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书 >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 第四百五十三章 攻克常温超导,不能依靠研究超导材料技术!

第四百五十三章 攻克常温超导,不能依靠研究超导材料技术!


首都。

    核聚变设计项目确立以后,还举办了一系列的科技会议。

    其中备受关注的是超导技术理论会议。

    技术理论会牵扯的不只是技术,还有理论,也就是未来的研发方向、发展方向。

    超导会议的前半程,依旧是各个机构发布最新的材料技术信息,让前来参会的人看到了升阶元素,在各材料领域的应用研究。

    邓焕山是最风光的学者之一。

    作为超导材料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好多学者都围着他打听超导材料的研究,而超导材料研究中心拿出的成果,是一种全新的一阶铁基超导材料。

    这就是王浩向航天局推荐的材料。

    在常温状态下,这种名为‘CWF-071’的材料,电阻率高于银、低于铜,也就代表其在常温的状态下,都可以顶替常规的导线使用。

    此外,CWF-071的转变温度高达201k,随着温度降低,电阻率也会大幅度下降。

    一般的导体,电阻率也都会随着温度下降,但下降的幅度并不大,CWF-071则是能够明显看出大幅下降。

    “未来CWF-071实现量产,就可以在很多环境里替代常规导体,充当导电使用。”

    邓焕山满脸笑容的说道,“超导材料的最终研发目的就是实现常温超导。”

    “在超导领域,升阶材料有非常大的潜力,我们下一步目标就是制造出转变温度更高的超导材料……”

    他还说出了既定目标数据--230K。

    这个数据非常惊人。

    230K,也就是零下43.15摄氏度,接近南、北极等特殊地带,就可以达到这个温度。

    实际上,邓焕山以及其他学者都下意识忽略了一个问题--

    电流承载力。

    现在所有投入应用的超导材料,都是复杂的金属化合物,而导电性能主要决定于金属元素。

    同样是实现超导状态,单质金属的电流承载率远远高于复杂金属化合物。

    CWF-071的电阻率低于铜,但电流载力远远比不上铜,常温使用CWF-071就必须要制造更粗的导线,才能在电阻值上持平。

    当然了。

    如果能够实现超导状态,其性能就一下子超过了铜,问题就在于,即便是一阶铁基超导材料的研发,也遇到了转变温度的极限问题。

    所谓‘转变温度的极限问题’,就是在研发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一个特殊的温度值,绝大部分超导材料的转变温度,都无法越过这个温度值,少部分能越过也很难超过太多。

    原来常规元素研究超导材料,转变温度的极限大概在180K左右。

    现在使用了一阶铁,则上升到了200K。

    在会议上就有科学院超导重点实验室的学者,谈到了‘转变温度的极限问题’,还针对性的做了研究报告。

    很多学者都思考起来。

    王浩倒是听的很有兴趣,他准备的报告是阐述超导材料的研究方向,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就是说明一种突破极限问题的方法。

    “升阶元素以及材料制造技术!”

    王浩上台做报告的时候谈到了两点,一点就是升阶元素,有关升级元素的内容可谈的太多了。

    “我们可以发现,应用了一阶铁以后,转变温度的极限有所上升。国内外很多材料团队都研发出了临界温度接近或超越180K的超导材料。”

    “受限于电流载力,大多数材料都没有应用价值。”

    “但不管怎么说,升阶元素的发现,提升了转变温度的极限数值。”

    “在研究升级元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比同温度下的常规元素,所有的升阶元素外层电子的活跃度都会提升,简单来说,也就是电阻率会降低。”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去推断,二阶、三阶或者更高阶的金属元素,也许常温状态下,就具有超导性能。”

    “当然,这暂时是无法实现的。”

    “我们还有一个方向,就是制造常温状态接近超导性能的高电流载力金属材料。”

    最后王浩说的和致密材料有关。

    致密材料让材料密度变高的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金属材料的电阻率。

    他们已经制造出了致密的银,常温状态下的电阻率,比常规的人银了五倍以上。

    这种材料作为导体当然非常有价值。

    只可惜,制造出来的致密银带有一定的辐射性,无法作为常规材料来使用,湮灭力场实验组正通过不断降低湮灭力场强度的方式,希望能够制造出不带辐射的致密银。

    ……

    在超导技术理论会议结束以后,很多人都在谈论王浩的报告。

    一般的超导材料会议,谈的就是超导材料制造技术,要么就是展示最新的超导材料,要么就是谈一下超导材料的研发方向。

    超导领域,实现常温超导就是最终目标。

    王浩的报告则感觉有些‘不讲道理’,他谈起了升阶元素以及材料制造技术,直接性从底层元素基础来降低材料电阻率、提升转变温度极限值。

    但是他说的内容却很有道理。

    很多学者都有的感慨道,“所以说,未来能够实现常温超导,靠的并不是超导材料技术的研究,靠的是湮灭力场的研究。”

    “想完全攻克一项技术,就必须要脱离技术领域才能做到。”

    “这也是常态了。”

    “有多少人、多少机构,在研究超导材料,只是从元素组成、制造方式来去研究,想要实现常温超导根本是不可能的。”

    “王浩院士说的太有道理了。”

    “我真是期待能够看到那种高阶的元素,只是感觉……短时间没有希望……”

    “……”

    超导材料技术领域就是如此。

    如果只是依靠常规的研究,几乎不可能解决转变温度的极值问题。

    现在有了一阶铁材料,200K就接近了极值上限,感觉大部分接近两百k转变温度的材料,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很难投入到应用。

    在应用方向来说,最广泛的还是141k的CW-019。

    这也是超导材料工业公司的招牌,生产最多、应用最广泛,已经应用覆盖了很多的领域。

    大量的材料机构用实验研究证明,只研究超导材料技术很难突破极致问题,就必须在其他方向上想办法。

    王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很好的方向。

    只可惜,大部分人无法参与到研究,他们也只能了解一下而已。

    王浩对于材料问题非常的重视,他们已经对于致密的一阶铁材料,也就是‘未来铁元素’给出了定义。

    ‘未来铁元素’,被命名为一阶β铁56。

    β代表排序第二,56则代表了原子质量,常规的致密材料则被命名为一阶α材料。

    比如,常规一阶铁,就是一阶α铁56。

    在返回西海大学的路上,王浩也思考着‘未来元素’方向的研究,“看来必须要开启实验了,短期目标是研究几种铁的同位素,希望能够找到一种不带有辐射的未来铁元素。”

    这个研究关系到强湮灭力场技术。

    ‘未来元素’不会受到特异现象的影响,就可以支持制造高强度的强湮灭力场。

    ……

    在回到了西海大学以后,王浩继续关注着F射线实验组以及湮灭力场实验组的研究。

    两个实验组进展都不错。

    同时,他还要参与核聚变设计项目,首先就是组建设计项目的主团队。

    这工作还是以汤建军为主。

    汤建军对核聚变的研究非常热情,都已经是超过60岁的老头,还精神奕奕的不断工作。

    在科技部门、科学院、国际科学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持下,项目团队很快确定了工作地点,就是在西海市的老政-府办公楼。

    老政-府办公楼被划定为管制区。

    团队的名字就叫做‘核聚变装置设计组’,名字听起来很是低调,但是旗下有十几个院士,几十个研究员,几百的工程师,常驻在主研究基地的也已经有三个院士。

    其中包括副总设计师汤建军、核物理研究所的周东伟以及科学院材料所的龚云伟。

    下面的研究员,暂时只有二十几个。

    二十几个研究员听起来似乎不少,但相对于核聚变项目来说,人数又显得太少了。

    核聚变装置设计组内部,已经成立了一个个专业的小组,包括主设计组、材料组、动力组、磁能组,能量论证组、电力组、计算机组等等。

    主设计组是王浩直接负责的,也是最核心的小组,负责核聚变装置主框架的设计,并会给其他的研究组分配研发工作。

    几个院士都在主设计组里。

    材料组是最大的组。

    核聚变装置的设计,一半的精力都要放在解决材料问题上,材料组自然有最多的研究员。

    能量论证组的负责人是汪百川,主要工作就是做内部能量强度、反应强度以及相关的论证和实验研究。

    磁能组则是负责外层螺旋磁场的部分,工作是把托卡马克‘不完善磁场’的设计和强湮灭力场外层磁场结合在一起。

    等等。

    王浩负责主设计工作,团队里也安排了自己的人手,分别是丁志强、颜静、肖新宇以及罗大勇。

    过去几个月时间,丁志强都一直在反重力形态研究中心工作,一线参与了很多的实验研究,对于湮灭力场实验也有了直观了解。

    这次做核聚变装置的设计,也就让丁志强也参与进来。

    王浩很期待丁志强能做出一些‘灵感’上的贡献,帮助推进核聚变装置设计的工作进度。

    颜静、肖新宇都属于‘自己人’。

    他们都是反重力形态研究中心的老人了,对于反重力场、强湮灭力场薄层、F射线都有深入的了解,不管是实验还是设计,都能给予不小的帮助。

    王浩让颜静加入设计组,还有个想法是希望她担任‘助手’。

    陈蒙檬是王浩的第一助理,但她的工作也有很多,大部分时间都要帮助处理信息、学者交流等事务,就没办法再参与设计工作。

    颜静进入设计组中,可以担任会议的策划以及记录工作,也可以随时上报其他组的研究进展,等等

    罗大勇则是附带的。

    王浩只是想设计组里多几个‘自己人’,而不都是老院士、老研究员,专注于理论工作、对复杂性论证有深入研究的罗大勇,也许就能对设计工作有促进作用。

    当然。

    这肯定和热情到让王浩头疼的朱萍无关。

    核聚变装置设计组的框架搭建好,王浩也来到了研究基地,召集了设计组的全体成员以及各研究组组长,召开了第一次研究会议。

    很多听到消息的人,都下意识认为是人员会议,研究团队才刚刚组建好,人手都还有些不足,也就是大家聚在一起认识一下,然后说上几句激励的话,调动一下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仅此而已。

    等他们进入到会议室以后,就发现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会议室的投屏上,已经出现了一个设计稿的框架,那是一个大型的圆形的装置,下面则是画着很多管道。

    当联系到设计工作,他们就知道框架可能就是核聚变装置。

    大家都来到会议室以后,王浩也坐在主位上说了起来,“正常来说,研究组刚刚组建,大家可能才来到西海,第一次会议就是认识一下。

    “我们也不是做争分夺秒的研究,似乎也不用太着急。”

    “但是,我希望设计赶紧完成,快点进入到下一步,就能够更快一些制造出核聚变装置。”

    “研究不是争分夺秒,但我不喜欢浪费时间。”

    “大家来看……”

    王浩说完以后直接进入讲解状态。

    所有参会的人都有点儿发懵,他们没想到第一次开会就直接进入工作,甚至对此毫无准备。

    他们一直在心里感慨,“不愧是王浩院士!”

    “雷厉风行啊!”

    “做事一点都不拖沓,或许就是这样的工作态度,才能完成那么多研究吧……”

    颜静、丁志强、罗大勇等人早就习惯了。

    王浩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做研究就是做研究,干净利索的进入正题,赶紧把研究做完才是正事。

    其他的都不重要。

    外界乃至于研究组里,很多人都认为核聚变设计工作是一个持久性的研究,可能会持续几年时间。

    但他们却认为……

    也许,很快。

    具体多快也很难说。

    “若是不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大概一年……够了吧?”肖新宇思考着做了个判断。

    “半年,差不多。”颜静这么样。

    罗大勇闷头不说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丁志强……

    他正在用力捂着脑袋,痛苦的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要加入核聚变设计组?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脱离王浩老师的魔掌……”


  (https://www.qkshu6.com/shu/524/31955.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