真的害怕,不敢冒险。因为这几乎是绝对要送命的事情。

    一早起来,徐良将麾下的头目都叫一起开会:“我决定先下山看看,去会一会那个南阳百姓口中的贾恩公。”

    手下纷纷反对,理由也很充分。知府是大哥带人砍的,当初涉事的士绅,那也是大哥带人灭的门。眼下日子不好过,熬一熬,一个冬天过去了,日子也就能好转。

    “主要的麻烦是缺盐了,我挑担柴火进城,看看能不能换到点盐回来。”

    “大哥,城里的盐价格确实不高,据说是那个贾大人定的规矩。盐一百五十文一斤,过了就抓人。上山的关口盘查的严,有盐也没法带上山啊。”

    “这个好办,先藏山下,趁夜色下山带回来就行。”

    年底的城关渐渐的热闹了起来,有驻军在就有需求,开始是一些小商小贩,后来是一些私娼,再后来自发的形成了一个市场。贾琏闻讯,借机宣布,逢十为小集每个月十五为大集。

    腊月十五,年前最后一次大集,城关的市场人流达到了峰值。

    摆摊自然要缴费,从一文钱到五文钱不等。

    新成立的衙役班子们,看到了生财之道。把持热门摊位,同时打击那些欺行霸市的行为。

    各级官员陆续到位,本地举人纷纷安排交换去了外地,这是做官的属地原则。

    唯独郧阳知府,迟迟没有上任。不是说没人不想来,而是承辉帝授意吏部,先压着。贾琏干的不错,郧阳地面基本安定,各省大军陆续回撤,留下一部分军队,只要守住关口,任务难度大大降低了。

    贾琏的办法简单有效,缺点是烧钱。但这个烧钱力度,远远比不了西域之战。

    安顿郧阳百姓所需的大量物资,极大的活跃了周边的商业行为。仔细一算账才发现,过去一年多湖广一地的投入,就远远超过贾琏最近花费的钱粮。

    高下立判!

    承辉帝觉得湖广地方官员未必是一群猪,但肯定不是愿意弯腰看看地方的人上人。

    理解归理解,但承辉帝不接受。拿了朕的俸禄,却不肯好好干活,只想着往口袋里捞钱。看看孙卿、张卿,再看看贾卿,承辉帝恨不得直接给剩下的三个阁臣撵出京城。干活的在外面受苦受累背骂名,你们几个倒好。

    梁道远站在承辉帝面前,后脊梁一直在冒冷汗。

    郧阳知府这个位子,最近来活动的人很多。

    别问为什么,问就是勤政爱民,我太想进步了。

    特例之所以是特例,就是真的下不为例,没人敢保证下次还这样,毕竟【民怨巨大】。

    京城里传贾琏的话,什么内容都有。什么贾府运回去几百箱金银,贾琏在郧阳府圈地上万顷,年轻漂亮的妇人拉回来一船等等。

    要说冤枉,也不算冤枉,毕竟吴汉抢了一年多的财富,都进了贾琏的口袋。

    承辉帝不信这些鬼话,哪有那么多好事等着呢。贾琏身边的龙禁尉不是瞎子。

    但很多官员不这么想,有没有好处不知道,郧阳那边的官田政策灵活是真的。

    没事把士绅们请来,暗示一下官田政策,他们能不知道做点啥么?

    看着吏部的名单,当前格局下的承辉帝压住了怒火,抬手巧了敲桌子:“东西留下,卿且回去吧。”然后便没了下文。

    梁道远正要争取一下,裘世安进来通报;“陛下,江朝宗押解进京了,此抄家的密报。”

    梁道远顿时念头一转,及时改口:“臣告退。”

    承辉帝却不肯放过他,叫住道:“看看这份密报再走。”

    所谓的密报,十天前就送到了,这是承辉帝特意安排的。只要你有聒噪的苗头,就让你看看江朝宗的【丰功伟绩】。

    梁道远不看都不行了,赶紧接过仔细看了看。这不看无所谓,看了胆战心惊。

    狗日的江朝宗,你是真的敢啊。土地就不说了,家里现金就抄出黄金一万两,白银二百万两。这么一份家底,那这不是个人努力就能做到的,肯定是需要上下配合。

    哦,当初推荐江朝宗的人里就有梁道远一个。

    好在承辉帝没有揪着不放,只是愤愤道:“郧阳民变,就是这狗官逼出来的。天下矿产,本为朕有,太祖仁厚,许民间开采。意在给百姓一条生计,江朝宗却据为所有,中饱私囊。家中万顷良田犹不知足,圣贤书都读进狗肚子里了。”

    梁道远赶紧附和,跟着一番声讨之后,承辉帝才放他灰溜溜的去了。

    贾琏贪不贪的,承辉帝真不在乎,他是朕的人。贪点又如何?

    关键是从龙禁尉的密报看,这厮真的不贪。官方采购,都是走的招讨大使张廷恩的帐下,对外公开招标,价低质优者优先。这对师徒不说两袖清风,至少是没多拿多捞。

    他们要算贪,天下的官员都该杀。

    荣国府,王熙凤最近可谓喜忧参半,忧的是张三带着几十个人回来了,这帮人跟着出去一趟,没媳妇的能带个媳妇回来,不知道二爷身边留了几个,唉,太远了,管不到。

    喜的是,张三带回来贾琏的一封信,还有一个装满银票的信封。张三还带回来百十个箱子,里面装的主要是各色锦缎,还有一些古玩字画之类的东西,这是贾琏的私人收藏,其中一箱子的首饰,让王熙凤分一下,东西两府,该有的都要照顾到。

    惊喜是打开信封的一瞬间,掰着手指算了几遍才算清楚,一共二百三十万两,山西银行的票子,天下通用。贾琏在信里表示,这些钱王熙凤悄悄的收起来,不要对外讲,因为他们的嘴巴藏不住事情。所以啊,我就不告诉你钱怎么来的。

    王熙凤气的柰子疼,你说我嘴巴不严是吧?别以为我不知道,桂香嘴严!还深!哼哼!

    心中自然也是有不少思念之情的,并明确表示,见惯了荣府内的娇妻美妾们,外面的庸脂俗粉看不上。加之公务繁忙,也没心思风花雪月。请王熙凤安心!

    贾琏的礼物发出,两府欢声雷动。下人们都拿到了琏二爷送回来的锦缎,王熙凤说是二爷人在外地,想着给大家备(抢)点年礼。

    至于一信封的银票,那是王熙凤与贾琏之间的秘密,死活都不能对外说的。

    (本章完)


  (https://www.qkshu6.com/shu/47514/32202.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