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反而竟成了大汉进步的绊脚石。
推荐阅读:季汉刘璋 她拿了修仙炮灰剧本 大明:我为天下师 我刷短视频被古人看见了 斗罗:武魂锤石,无限叠加被动 没人比我更懂穿越! 我在现代创建钦天监 雾都道士 轮回者刚退休,又进惊悚游戏? 道长别打了,大道都快磨灭了
第133章 反而竟成了大汉进步的绊脚石。
【后元七年,刘恒在未央宫驾崩,时年四十七岁。】
【从登基的那一天起,到他彻底的离开这个世界,他是始终都把节俭作为自己恪守的准则,将其贯彻到了最后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他留下的遗诏中,他明确要求自己的后事必须薄葬,百姓官吏只需哭灵三天即可,并且不得影响百姓娶妻嫁女、祭祀鬼神、饮酒食肉。】
【因此,后人给刘恒谥号为文,是为孝文皇帝。】
【而太子刘启登基后又以先皇圣德光辉普照天下为由,命人制作《昭德舞》来纪念刘恒,并为其树立太庙。】
【这也让刘恒成为了少数有庙号的皇帝,是为太宗。】
——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对于刘恒从始至终的节俭作风还是很敬佩的:“太宗皇帝以身作则,为天下人做了榜样,提倡节俭,体恤百姓,是为王道也。”
当然,他敬佩刘恒归敬佩,但自己却并没有打算做到那样的地步,毕竟此时的大汉国国力强盛,自己身为天子,该有的东西自然不能少。
在国力撑的起来的情况下,天子的种种东西可不单单只是享受,更是大汉的一种威严,是对外的威慑力。
再说了,效仿文帝薄葬必然不可能,他的帝陵已然开始修建。
他为大汉一雪前耻,彻底消灭匈奴,平定了大汉百年之内的边关之患,难道死后就不能像人间那般生活吗?——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伸手揉了揉刘启的脑袋,自己走后,他给自己的定制庙号,制作乐曲来让自己留名后世,这已然是对自己尽心尽力了,不枉自己对他一番培养。
刘启则不以为意,自己的父皇在治理天下上,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几乎都未曾有过什么享受,这难道还不够优秀吗,难道配不上一个太宗之名吗?
天底下,历朝历代中,能有几个比得上他的父皇!
不过神迹讲出了他们父子对彼此的付出,让他们平日里难以说出口的感情得以交流,父子二人还是很开心的。
——
汉朝初年。
刘邦也是放宽了心,自己的后代并没有像唐朝那样互相残杀,大汉的江山未来更是能有一个无比优秀的执掌者,他怎能不感到高兴?
手中的酒杯已然高高举起,张良萧何也同样为之开怀畅饮。
【刘恒在位期间,农业上与民同求,减轻赋税、徭役,劝课农桑;经济上促进了盐业、铁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汉朝商业体系的建立。】
【政治上采纳了贾谊、晁错等人的诸多建议,限制了地方和诸侯王的势力,通过种种手段连打带削的将权力收拢到皇帝手中。】
【即便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外部环境,留下了不少问题,但也为刘启留下了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诸多人才,更是为其灌输了很多休养生息的理念。】
——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不等神迹讲述完,刘恒已然不在意后面的评价,开始思索起了大汉日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匈奴的重要性显然不用再提,但除去匈奴后,剩下的自然就都是大汉的内部问题了。
<div class="contentadv"> 诸侯王、地方势力的问题在未来已然成了皇帝的心腹大患,让后世皇帝头疼的巨大难题。
而至于经济问题,他只是把握一个大致方向,提出需求,选择答案,诸多具体措施还是要手下人实施,日后再慢慢谋划和准备。
而人才问题,贾谊终究是个值得托付的人,想办法再进行一番提点,让其不要过于激进,留待有用之身,待到太子继位,便可开始施展抱负,实践他的理念,为大汉发光发热。
【汉朝的心腹大患匈奴未来的结局已然板上钉钉,将在汉武帝时期彻底迎来终结;刘恒的求取和平努力发展的策略如马政、粮草等问题也在解决的过程当中;最后剩下的问题便是老生常谈的诸侯王。】
【与汉朝刚建立时的异姓诸侯王的威胁不同,那时还有刘邦和老一辈的人在,皇权还算稳定。】
【可随着几代帝皇的过渡,尤其是在刘恒的安抚策略后,异姓诸侯王已然不再是中央的一大隐患,取而代之的同姓诸侯王。】
【起初为了平稳朝政而被刘恒提拔起来的他们,在刘恒的宽容政策下,力量不断积蓄,势力越发庞大。】
【再加上诸侯王成年子孙的不断增加,而朝廷所派的太傅却是年事已高,告老还乡,这种情形下,刘氏诸侯王们便越发的难以控制。】
——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对于神迹中的话简直再赞同不过,那些同姓诸侯王们对于权力的渴望一日大过一日,野心不断膨胀,甚至都想从他这皇帝手中分点权力,拿点东西!
那点心思简直是摆在了明面上!
这还难道还不是严重的威胁吗!
当年他父皇在位期间爆发了七国之乱,可当年有几人说了什么?
可后来,出现了多少人借此机会指责刘恒刻薄、不顾亲情伦理?
那七国之乱真的是因为刘启的削藩政策而导致的吗?怎么可能!
要知道,以吴国为例,他们四处进行贿赂,不断用金钱腐蚀中央朝廷,让他们为自己打掩护,同时还意图在中央朝廷进行买官行为。
最后还在自己的封地私铸铜钱、贩卖盐铁、兵马,反叛的力量已然准备的无比充分。
这种时候谁还信你没有别的心思?
没有父皇的削藩政策,这些藩地迟早也要爆发叛乱。
至于说不顾及亲情?
别说他大汉了,历朝历代哪一个天子能够重视亲情?
倘若重视亲情,偏袒亲人,那么江山还能守得住吗?
——
汉朝初年。
刘邦叹了口气,最后还是要走向郡县制的轨道啊!
他当初封了不少异姓诸侯王,也不过是为了防止出现秦朝那样快速倒塌的局面,避免自己的大汉创立即倾覆,但长远来看,国家还是更加适合郡县制。
而现在从神迹当中看来,后世也确实如此,那些同姓诸侯王们或许在自己乃至刘盈时期还有些用,但到了后面。
不仅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竟成了大汉进步的绊脚石。
(https://www.qkshu6.com/shu/768/117444421.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