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7章 李家人
第1447章 李家人
宋家村村口。
一队人马整整齐齐,带着物资伫立在此。
“见过锦宁县主!”
姜维和李家派来的负责人,率先走了过来。
这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五官端正,剑眉星目,棱角分明。
古铜色的脸颊上,有一双乌黑深邃的眸子。
身材高大而笔直,往前方一站不卑不亢,对着宋青苑拱手道,“在下李子昀,见过锦宁县主!”
李子昀?
从名字来看,想必是李家的后辈。
可宋青苑对京中李家的事了解不多,李家第三代究竟有哪些人,她还不甚明了。
所以只能微笑以对,同时把目光求助的看向姜维。
姜维会意,立刻上前介绍道,“县主,这是李老将军家的孙儿,李家二房的四少爷。”
“原来是四公子,久仰!久仰!”
“今日一见,果然如传闻中那般少年英才。”
宋青苑微微颔首,以示敬意。
她虽不清楚李家第三代都有哪些公子,可宋青苑却听过京中的传闻。
据说李家后辈各个人中龙凤,征战沙场,独当一面,乃顶天立地的好儿郎。
李子昀闻言,一拱手,“锦宁县主过誉了!”
“锦宁县主才真的是女子中的典范,忧国忧民。”
“前为学子捐盖国学馆,后为边关将士劳心劳力筹备衣物。”
“李子昀在此,代表边关数十万大军,向锦宁县主致谢!”
“四公子客气了……”
宋青苑,李子昀两人,互相商业性吹捧一番,便进入正题。
“李公子等人远道而来,舟车劳顿,宋家已备好酒菜,还请各位在此逗留,歇息,歇息。”
“待明日,家兄便与各位一同前去边关。”宋青苑说着。
早在京城之时,他们便已商议好,由慈善基金会的人,护送物资到达榆林,而后又二郎接手送去边关。
现在有李家人介入,那更再好不过,一路上能省去不少麻烦。
同时,也把这次算所带的物资透明化,清清楚楚的展示在李家面前。
表明她宋青苑账目透明,并未贪墨半分。
“如此……麻烦锦宁县主了!”李子昀客气的说着。
一边跟在宋青苑身后,解释道,“这次之所以跟着姜公子过来,是我本身就要去边关,正好顺路,便一起走了。”
李子昀一句话,解释了他出现在队伍中的原因。
同时也像宋青苑表明,李家对宋青苑是绝对信任的,没有监督之意。
“边关那边,现在怎么样?”
宋青苑一边聊着,一边交代二郎和红袖,宋诚义,阿二等人安置人马。
“李公子,请!”
看着眼前的大门,陌生的小院,李子韵脸上闪过一瞬间的惊讶,很快便敛去。
锦宁县主出身农家这件事情,他已知晓,只是却不曾想,家宅竟这般朴素。
还座落在村内,未曾搬离。
尤其是透过大木门,看到了院内各个婆子,媳妇分工合作,一起做的棉衣,棉被忙碌的身影,更是震惊。
“此时麻烦县主了!”
李子昀躬身,深深一鞠躬,再次代边关将士,表达了对宋青苑的感激之情。
可一抬头,却见前方的宋青苑微笑而立,缓缓摇头。
“李公子,你该谢的不是我,而是他们。”
宋青苑伸手一指,指向了院内忙碌的身影。
这些人穿着土里土气,不善打扮,眉眼间还带着被岁月摧残的痕迹。
可他们的脸上,热情洋溢的笑,就像一束光,笑到了人的心坎儿内。
“这些人都是榆林县附近,十里八乡的乡亲。”
“他们听说了,是给边关将士缝制衣物,便忙中偷闲,特意的赶过来帮忙。”
宋青苑面带微笑,看这院子内忙碌的身影,眼中是柔和的光。
她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可爱的身影,亦如她们。
“原来是榆林县的百姓……”
李子韵怅然,边关将士保家卫国,护的便是大齐的百姓。
如今百姓投桃报李,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帮助边关将士,此等情谊,正是回馈。
虽无大爱,可是一点点一丝丝一缕缕的加之在一起,便糅合成真情实意。
“榆林县的乡亲们!”李子昀一声高喝。
“谁呀?”
“这是谁呀?”
“这人哪来的?”
院内的众人闻言,纷纷转头,看着李子昀议论纷纷。
眼神中有疑惑,有不解,更多的还是好奇的探究。
“在下李子昀。”
上前一步,李子昀身板挺直,声音嘹亮的道,“乃是边关守将李老将军之孙。”
“今日,李子昀代表边关几十万将士,谢榆林县的乡亲们相助之情。”
李子昀抿起嘴,神色严肃,恭恭敬敬的对着前方鞠躬行礼。
李老将军?
边关将士?
榆林县的百姓们,虽然对朝廷政务知之甚少。
可一听到将军这个职位,首先想到的便是镇守边关,征战沙场。
“应该的!应该的!”
“一些小事,李公子不必客气,力所能及,帮把手而已。”
百姓们一愣,很快反应过来,摆手的摆手,摇头的摇头,纷纷表示此事不足挂齿。
看着这一幕,李子昀笑了,“不愧是潜龙之地生活的百姓,的确是我大齐……”
话一到此,声音戛然而止。
李子昀突然想起了这个潜龙之地,和他们李家的渊源。
曾几何时,那个李代齐兴的石碑,好像就是在这个潜龙之地挖出来的。
若非锦宁县主机制破解,他们李家恐有灭门之祸。
李子昀转头,看向宋青苑的目光中,多了两份亲切和热情。
“嗯?”
宋青苑被看的一愣,很快便展颜欢笑,“李公子这边请!”
宋家堂屋内。
李子昀站在屋子中间,随意一扫,便把周围的一切尽收眼底,得出四字……
果然朴素。
“不知今日可否有幸,见一见薯大人?”
李子昀声音平淡,可那双眼睛里透漏着热切。
对于京中盛传的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的流言,他也是多次听进耳中。
心中热血澎湃,很想看看说出这番话的人物,究竟是何许人也。
而从京城出发到现在,这一路上他都在心怀向往,向往着与“薯大人”见面的那一刻。
拨云见日,感觉像是重获新生!阴霾终于散去,明天恢复更新。
(https://www.qkshu6.com/shu/9132/59491866.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