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书 > 开局给秦皇汉武恶补科学[直播] > 第 159 章 太宗上位计【三一】

第 159 章 太宗上位计【三一】


【耶律休哥所率驰援大军赶到的时机也有些微妙,时值宋军围城半月未克军心已然疲惫涣散,且宋军因已深入辽地,又无事先规划,后勤因战线过长而出现了粮[cao]补给不及时的问题,颓势已然显露。

  耶律休哥见状先以五千弱兵诱敌,而后与耶律斜轸左右夹击宋军,宋军只好急忙调回围城部队,城内被困的辽军见状,知道是援军已至,也立马出城加入大混战之中。

  在辽军多路夹击之下,虽然人数比之辽军还要众多,宋军却惨遭大败。

  但最为耀眼的,还当属在混战之中大腿中了两箭,仓皇逃窜至涿州的赵光义。】

  虽然作为一个御驾亲征的皇帝却得到了所谓“仓皇逃窜”之评价,确实有些失面子,但也不至于成为最耀眼的那个存在吧。

  之前天幕说什么“车神”?

  难道是跟这个有关?

  苦于出生得太早而无法手握剧本的前朝王侯将相们当真是抓耳挠腮,就一句话,真想知道后续呢。

  【因为中箭部位是大腿,所以已然无法骑马,又因为逃跑的太狼狈,跟大部队也脱离了联系,辽军的追兵已然将至,别无他法,赵光义只好乘坐驴车继续南逃。

  正是在此处,赵光义展现了他高超的驾车水平,一辆平平无奇的驴车硬是给他开出了跑车的水准,辽军追击三十余里,却死活没能抓获宋太宗,只好收兵。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耶律休哥也因身上多处受伤,虽然也参与了追击战,但是他也没有骑马,是乘坐的轻车前往追击。

  史书上说“轻车追至涿州,不及而还。”

  何为不及,那就是完全赶不上赵光义的车速嘛。

  赵光义车神之称,一战成名,又有别称高梁河驴神,旨在表彰其高超的驭驴之术,毕竟这等技术,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

  此外,赵光义还拉开了宋朝皇帝干啥啥不行,逃跑排第一名的序幕。并充分向我们论证了,宋朝皇帝如此擅长逃跑,果然是家族遗传。

  难道说,这就是宋太宗别样的再造社稷?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赵光义:!!!

  虽然他在高梁河之战之中确实狼狈,也的确曾经乘坐驴车出逃,但是!

  他作为一个皇帝,饶是再狼狈,又如何可能是自己驾车呢?

  当然是誓死守卫他的那些随从之人为他驾车!

  天幕这简直是污蔑!

  身旁的宦官眼观鼻,鼻观心,虽然并不敢直言,但是也忍不住在心中疑惑。

  难道说驾车的不是陛下,这名声难道会好上一些吗?

  怎么感觉有哪里不大对劲呢?

  驴车?!

  虽然早就已经知道,赵光义此战恐怕与车会结下不解之缘。

  但是李世民万万没有想到,竟然是驴车?

  他以为怎么都得是辆马车呢。

  难道这驴车竟然能够跑得比马车还快

  ?

  作为爱马人士,

  李世民坚决不愿意接受这个结论。

  好不容易才和再造社稷与明成祖和解的朱棣:……

  晦气。

  再造社稷是这么用的吗?

  尤其是朱棣又忍不住联想到了赵光义那些被宋朝继承了的其他政策,

  感到更加晦气了怎么办?

  【不过嘛,虽然此次北伐有如此狼狈的巅峰时刻,但是十数年后追忆起这段往事的赵光义只能说做了亿点点的美化。

  虽然最终来了个静而思之,亦可为戒的转折。

  然而对于这场战争自己的表现,宋太宗还是送上了非常高的评价,让我简直跟实情对不上号。

  什么年少气锐,往则奋锐居先,还乃勒兵殿后。

  先不提太平兴国四年之时赵光义已经四十多岁了,从哪个角度都很难将其归入“年少”的行列。

  单单就这个还乃勒兵殿后,我只想问一句,连辽军骑兵都追不上的车神,你真的不尴尬吗?要不要看看这句话跟你真的对的上号吗?

  也是,连亲弟弟都能拱手送给[nai]娘,对于自己近乎为零的战绩美化个亿点点不也很是正常嘛。】

  时值[yin]雨天,赵光义原本就因战场旧伤而隐隐作痛的大腿此刻愈发疼痛起来。

  怎么就对不上号了呢?

  他当然奋锐居先了,无论是攻打北汉还是幽州,他不都亲临战场第一线了吗?更是在高梁河亲率禁卫迎击辽军否则这大腿又怎么会受此重伤?甚至于因为驾着驴车而逃被你们这些恐怕连战争都没见过的后世之人嘲笑至此?

  至于勒兵殿后也是实情啊,阶段[xing]的勒兵殿后如何就不算是殿后了呢?

  赵光义一点都不觉得自己那句话是什么夸张之语。

  分明句句都是实情。

  真·奋锐居先,勒兵殿后的李世民与朱棣顿时晒干了沉默。

  这种事情还要靠自己一张嘴吹的吗?

  不应该暗示一下手底下的臣子,让他们追忆自家君主的雄姿英发吗?

  哦,你说赵光义的臣子没有这个记忆啊,对不起,打扰了。

  【这场封神之战也为赵光义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让他万万不能忘记自己的“高光时刻”。

  物理意义的刻骨铭心。

  在高梁河之战之中大腿之上所中的两箭,成为宿疾,从此岁岁必发,后来更是因为此伤的并发症而亡,是他光辉峥嵘岁月的见证。】

  好一个光辉峥嵘岁月的见证。

  听闻天幕所言的众人终于难以克制自己的笑意。

  好吧,他们必须得承认,只要丢脸的主角不是自己,那么听到天幕如此调侃与内涵,的确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意趣呢。

  哎,怎么办,为什么天幕不能让他们同步观赏一下那位名叫赵光义的皇帝的表情呢?

  【当然,这场战争的余韵也十分绵长,前面不是说了吗,因为逃跑的速度太快,赵光义与大部队脱离了联系,宋军

  发现无法获悉太宗所在,便以为宋太宗已经祭了,于是便有人开始想要推举随军征战的赵匡胤之子赵德昭即位。

  不过很可惜,摆脱了辽军追兵之后,赵光义又辗转与前线取得了联系,众人只好含泪作罢。

  但也正是因为此举,让赵光义感受到了虽然赵匡胤已经死了,但是人家作为一个开国之君所具有的威信却并没有消散,于是开始着手整顿这一现象。

  才有了之后赵德昭自杀以证清白之事。

  总而言之,高梁河一战,宋军的[jing]锐部队折损惨重,让原本先天就有些不足,后天积弊已悄然开始积攒的宋军雪上加霜。】

  赵匡胤:……

  怎么,你一个皇帝都弃军而逃了,既然联系不上你,那么推举他一直与军队同在的儿子当皇帝又有什么不对的。

  这种事情在史书上不是屡见不鲜吗?

  这岂不是正说明了德昭之优秀?

  怎么就你赵光义要[bi]死亲侄子?

  还是两个!

  不错,等此次天幕结束,他把赵光义解决掉,就开始如此为德昭做势。

  【但是赵光义虽然遭遇如此惨败,不过此时的他对于燕云之地,还是有些想法的,之后的两年间,辽宋之间摩擦不断,互有胜负。

  赵光义也一直在密切关注燕云动向,还联络北边的其他部族一起围堵过辽国。

  当然,对于赵家皇帝的骨气,也不要有过高的期待,太平兴国七年的时候,赵光义也曾经趁着辽朝新帝即位之时向辽国谋取和平发展的机会,却没有收到辽国的回复,这对于仍旧处于战时的两国而言,无疑于是拒绝的信号。

  已经将国内继承人的问题解决完,颇为得意的宋太宗对于倒凑辽国的热情也没有他的后代这么热衷,于是便继续加紧了对辽国的备战。

  他坚信上一次北征失利,一定是因为准备仓促的缘故,只要他宋军拥有长期的准备,定然能够万无一失。】

  听到这个万无一失,李世民已经有些想笑了。

  这个赵光义是怎么做到的,虽然一次胜仗都没怎么打过,但是却对于自己统军的势力拥有这么大的信心?

  哪怕是他,也万不可能在开战之前认为自己可以万无一失。

  轻敌可是兵家大忌。

  算了,也不知道这个赵光义读过兵书没有。

  大概率是没有的吧。

  【赵光义这么普通却还能如此自信,一方面自然是他对于自己军事才能一以贯之的错误预判,另一方面,也是他对于情报工作的错误预判。

  他又一次听信了自己想要听信的奏报,认为辽朝如今“契丹主少,母后专政,宠幸用事。”

  是攻辽的绝佳机会。

  于是宋太宗不顾朝中文臣的反对,于雍熙三年,发动了宋太宗在位时期最浩浩[dang][dang]的一次北征,是为雍熙北伐。

  比较有意思的点在于,这个情报我只能说,你完全不能说他错。但是说他对吧,也只能说,对了,但没有完全对。从字面意思看,好像每一个字好像都没什么大毛病,但是跟现实有上那么亿点点的差距吧。】

  赵光义:……

  说好的辽国孤儿寡母,国力不稳的呢?

  谁知道会是这么个情况。

  武将们敢怒不敢言。

  什么情况?

  虽然辽国的确比设想中强大,但是……

  雍熙北伐失败的如此惨烈,官家的责任可一点不比错误的情报小。

  更何况……

  说句大逆不道的,听信错误情报的,不也是官家本人吗?

  【先说这个“契丹主少”

  ,当时在位的是辽圣宗,雍熙北伐之时,辽圣宗还不到十六岁,对于三十八岁才登基当皇帝,对于四十多岁的自己还能评价为“年少”的赵光义而言,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契丹主少”。】

  不到十六岁怎么了?

  你不能因为自己十六岁的时候一事无成就瞧不起别人的十六岁吧。

  刘彻有感到被冒犯。!


  (https://www.qkshu6.com/shu/5144/32253.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