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骚动的心
刘钧推开了面前的汤碗,做了个请的手势,“老师,我就正等你呢,就知道你肯定要来,请坐。”
“陛下料事如神。”袁继咸拍了个不咸不淡的马屁,非正式场合,挂着太师头衔的内阁首辅也没太客气,他拉开桌前的椅子,直接坐上去。
袁继咸虽然两鬓已经染上白霜,但面色红润,配上五绺长须,紫袍玉带梁冠,儒雅无比。这位大汉首辅今年才刚五十五岁,正是一个官员最黄金的年龄段。能得皇帝的无比信任,将内阁交给他,还喊他一声老师,袁继咸对如今的状况很满意。
对皇帝的信任袁继咸也非常感激,这是一群君臣相知,一种士的感觉。因此打心底里,袁继咸希望大汉能更富强,希望朝廷能更好。他不会对皇帝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才是真正的君臣相知。
“我觉得陛下对于通山伯处置过于严厉了。广南香河一战,刘巡抚确实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但如果因为一场战斗失利,就要一撸到底,那对他不公平。老臣以为,朝廷用人,公平很重要。”他的声音很诚恳,“通山伯还是陛下的兄弟,如果因此反而受到严惩,老臣觉得这更不公平。”
“一撸到底确实有些不公,但这并不是惩罚。”刘钧从旁边端起茶壶,亲自给老师倒了一杯茶。刘钧在刚结束的总理会议上宣布撤消总督巡抚提督三职,调整官衙结构的消息,都不如皇帝在会上宣布将广南巡抚一撸到底。
刘钧知道有不少官员都有些同情刘键,觉得刘键并没犯太大的过错。尤其是这些官员不少还是站在文官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件事情的,他们甚至觉得刘键根本没错,巡抚指挥军队,那本就是他的职权。打了败仗,也算不得什么,打仗总会有胜负。
况且,香河小败一场,不过折损了两千多人马二十几条船,可刘键到位广南之后,却从沿海只有几个荒岛作立足之地,到现在短短时间,已经攻破顺化、会安两座阮氏重镇,尤其是还击溃了阮氏主力,生擒了阮主以及一众阮家文武官员,可以说,事实上,广南阮氏已经完蛋了,剩下的那些地方,已经翻不起浪来了,只要一批使者几封劝降书,就能把整个广南收入朝廷囊中。
从这方面来看,刘键早已经将功赎过,甚至功大于过了。
总理会议上,总理参政们对于皇帝突然宣布的决定都有些预料不及。撤消军区,撤消督抚,省府县乡也要全面实行三权分立,军队完全脱离出去,以后文官彻底的不能再干涉军队,这无疑让不少人有些心里不是味道。
宋明以来,都是以文御武,武官完全被文官集团压制住,根本翻不得身。可现在,武官要彻底的翻身了,可以和他们完全的平起平坐。
“刘键还很年轻,能力也是有的,尤其是经济能力不错。之前他在顺天就干的不错,可惜后来我用人不当,把他放到了一个错误的位置上去。广南香河之败,其实主要责任还是在我。我现在也已经想明白了,让刘键去南洋公司做总裁,这是人尽其才。”
说到这里,刘钧笑笑,“也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当官才行,还有那么多的位置呢。”
刘钧身子前倾,问首辅,“老师对我提前的改革计划支持吗?”
“完全支持。”袁继咸点头回道。
“陛下,我是这样想的,军政完全分离,地方也实行三权分立,长远来看,这都是良政。不过我也有几点意见,省府也设立议院老臣没意见,但县乡也设立议院,不免有些人浮于事,官僚冗余。”
“三权分立,犹如三足鼎立,缺一而不可,少了任何一只鼎足,这只鼎也就立不稳了。四级地方议会是必须要的,但是,根据不同的级别,我们可以控制议会的规模。比如朝廷的中央议会,参议员一百人,众议员一千。但省议会当然不可能也有这么多人,我们可以缩减一些,比如省参议员五十,众议员五百。府参议员可以是三十,众议员可以是三百。到了县级,县参议员可以减为十五,众议员可以是一百五。到了乡议会,乡参议员七个,众议员七十个。当然,具体数量,还可以再研究。”
刘钧微微一笑,这个议院的设立与这个时代欧洲的那些国家议会完全是两码事,听起来有些相似,但实际上差别还是很大的。
地方议会与中央议会形式上是一样的,真正拥有权利的是参议院,众议院只是个摆设,但也能起到一些收拢人心的作用。
各级参院参议员也不是选举,而是朝廷任命。地方上也搞三驾马车,虽然可能会增加官吏数量,但大汉本来就已经不同前朝,官吏数量大增,大汉不搞放羊式治国。现在搞地方三权分立,实际上也并不会真的增加多少官吏数量。
就如那数量很多的各级地方众议员,反正数量再多,也不会拿朝廷的薪水俸禄。
“是的。”刘钧端起茶喝了一口,“职责重新划分之后,朝廷要做相应的调整,文职的总督和巡抚要撤回来。至于提督,视具体情况而定,部份可能要调去设在五都的五战区参谋部,部份调回京任职,部份也可能改任省都指挥使。”
袁继咸点了点头,“如此一来,没有这些封疆大吏坐镇地方,尤其是边疆之地,朝廷的任务可就很重了。三十余省,数量不少。”
原来省上还有军区,朝廷有十三个军区,管理着五十余省,后来省合并为三十余个。朝廷只管着十三个军区,军区总督、巡抚们再分管着各省。现在军区撤消,朝廷却要直接管理着三十多个省了。
“大军区撤消后,我看可以适当的再调整一下各省区划,比如说日本原有扶桑、出云二省,可以直接合并为日本一个省,朝鲜有高丽和新罗二省,也可以合并为朝鲜一个省。再比如云南、老挝、大理三省,可以合并为云南、大理二省。”
把省调大一些,将全国的省压缩到二十余个,就算等把中南各地和南洋都打下来,到时也就三十来省,朝廷中枢增加些官吏,还是能够管的过来的。
“老臣还是觉得,通山伯的处置,还是应当谨慎一些,毕竟他对朝廷也是有过不少功劳的,他又是陛下的三弟,若是因为此事,让陛下兄弟之间起了些嫌隙,就未免不好了。最好是能够先与通山伯谈谈先,如果他愿意去南洋公司,自然最好,若是他不愿意,不如就先暂时不要调去吧,让通山伯先到内阁来任职,也不错,通山伯对于经济方面,确实很有天赋。”
“谢谢老师的提醒,此事我们慎重处理的。”
“中南半岛和南洋那边还需要有大将镇守,临阵换将兵家大忌。老师,我打算让刘允升改任镇南将军,傅山改任定南将军,郑芝龙改任平南将军,你觉得如何。”
“他们三人本都挂着上将军军衔,都是武职,如今朝廷要军政分离撤消督抚等职,免去三人总督之职后,改授镇守将军职,倒没有问题。毕竟他们本身就是武职,文职督抚才受限制不能再统兵,武将是没有问题的。”
袁继咸顿了顿道,“不过依然还要十个总督和十几个巡抚,十几个提督要召回,如此多高级文武官员回京,朝廷也不好安排啊。”
“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刘钧说,“不过不是什么大问题,我一直就觉得,华夏历朝以来,朝廷用人都有一个弊病,那就是一旦入仕成为官员,除非犯罪免职,否则都是终身为官,能上不能下,这种制度很有问题,造成了很多弊端。”
“这个确实。”袁继咸承认。
“帝**队的武官都已经实习的晋升率淘汰制,每个级别的晋升率都有限制,越往上晋升率越低。这使得朝廷每年都会淘汰掉大批垫底的武官,然后空出位置来给更年青更优秀的军官们,让帝**队一直保持着强盛。就连士兵和军士,我们也一样是实行着这样的淘汰晋升,不断的淘汰,不断的引入新血液,这才是长盛不衰,不会老化衰弱的重要应对办法。”刘钧缓缓说道,“我觉得文职官吏这方面,也同样可以引入这个制度,每个官吏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任职,然后给他们设定考核淘汰制,每个级别的官员每两年可以参与晋升考核,每次通过一定比例,通过者四年一届的任期后就可以晋升。”
“如果没通过呢?”
“一次任期限定四年,两年考核一次,也就是说他们任期内可以参与晋升考核两次,如果四年任内两次大考都没过,那就不能再连任,得降级使用,在降级作用的任内四年两次考核中,依然不能考核通过,就要淘汰免职,直接免职为平民。如果任内两次考核任一次通过晋升,那么任满就能升职。”
“当然,若是任内表现特别好,也可以不满四年提前晋升,但每任职务最少需要任职两年,必须得通过一次大考,并且是成绩合格通过才能提前晋升。”
按刘钧的计划,如果连续两次没通过考核降级使用后,成功考过,那么他任满后还得平级调任一任职务,在这任内两次考核内通过,才有机会再升职。
但那些第一任没考过,降级后仍考不上的,就要被淘汰免职为平民了。
当然,刘钧准备把这大考的录取率和科举取士一样,并不是说成绩考到多少算通过录取,而是按朝廷实际设定的一个各级淘汰率来淘汰。
比如说,一个从九品官员的晋升率,设定为百分之九十五,那么每年参与考核的从九品官员,成绩最垫底的那百分之五就要降级。从九品之下,就得降为无品级吏员。而到了正九品官员,可能淘汰率就升为百分之十,只录取百分之九十。
如此一直往上,淘汰率越高,录取数越少。
所有的官职都是四年一任,两年一次大考,平时还会有小考。平时表现太差,考核极不佳的也有可能不等大考淘汰就会被除职,那些功绩极好的,也可能只任满两年通过大考后就能提前晋升。
另外刘钧还打算规定,同一品级职务最多任职两任,两任之后不能通过考核晋升的,就要被免职,直接贬为平民。
就算是做到了内阁首辅,也是四年一任,最多连任两任,然后就得改任他职。
这样才能不断的加入新鲜血液,也是为现在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一个入仕的机会。要不然,现在朝廷大办教育,原本就已经有几十万的秀才,用不了多少年,到时朝廷说不定秀才会突破百万之数,科举迅速的增加着那些秀才举人进士,可朝廷对官员的需求却是比较固定的,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坑可能到时就有几十甚至上百人等着。
一面是急着想入仕的读书人,一面却是能上不能下的老官员们。
流水不腐,一潭死水肯定更容易腐坏。
现在军队已经在实行这个制度了,每年都有一定比率的军官被要求退出现役,每年也有大批优秀的年轻修补军官通过见习竞争,最终从同伴中脱颖而出,加入帝**官群中,成为其中一员。
文官系统,当然也应当实行这个制度。
引入良性的竞争机制,很有必要,这样水才会活起来。能者上,庸者下,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
袁继咸听的直感叹,皇帝是真的什么都能想,也什么都敢想。这个制度听起来确实不错,在帝**中运行的效果也很好。
但文官系统跟军队可不一样啊,真要推行这个制度,其改变力度之大,丝毫不下于此前的三权分立改革。
“老臣全力支持陛下。”袁继咸高声道,不管前面是刀山还是火海,士为知己者死,皇帝如此信任他,他当然也要全力支持皇帝。(未完待续。)
(https://www.qkshu6.com/shu/9740/3553369.html)
1秒记住去看书:www.qkshu6.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qkshu6.com