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投资分析方法论(下)
在投资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人只能赚到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
确实,认知水平决定了我们的赚钱能力,如果是靠运气赚到的钱,那大概率最终也会凭实力亏光。
道理浅显易懂,但是落到行动上,我们具体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认知呢?
要提高自己对市场和投资的认知,除了系统地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之外,阅读每天新鲜出炉的财经资讯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比起书本上经过时间沉淀的理论知识,财经资讯更新、更快、更有针对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下的市场脉搏、更新和提升自己的认知、发掘潜在的市场热点和投资机会。
但是可能有人要说了:
我也知道财经资讯重要,所以关注了上百个财经公众号,但是每天铺天盖地的文章根本读不完啊!
而且就算我努力去读了,那些新闻资讯里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很多时候看完了也不知道它到底说明了个什么问题,更不用说怎么把这些信息运用到投资上了。
没错,这样低效率地阅读海量财经资讯,不仅难以给我们的投资带来多少助益,反而很容易让你陷入到严重的信息焦虑之中。
那么,正确筛选和有效阅读财经资讯的方法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来说道说道。
一、财经资讯通过什么帮我们赚钱?
说到我们阅读财经资讯的动机,“提高认知”只是一种手段,而至于最终的目的,相信大家都一样,而且都特别直接和朴素——赚钱。
既然话都说到这了,那么你想利用财经资讯赚钱,首先就要想明白财经资讯为什么能帮你赚钱,或者说它能通过什么途径帮你赚到钱。
系统地来思考,财经资讯提供的信息之所以能让我们赚到钱,是因为我们有可能通过了解这些信息,与其他的投资者在三个维度上拉开差距、形成优势,这三种差距分别是——时间差、广度差和深度差。
(一)时间差
我们前面说过,财经资讯相比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一个重要的优势就在于它的时效性。
在市场上,利好或利空消息每时每刻都在对市场情绪构成影响,一些重大和意义深远的事件甚至能够从根本上影响一家公司或一个行业的基本面。
因此,理论上来说,只要我们能比别人更快、更早地了解到重要的资讯,就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差来赚钱。
比如,着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就曾经在1815年靠着强大的情报网络,比官方提前一天得知了拿破仑滑铁卢战败的消息,凭借时间差在投资中大赚40%。
再比如,在前段时间爆火的电视剧《繁花》里,南国投的强总作为神秘的“市场主力”,凭借着巨量资金和内幕消息把目标公司的股价炒得翻云覆雨,而身处场外的宝总则靠着花血本从李李那里买到“关键信息”,同样在与强总的博弈中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这些都已经是过去的故事,要想在当前这个时代玩时间差,已经非常困难了。
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大爆炸和高速传播已经完全打败了罗斯柴尔德家族那样的旧式情报网络。你知道的信息,别人也都已经知道了。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监管和法治的不断完善,强总那样的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提篮桥监狱的铁窗泪。
虽然现在也有一些机构试图通过爬虫程序等技术对某些行业的实时数据进行先人一步的分析,然后基于分析结果打时间差来赚钱,但这些渠道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就太难了。
(二)广度差
广度差顾名思义,就是我们不求知道信息的时间比别人早,但求知道的信息比别人多。
但是,这种以量取胜的思路其实有很大的缺陷:
首先,它会让我们患上“错失恐惧症”,每时每刻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重要的市场资讯,每一条信息无论是什么都想要去了解,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高度焦虑。
其次,以量取胜很容易量大不精,牺牲对深度的追求。就算你的信息覆盖面再广,如果都只是用浅尝辄止的方式获取到的信息,那也很难沉淀下什么真知灼见,更难以指导我们的投资。
(三)深度差
深度差,就是我们不跟别人比获得信息的时间早晚或信息量的大小,而跟他们比谁懂得更深入。
首先,从供给侧来说,深度差就是你对某个行业或公司的了解比其他投资者更透彻。这种透彻要么源自于你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学习,要么这就是你所从事的行业。
很多人费尽心力寻找市场热点行业,却常常忽略了一个最有可能让你挣到大钱的行业——你自己所在的行业。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从业者,你不仅会比市场上的绝大部分投资者更了解这个行业,更有机会先人一步了解到一手资讯,也能够在相关股票遇到回调下跌时,基于自己对行业的了解而拥有更坚定的信心,拿得住、赚得到。
其次,从需求侧来说,深度差就是你比其他的投资者更深入地懂得某个行业产品所面临的市场和用户。
比如,你是一个深度沉迷游戏的玩家,那么对于游戏这个在投资中分析起来颇有门槛的行业,你作为一个一线核心用户,就会比其他投资者理解得要深入得多,你能对各家游戏公司的产品如数家珍、知道每一款产品的优势和痛点,那也自然能直观地感受出每家公司的未来价值和潜力。
再比如,你对一个行业并不熟悉,但却可以通过大量的资讯研究和学习去了解它的市场,通过细致观察去理解它的用户,包括从研报中学习、亲自试用产品、刷互联网上的产品测评、试用报告、买家评论等等。
总之,深度差是真正的通过“认知”赚钱,它是三个途径中最需要学习和思考的,耗费精力、没有捷径,但却是最适合普通投资者的一条踏实而可靠的路径。
二、财经资讯的类型
既然打造深度差是利用财经资讯赚钱最靠谱的办法,那么我们究竟该通过哪些资讯(怎样的资讯)来制造深度差呢?
我们通常所说的“资讯”,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具体来说,它可以被划分为四个类型:
(一)数据
数据是最基础的一类资讯,它本身未经加工,也不带任何的情感和判断,只是忠实地向我们呈现一些事实。数据类型的资讯描述的是一个关于“什么(What)”的问题。
比如,“A公司过去五年的净利润分别为378亿元、440亿元、495亿元、557亿元、654亿元”,这句话就是一组数据的呈现。
(二)信息
信息比数据要稍微高阶一些,虽然信息类型的资讯描述的依然是一个关于“什么(What)”的问题,但它可以看作是对数据所描述的事实进行的一种概括和提炼。
比如,基于前面A公司的净利润“数据”,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就是:A公司过去五年净利润不断增长,增长率分别为16%、12%、12.5%、17.4%。
(三)知识
知识又比信息要更加高阶一些,它可以看作是从信息中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加入了判断,从而回答了“这个信息说明了什么”的问题。或者说,知识类型的资讯所描述的是一个关于“怎么样(How)”的问题。
比如,基于前面的A公司“信息”,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的“知识”就是:A公司过去五年的历史净利润增长呈现出稳定且持续的向好发展态势。
(四)智慧
智慧很显然就是最高层次的资讯了,当一条资讯经过提炼、分析和加工,就会形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象背后的逻辑和原理、能够指导我们实践的智慧。所以,智慧类型的资讯所描述的是一个关于“为什么(Why)”的问题。
比如,基于我们前面得到的关于A公司的“知识”,我们再进一步去追问为什么A公司的历史盈利增长情况这么好呢?
然后通过对A公司产品和经营模式的研究,我们可能就会发现,公司的盈利增长主要来源于强大的品牌溢价护城河,渠道销售商和消费者争相抢购公司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而这样的研究发现,就是我们最终得出的“智慧”。
总之,这四种资讯类型是层层递进的,越往下走,深度越深。
所以,在进行资讯筛选和阅读时,知识和智慧型的资讯很显然能带给我们更多、更有深度的讯息,是真正值得我们寻找和精读的内容。
那么,哪些类型的财经资讯才属于知识和智慧型呢?
我们可以把平常接触到的财经资讯,简单粗暴地分成两大类:新闻、分析报告。
(一)新闻
新闻类的资讯一般都属于数据和信息类型,它讲求的是高度的时效性,是要把最新、最热的资讯以最快的速度让读者知晓,因此新闻报道通常是没有时间进行太多加工和分析的,它们主要还是以基础数据和信息的传递为主。
这类资讯对于我们快速及时地了解市场动态是必要的,但是它很难拉开我们与其他投资者的信息深度差。
(二)分析和报告
与新闻相对应的,就是关于市场财经资讯的深度报道、深度分析文章,以及专业研究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等等。
这一类资讯通常就属于知识和智慧类型.
它们是基于既有的数据和信息,经过梳理、整合、提炼、分析,最终得出的一系列逻辑、结论、观点和判断,能够让我们站在市场专业分析人士的肩膀上,了解到更本质、更有深度的高质量讯息,含金量很高,值得我们去芜存菁地去寻找和精读。
当然,对于研报等专业资讯,大家也不要因为它们高大上的外表就产生过于浓重的滤镜,券商研报的质量其实也良莠不齐,甚至有爆出过主分析师将分析工作交给实习生来完成而闹笑话的事件。
比如,去年底西部证券的一份研报中,分析师本该把比亚迪新款车型跟竞争对手的新款车型(名叫“坦克”)进行对比,而实习生却望文生义地把比亚迪拿来和T-90主战坦克进行了对比,这匪夷所思的翻车事件一时贻笑大方。
所以,大家在阅读研报时也要注意筛选:
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多关注有荣誉傍身、在市场上更负盛名的分析师团队。
这样的团队往往有更好的资源、也会更珍惜自己的羽毛,不容易出现基本事实错漏等低级分析失误。
要找到这样的团队,可以多关注券商分析师的奖项评选结果,比如业内知名的新财富、金牛奖、水晶球奖、金麒麟奖等等,不过也不宜完全迷信排名哦。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更多关注公募分仓收入高的机构所撰写的研报。
我们国内的券商研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就是为投资机构提供分析研究服务,然后投资机构支付高昂的佣金来为研究付费。
而公募基金就是各类投资机构中最大的金主爸爸,所以一家券商的公募分仓收入越高,通常就说明它的研究能力越受市场认可。
从去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佣金分仓收入排名前五的券商机构分别是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广发证券、长江证券、招商证券,而且这个排名多年来都比较稳定。
三、如何对财经资讯进行筛选和有效阅读?
了解了财经资讯的分类,也知道了我们筛选的原则是着力制造深度差,下面我们就具体从操作层面看看要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原则,有效筛选和阅读财经资讯:
(一)轻松模式
对于知识水平或投资分析能力有限,以及对财经资讯的深度和信息量没有太高要求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在筛选和阅读财经资讯时只要记住以下三点即可:
1、少看新闻,多读深度分析和报告:正如前文所说,深度分析文章和研究报告是经过提炼和加工的知识和智慧类型资讯,多把时间花在它们身上,能更好地帮你制造深度差。
2、重要的新闻会自己来找你:很多人说市场上每天消息很多,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其实鉴别的方法非常简单:真正重要的新闻,即使你不想知道,它都会自己出现在你面前(在各大媒体的头条报道里、在朋友同事的闲聊里),而那些你会错过的新闻,通常都不那么重要,所以专注于真正“大新闻”的意义和影响即可。
3、学习研报的分析逻辑,而不是结论:分析师关于这家公司究竟值不值得买入的判断只是一家之言,这种操作建议我们甚至是可以完全忽略的。在阅读研报时,真正重要的是观察和思考分析师进行分析的思路、逻辑和方法,学到了这些,你自己也能把新闻和信息变成知识和智慧。
(二)挑战模式
如果想要挑战自我,想从财经资讯中形成更多专属于你的有效信息、知识和智慧,那么首先就需要更广阔的信息来源,其次就是尝试自己对这些资讯进行归类、阅读和分析。
1、信息来源
1)新闻聚合器:
比如万得、同花顺等APP,它们就像一个筛选器,聚合了各大通讯社的大量财经讯息,并通过算法进行筛选和推荐,打开它们的新闻提醒功能,就能第一时间接收到市场最新的重要新闻资讯。
2)官方媒体:比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基金报、证券时报等等,都有公众号。
3)专业财经媒体:比如36氪、虎嗅、券商中国、申万宏源宏观、格隆、智谷趋势等等。
4)海外媒体:比如Bloomberg、Wall Street Journal、Financial Times、Reuters、Economist等等
2、资讯的归类、阅读和分析
一个可以参考的方法是:
1)每天创建一个日文档,每周创建一个周文档。
2)每天抽时间浏览一遍信息来源中的各类资讯标题,思考每一条资讯的重要性和紧急性:
如果重要且紧急,则把标题和网址放入日文档+周文档;
如果重要但不紧急,放入周文档;
如果不重要也不紧急,则直接忽略。
3)每天花一个小时左右,阅读日文档里的资讯,并针对每一篇资讯写一句话的分析/点评/读后感,其实也就是要确保自己理解了这个事件及其影响。
4)每周对资讯进行归类并总结分析:
在周末,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对你放在周文档中的所有资讯按主题进行归类整理,参考你在日文档中的点评和分析,把这一周的大事件进行梳理。
然后在每一个主题之下,尝试用你自己的语言、逻辑和思考,把该主题的资讯都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分析和总结,帮助自己回归过去一周市场上发生了些什么、各个热点主题出现了什么新进展、可能对未来行情产生什么影响。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把数据和信息亲手加工为知识和智慧的过程,坚持这样的练习,能很好地锻炼我们思考的系统性和分析的逻辑性,不断制造深度差。
四、总结
财经资讯可以通过时间差、广度差和深度差来帮我们赚钱,但只有深度差是真正通过“认知”赚钱,也是最适合普通投资者的一条靠谱路径。
我们日常接触的资讯,由浅至深可以分为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四种类型,新闻通常属于前两类,而深度分析和研究报告通常属于后两类,也是我们需要更多关注的类别。
对于财经资讯的筛选和有效阅读,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制造深度差。
如果想相对轻松地阅读和获取讯息,只要记住少看新闻,多读深度分析和报告、让重要的新闻自己来找你、读研报时关注逻辑而不是结论这三个原则,就足够了;
而如果想挑战自己,则可以尽力拓宽自己的信息来源,并且通过日文档和周文档的方法,养成定期进行资讯归类、阅读和分析的好习惯,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打造自己的资讯深度差。
(以上分析根据市场公开资料整理,所提及公司仅做学术交流和举例,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
(https://www.qkshu6.com/shu/47806/32376.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