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3章 951【垂危】
推荐阅读:我有一卷诸天神女录 真灵进化 在庙里当神灵,镇杀万千妖邪 我真不会辅助 财务自由从天天中奖开始 开棺有喜,短命王爷夜夜缠 不醒 美食复苏 退婚后,三个幼崽把她拉进大佬怀里 网游神豪:从天龙开始无限刷钱
平心而论,宁太后并不反对陆沉乘胜追击的奏请。
一者,景帝之死对景军的打击确实很沉重,但这不代表景国就此沦为不堪一击的废物,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对方还有布置在定州北部、定州西部和靖州中西部的大量兵力,加起来约有二三十万人。
眼下大齐占据上风,不趁这个机会收复失地,难道还要等景国回过劲来?
二者,宁太后虽是女流之辈,却也知道大齐当年遭受的屈辱,更不会忘记她公公高宗皇帝和她丈夫哲宗皇帝的遗志,那便是收复河山还于旧都。
从这一点来说,她没有任何理由拒绝陆沉。
三者,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今大齐兵马尽握于陆沉之手,她不希望在眼下这个时候闹出中外决裂的场面。
可是宁太后没有想到会在高焕这里出问题。
她对国库的情况并非一无所知,否则她不会将内府库的九百多万两银子拿出来直接划拨给户部。
这笔钱来之不易。
其中包括当年陆沉从河洛巨户那里刮来的八百万两,以及查抄京城叛乱四家门阀的收获。
因为这两笔进项,内府库存银两千四百多万两,李端在世时便已用去四百多万两,李宗本继位后为了那场仓促的北伐又用去五百多万两,再加上前后两任帝王的国丧,等到宁太后执掌大权之日,内府库只剩下一千一百万两有余。
即便如此,宁太后也咬牙拿出九百多万两充作军资,只留下二百万两以备不时之需。
在她想来,这笔银子加上国库先前的储备,能够支撑从去年秋天到今年入冬这段时间的支出,等到今年九月开始各州财赋入京,这又是大概两千万两,无论如何都能挺到明年夏秋之际。
这是她能给陆沉最大的支持,到那个时候即便陆沉想继续打,她也只能强迫他停下来。
否则朝廷会彻底崩塌。
“现在才十二月初,距离明年财赋入京还有十个月,国库里就只剩下七百多万两银子。”
宁太后凤眸渐冷,语调渐高:“高尚书,你要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陛下息怒,容臣细禀。”
高焕不敢大意,虽说因为陆沉的关系,朝中重臣对他很尊重,但他见识过宁太后的果决。
即便看在陆沉的面上,宁太后不会要他的脑袋,可这件事说不清楚的话,龙林高氏肯定会倒霉。
他紧张又急促地说道:“陛下,截至去年十二月,国库存银两千一百七十三万两,其中一千八百九十万两为当年财赋收入,余者为前年结余。后来陛下从内府库划拨九百三十二万两,共有三千一百零五万两。”
“过去的一年里,国库共实际支出三千三百七十万两,故而亏空二百六十五万两,这笔银子是臣以户部的名义从坊间拆借而来,目前已经偿还,账目一清二楚。”
“从今年九月开始,各州财赋运送入京,计银两千一百三十万两,除去清偿那笔拆借的银子,另有开年必须拨给朝廷各部以及下面州府的八百七十万两,再除去最新一批供应给江北大军的粮草、军械、冬衣等各项物资的费用以及军饷,便只剩下七百四十七万两有余。”
高焕显然对这些数字烂熟于心,他这段时间经常头疼失眠,此刻更是无比愧疚地说道:“陛下,臣保证户部每一笔进项和每一笔支出都清晰可查,臣……臣真的没有贪墨一分一厘啊。”
宁太后默然,良久后说道:“哀家信你。”
“谢陛下!”
高焕抬头看了一眼,又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现在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今雷泽平原大战已经结束,捷报中言明我军战士阵亡三万余人,靖州平阳城外的大战也已到了尾声,臣预计这两场大战的善后抚恤大约需要一千万两。”
宁太后眉头深深蹙起。
光是这一项就存在两百多万两的缺口,而且朝廷接下来一年的支出不只有军费一项!
高焕先前所言那笔八百七十万两是明年的预算,这本来就是精打细算、甚至在很多方面强行扣减的结果,但是谁敢保证明年各地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万一某地出现水灾旱灾甚至是地龙翻身,朝廷要不要赈济灾民?
即便不谈明年的麻烦,眼下国库实际上连一千万两都拿不出来,除非扣下那笔八百七十万两的预算,可是那样一来朝廷和下面的州府就会直接陷入瘫痪。
两位宰相尽皆陷入沉思,高焕所说的麻烦确实很棘手,但还不至于让他们尤其是许佐束手无策,只不过眼下他们不便公开表态。
礼部尚书孔映冬出班一礼,禀道:“陛下,臣斗胆妄言,是否能让淮安郡王暂停进军?臣虽不通户部庶务,却也知道军费开支在动与静之间的区别。粮草转运靡费甚巨,相较平时要多耗费四到五倍,若是大军驻扎休整,朝廷便能缓口气,否则难以为继。”
吏部尚书姚崇顺势说道:“陛下,孔尚书言之有理,并非朝廷不支持淮安郡王和边军将士,臣等皆知一鼓作气的道理,但是也要考虑实际情况。方才高尚书曾言,过去一年多朝廷军费开支达到两千四百万两之巨,其中还包括陛下从内府库拿出来的九百多万两,这足以证明朝廷对边军不遗余力的支持。”
“是啊,不妨缓一缓。”
“景帝一死,大局便定,何必急于一时?”
“今年局势如此艰难,我朝大军尚能击败强敌,只需休养生息两三年,届时再收复失地岂不是易如反掌?”
“国库几近干涸,总不能横征暴敛盘剥百姓啊。”
群臣的讨论声逐渐热烈起来。
李景达漠然旁观,心中冷笑不止。
他当然知道这些人说的话是事实,朝廷也确实缺银子,毕竟这是高焕亲口所言。
高焕身为陆沉的亲信,要不是他先开口,恐怕旁人不敢提出罢兵之议,要不然很可能步瞿弘毅和朱瑞谦等人的后尘。
李景达也相信这些人此刻的心理有一部分是为朝廷大局着想,但是肯定有人浑水摸鱼,不想陆沉进一步攫取功劳。
阵斩景帝就已经功高难赏,再让陆沉收复江北丢失二十年的疆土,这件事只要想想就觉得可怕。
高焕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他何尝不知此刻殿内的风浪是借着他的势,可他就算把高家祖宅都卖了,也没有能力帮陆沉扛起一两千万两银子的缺口。
这已经不是他能解决的问题,陆家商号同样扛不起这份重担。
从始至终,宁太后和两位宰相都没有表态。
“陛下,臣有本奏!”
一片纷扰之中,李景达洪亮的嗓音骤然出现。
宁太后颔首道:“讲来。”
李景达正色道:“陛下,景帝虽死,景军仍有数十万兵马,若是让他们挺过这道难关,将来依旧会是我朝的强敌。唯有趁着眼下他们最虚弱的时刻,以决然之势收复江北失地,重振我朝民心。只要能将景军赶回泾河以北,我朝再休养生息积蓄实力,将来定能灭景以平天下!陛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宁太后缓缓道:“李卿之言,哀家亦知,然而方才你已听到高卿家所奏,现在朝廷入不敷出处境艰难,几乎经不起半点风浪,如之奈何?”
李景达躬身一礼,坚决地说道:“陛下,臣累受皇恩无以为报,值此国朝艰难之际,臣家中尚有浮财些许,田庄若干,臣愿折成银两献于朝廷以作——”
群臣遽然变色。
“南浔侯!”
薛南亭一声喝断李景达的话,看着这位年过五旬的军务大臣,他不禁钦佩又头疼。
杀家纾难固然是极其可贵的品德,但是这样一来李景达置满朝文武于何地?
他若捐出身家支持朝廷,其他人难道视若无睹?
这句话要是传出去,李景达以及他身后的宁化李氏必然会立刻成为众矢之的,他不为自己考虑,总得为李家几百口人想一想吧?
再者,朝廷逼迫文武百官破家舍业充作军资,宁太后和年幼的天子岂不是要被天下人戳脊梁骨?
问题需要解决,但不是用这种决绝的手段。
薛南亭放缓语气道:“南浔侯,兹事体大,再做商议,不必急在这片刻之间。”
李景达咂了咂嘴,虽然他看不惯孔映冬之流的文臣,对薛南亭这位呕心沥血二十年的宰相还是很尊重,因此老老实实地退了回去。
便在此时,御座上传来宁太后温和却有力量的声音。
“关于银匮一事及边军下一步计划,列位卿家限三日内各上一折阐明对策。”
“今日朝会暂且到此,薛相、许相请留对。”
……
南城,魏国公府。
自从两天前江北大捷的消息在京城传开,城内各处洋溢着喜庆气氛,宛如年节提前到来,甚至比年节更隆重。
然而这座盛名在外的国公府内,仆人们脸上的悲戚挥之不去。
那位为大齐付出一生的魏国公大略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即便宫里十分关注他的身体状况,送来各种名药,甚至还有两名太医住在府上,却无法改变生老病死这些人间至理。
内宅正房的卧室内,赋闲在家的厉良玉站在床边,尽量缓慢清晰地讲述着京中的动静。
良久过后,床上响起一个非常虚弱的声音。
“你去一趟宫里,就说老臣残躯无力,不良于行,请太后娘娘、皇帝陛下并两位宰相,屈尊……屈尊纡贵,来一趟寒舍。”
“是,父亲。”
厉良玉双膝跪地,叩首领命。
再起身时,他已然满面沉痛,泪流不止。
(本章完)
(https://www.qkshu6.com/shu/4772/118986560.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