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失败的劝说与产业转移
推荐阅读:嫡女重生,皇上的小娇娇杀疯了 对,我开挂了 非吾所愿非汝所想 原神:与两只芙芙的日常 祸精本精超能杀,一天到晚要挨打 德运少班主?老子不干了! 隐世小侯爷:公主奉旨倒追可还行 【电竞】赴光 红楼:我是贾琏 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宋岩愕然的看着徐爱民道:“这可不是小孩子胡乱玩游戏,而是朝廷的工程,乱罢工我等可要吃不了兜着走。”
和徐爱民想的不一样,在高陵做工肯定辛苦,但收入比他老家高一倍多,而且这个窝棚的条件在他看来简陋,比马厩还要差,但对宋岩来说,老家的条件比这里还要简陋,在高陵县最起码出了工地就是热闹的市集,这里比他老家繁荣热闹十倍都不止,所以他对现在做工的收入,现在的生活都非常满意,根本没有想罢工的想法。
徐爱民道:“罢工是百姓的正当权利,关中可是天子脚下,即便是汉吏,那也不能以势压人,要是他们敢这样做某就上报天子,让天子来处罚他们。”
宋岩摇头道:“做人要讲良心,可不能做这种吃饭砸锅的事情。”
徐爱民道:“这和良心没有关系,这只是争取你们正当的权益。”
宋岩道:“我很满意现在的俸禄,也没什么需要争取的,你们城里人玩罢工无所谓,我们乡下人可玩不起这。这不是小孩子在玩过家家,你要真想玩,还是邀请自己的同学去城外踢足球。”
徐爱民气的无语了。这又和自己想的不一样,他们自己都不觉得自己受到压迫,他干着急也没有用。
他只能失望带着自己的小伙伴离开了。
四小来道休息的客栈,几人商议自己为什么会失败。
陈卖一针见血道:“我们太年轻,没有威望,工匠们并不相信我们,某仔细听了,宋岩分别说了一次游戏和过家家,显然他只是把我们看成小孩,以为我们在玩什么游戏,并不信任我们。
其次他们对现在的生活满意,某问过其他的工匠,他们在家乡一年攒千钱,但在关中却可以积累五千钱俸禄,这是他们原本收入的5倍,有这么高的收入,他们怎么会不满意。”
张辟彊道:“按照天子的说法,现在是经济上行期,天下的矛盾并不激烈,下面的百姓满意这样的生活,自然不会想游行示威这样的事情。
太子,我等年纪还是太小了,现在还不是治理天下之时,我等还是把在高陵县的所见所闻记载好,交给校长即可。”
英雄愕然道:“没有游行示威可以玩,来长安城这么久,某还没见过。”
但他很快反应过来道:“陈卖,我的作业交给你帮忙来写。”
徐爱民道:“但父亲也说过,只有经济处于上升期的时候,百姓才有一定的议价权,真等经济下行,工作岗位变少了,几个人争一个岗位,百姓更没有什么话语权。”
“我还是觉得这些农户没有自己的组织,一盘散沙,又没有远见,过于得过且过,城里的工匠就在墨家的组织下,就敢跟那个作坊主斗争,他们就敢在经济上行的时候,制定《均富贵法令》”
张辟彊苦笑道:“太子,我们不是墨家巨子,没有这么高的威望,今天要是秦巨子在,宋岩他们肯定马上就上街游行。”
徐爱民抓了抓自己的脑袋,他想做的事情好像一切都被年龄和威望限制住了。
六月十日,高陵县,县衙。
县令卓虹一大早就召集全县汉吏议事。
“第二纺织工业区已经破土动工,你们所有人办事的效率给我提示起来,不要像大爷一样什么都推脱,现在来我们高陵县建作坊的人都是大爷,是我们要请的人家建作坊在高陵,而不是人家要讨好我们在本地建纺织作坊。
人家有什么麻烦,我等应该给他们解决好,而不是自己当大爷,来什么吃拿卡要,把人气走了,人家就到别的县去见作坊,少了一個作坊,我高陵县要少多少税金,百姓要少多少工作岗位。
要真有这样没有大局观的汉吏,某发现一个处理一个。你们一个个要有忧患意识,这两年是我们高陵一线发展的转折时期,发展好了,我们高陵县小长安的名头就名副其实,朝廷是非常重视有治理能力的汉吏的,政绩好,我等的仕途自然就畅通。
长安城的纺织厂也是有数,等他们撤完了,像这样天上掉钱的事情就没有了,今天我们努力多留下一家作坊,年底就可以多几百奖金,说不定大汉月报还有我等名字。”
“诺!”所有高陵县汉吏道。
虽然有不少人不认可卓虹的话,但现在的确是天上掉馅饼的时期。
《均富贵法令》长安城执行的最严格,现在工匠的收入普遍比法令颁布之前增加了五成,要知道长安城的俸禄本就是整个大汉最高,再增加5成,随便是最普通的纺织女工俸禄都超过了1200钱,高技术的大匠收入增长的更是夸张,他们以技术分红,几万十几万者比比皆是,月入过万终于可以算进统计数据当中,虽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数据,但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这说明大汉正在形成一个金领行业。长安城的财富终于增加了几分向下流动的趋势。
这种趋势对普通的工匠而言,自然是天大的好事情,他们每年可以增加两三成的收入,可以预见自己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长安的中产阶级,小市民阶级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膨胀。
新生的金领阶级开始出现,他们以技术为根本,乘着蒸汽机的东风快速膨胀,收入超过普通的工匠十几倍,甚至比很多小作坊主都要高。
同时徐凡也鼓励提升工匠的地位,尤其是这两年大汉在没有出现军功授爵的情况下,因为研发了利天下机器,而受分封的工匠多达十几位,虽然都是一些虚封的男爵子爵。
但明显整个大汉的社会,对于学技术的热情提升了十几倍。工匠的社会地位显著提升,最起码在长安城的汉吏,联姻已经开始把那些有技术的大匠,看成是和自己门当户对的家族。
那些有技术的工匠更是被看成青年才俊,谁知道人家会研发出什么利天下的机器,让他们的家族光宗耀祖,一跃成为大汉的贵族阶级,每年都有无数人成为大汉的新工匠,工匠阶级的力量快速壮大,已经占据大汉人口当中的一成。
相对而言,作坊主他们这几年则是痛并快乐,他们快乐的源泉,则是因为蒸汽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蒸汽机的技术越来越成熟,马力也越来越高,应用面也越来越广,轰鸣的蒸汽机给大汉带来了几倍的生产效率,任何一个行业只要和蒸汽机结合,产能就会提升好几倍,随着来的则是利润的提升,金钱就像滔滔不绝的大河之水涌入他们的口袋当中。
对于作坊主而已,蒸汽机就是他们的财富密码,是他们获取财富的最好帮手,蒸汽机推广的这几年时间,拥有蒸汽机的作坊主普遍的财富提升了一倍以上。
但他们痛苦的根源则是朝廷的均富贵法令,让他们生产成本不断提升,最让他们痛苦的是,这还不是一次性,而是分成5年不断的提升,他们只能看着自己的作坊,利润率一年比一年降低。
这其中纺织业作坊主是最矛盾的,纺织业本就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俸禄占成本的比例极高,这两年长安增加5成的俸禄,差不多提升他们两成的成本。
对其他高技术产业来说,两成的成本可能算不得什么,但对于纺织业这个已经饱和的市场而言,增加两成的成本,让他们的成本再次接近利润线附近,5年前的产能危机好像如影随形的要降临在他们头上一般。
但与之对应的是俸禄增加,普通百姓的消费能力的确是肉眼可见的增加,根据上计的统计,5年前长安城消费布匹的数量大致是每年百万匹上下。
而现在长安每年消费的布匹数量达到250万匹,这其中有五分之一都是高档的蜀锦,羊绒布等高消费品,长安城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又养活了无数纺织作坊。
要是没有均富贵法令带来底层百姓的财富快速增加,只怕蒸汽机提升的纺织业效率,足够挤破所有没有蒸汽机纺织机的作坊。
更重要的是这些纺织作坊的根在长安。蒸汽纺纱车,蒸汽纺织机,和其他各种机器,不是长安城独有的,就是长安城这里质量最好,价格最低,纺织厂想要提升效率,也离不开这些机器,而且蒸汽机坏了,也需要懂这些机器的大匠来维修。
这样一个消费能力强,却又人力成本高的市场,让他们既难以发展,又舍不得退,可谓又是左右为难,爱恨交织。
但这些作坊主没有为难多久,他们很快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好方法。就是作坊迁出长安城,但又不迁出关中。
长安城的俸禄虽然高,但关中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高俸禄,长安城四周的县邑的俸禄还是非常低的。在这种情况下,关中其他县城就成为了这些纺织厂的首选之地,相比俸禄高昂的长安城,这些县城因为俸禄基数低,俸禄长了五成也没有超过千钱。
而且这些县城又处于关中之内,现在关中大部分的县邑都通了轨道,200里范围内一日即可抵达长安城,不管是购买机器还是请大匠维修机器,都极其方便。
于是从去年开始,先是小的纺织作坊主离开长安城,到长安其他附近的县邑建立厂房,而后离开长安城的纺织作坊越来越多,甚至连中型大型的作坊都有几家。
要知道现在长安城每年生产的布匹超过了五百万匹,这些产能转移一半就是250万匹,一匹布的均价算600钱,这就相当于是15亿钱的产能转移。
如此庞大的产能转移,给任何一个郡县都能让他们暴富,对于小县城来说,即便是抢下了十分之一,那也是一笔天价的财富,能给本县带来一两亿的财富,几千万的财政收入。
而高陵县本就是长安的卫星城市,县城有一定的纺织业基础,同时长安联通洛阳的轨道还经过高陵县,交通可谓是极其便利,从高陵县坐轨道马车去长安城,只要半日时间。
最重要的是高陵县的纺织女工的收入远远没有长安纺织女工高,即便已经经过两轮提升俸禄,高陵县纺织女工的俸禄普遍在800钱左右,正好比长安少了三成,把纺织作坊迁移到高陵县,女工的纺织成本就相当于没有增加。
但却又没有远离长安城这个庞大的市场,甚至连他们的老客户都没有减少,作坊虽然来到了高陵县,但运输的成本却没有提升多少。
所以在高陵县当了几年县令的卓虹忽然就被这破天的财富砸,去年高陵县接收了长安城几十家小型纺织作坊,把高陵县原本的纺织作坊区彻底填满,当年高陵县就增加了3,000万的税金,税金增长率在整个关中县城当中独占鳌头。
而今年有更多的作坊主想要来到高陵,卓虹自然是张开大门,欢迎这些财主。
纺织区没有地了不要紧,他可以弄个纺织二区,下水道,排水沟,道路都马上给你们建设好,厂房也给你们介绍价格最低廉效率最快的工程队,保证以最快的速度,让伱们这些纺织作坊主重新开张。
相对大汉的其他官员,卓虹是从管事步入大汉政坛的,他的观念没有其他汉力那么死板,还是以经营作坊的方式经营高陵县,人家给你带财富过来,你讨好一点又怎么了。
为作坊解决一个后顾之忧,这不是县令应该做的事情,多一个作坊主在本地,那就多一个税金的来源。
卓虹的这番做法,虽然让其他的汉吏议论纷纷,但在作坊主他们看来,能以平等姿态看他们的汉吏太难得了。
于是高陵县的第二纺织作坊区还没有建设完,就有十几家作坊有意迁移到高陵县。
所以徐爱民他们来到高陵县的时候,发现整个高陵县就好像一个大工地一般,因为卓虹就是要建设好高陵县新区,迎接第二批的作坊到来。
(本章完)
(https://www.qkshu6.com/shu/47526/31962.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